-
支持政策加速落地 智能制造將涵蓋多領域
2018/3/26 12:48:00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根據工信部的年度工作計劃,今年我國將繼續深入實施智能制造工程。為此,將新遴選超過100個試點示范項目。業內人士指出,多項政策的密集出臺將對發展智能制造起到促進作用。隨著智能根據工信部的年度工作計劃,今年我國將繼續深入實施智能制造工程。為此,將新遴選超過100個試點示范項目。業內人士指出,多項政策的密集出臺將對發展智能制造起到促進作用。隨著智能制造的進一步發展,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將得以實現,制造業水平將再上一個新臺階。
(圖片來源:互聯網)制造業升級的最優方向
記者日前從工信部獲悉,今年我國將繼續實施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年內遴選的項目將超過100個,大大高于2016年和2017年的水平。
此外,還將加大智能制造在原材料、裝備、消費品、電子、民爆等重點行業和領域的應用,促進智能制造的進一步落地。
業內普遍認為,一系列智能制造政策和相關推動措施的出臺已產生了積極作用,正在加速制造業的智能制造水平。這不但確保了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目標能夠順利實現,也讓智能制造成為全新的產業機遇和經濟發展動能。
政策體系成型
根據工信部的年度工作計劃,今年我國將繼續深入實施智能制造工程。為此,將新遴選超過100個試點示范項目,開展基礎共性和行業應用標準試驗驗證,制定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規范條件,同時加大原材料、裝備、消費品、電子、民爆等重點行業智能制造推廣的力度。
根據《中國智能制造十三五規劃》,我國制造業智能化轉型有兩大時間節點和十項重要任務。在2025年前,我國將推進智能制造實施“兩步走”戰略: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制造發展基礎和支撐能力明顯增強,傳統制造業重點領域基本實現數字化制造,有條件、有基礎的重點產業智能轉型取得明顯進展;第二步,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撐體系基本建立,重點產業初步實現智能轉型。
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智能制造是我國制造業轉型的主攻方向,同時也是實現“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兩大國家戰略的重要抓手。一方面,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制造業取得了長足進步,相關技術也得到突破,我國已具備了發展智能制造的基礎;另一方面,智能制造已經成為國際制造業的潮流,其發展水平將直接決定我國制造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多數制造業企業都表示,多項政策的密集出臺將對發展智能制造起到促進作用。中投顧問發布的《2016-2020年中國智能制造行業深度調研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預測,未來我國智能制造產業年復合增長率約為20%,到2020年產值有望超過3萬億元。另有多家券商研報認為,隨著智能制造的進一步發展,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將得以實現,制造業水平將再上一個新臺階。
試點示范持續擴圍
作為推進我國智能制造發展的重要措施,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工作從2015年啟動以來一直都備受各界的關注。從2016年和2017年的情況看,目前試點示范工作進展順利。2016年我國遴選了60多個項目,2017年遴選了97個項目。根據工信部的計劃,今年的試點示范工作不但會持續推進,遴選項目也將再度擴超,項目總數會超過100個。
業內預測,今年的試點示范遴選,除了會繼續涵蓋上述重要的制造業領域外,還有可能在有色、稀土、紡織、家電等傳統行業選擇相關項目;此外,5G、物聯網、車聯網、智能交通等新興領域的智能制造項目也會入選。
2017年的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工作共有來自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新疆等25個省市區的97個試點項目入圍,涵蓋了石化、鋼鐵、航空、汽車、制藥、新能源等多個制造業領域。據工信部介紹,為了推進智能制造產業政策落地,將加快上述項目的部署,總結試點示范經驗并在各行業進行推廣,同時在此基礎上盡快形成后續政策和措施,進一步推進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從2017年入圍項目的具體內容看,試點示范項目涵蓋了眾多制造業領域,不但包括石化、鋼鐵、有色、汽車、制藥等多個傳統制造業產業,還涉及到航天、航空、高端裝備制造、機器人、新能源等我國正在積極發展的戰略新興產業。
據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介紹,未來工信部還將聯合發改委、財政部等部委在今后一個階段陸續推出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同時還將以試點示范等措施,面向重點行業的智能制造單元、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建設,培育一批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組織開展行業應用試點示范,力爭形成一批融合發展行業的優秀解決方案并加以推廣。
將成增長新動能
隨著各項智能制造產業政策的逐步落實,各界已形成共識,智能制造在未來制造業發展中扮演的角色將更加重要,其除了可以帶動制造業的整體轉型升級外,還將創造新一輪產業機遇。多家券商研報就認為,智能制造是制造業升級的最優方向,而近年來我國智能制造行業也呈現出了蓬勃發展的趨勢。在政策助力下,智能制造毫無疑問將是未來中長期最具增長潛力的產業領域,同時還將成為我國經濟繼續健康增長的新動能。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表示,一方面,智能制造涉及到了集成電路、自動控制、新一代通信技術等眾多領域,其發展勢必將促進這些信息技術子行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智能制造將最終應用于制造業,因此會對工業互聯網、高端裝備制造、個性化制造、自動化等制造業領域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智能制造與智能服務并重
“中國制造2025”是在新的國際國內環境下,我國政府立足于國際產業變革趨勢做出的全面提升中國制造業發展質量和水平的重大戰略部署,其根本目標在于改變中國制造業“大而不強”的局面。出席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次會議的代表們緊跟時代趨勢,積極提出了建設“中國制造2025”國家級示范區、發展“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務”、培養大國工匠人才等多項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表示,“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智能制造的國家命題。他認為,要想實現“中國制造2025”,就必須實現“智能制造”,而“智能制造”又需要“智能服務”。
徐冠巨提到的“智能服務”,指的是供應鏈服務體系。徐冠巨說,目前中國已是制造業大國,但卻不是制造業強國,其中的原因,除了技術水平以外,從當前我國大多數制造業企業的現狀來看,供應鏈服務體系是一大顯著短板。
因此,他建議稱,政府和企業要與“中國制造2025”同步,培育一批具有共享理念和平臺模式的供應鏈龍頭企業。國家以及各地區、各行業,都要齊心協力支持平臺型龍頭企業組織與協同產業鏈上的中小企業,形成若干集企業高效協同、多種服務功能于一體的供應鏈服務平臺,為生產制造業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系統化的生產服務解決方案。
徐冠巨說,政府要鼓勵發展基于供應鏈的“務”聯網,引導并支持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在供應鏈領域的應用,將孤立的制造業企業和生產服務企業連接起來,形成互聯互通、高效協同的生產服務網絡,從而為實現“中國制造2025”提供高效率、系統化的服務與支撐。全國人大代表、邯鄲市市委副書記、市長王立彤則在議案中提出,建議工信部支持邯鄲創建“中國制造2025”國家級示范區。
王立彤提出這一議案的契機是在去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創建“中國制造2025”國家級示范區的通知》。王立彤認為,這一文件為更好地落實《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帶來了國家機遇。
王立彤在議案中表示,邯鄲市具備創建“中國制造2025”國家級示范區的產業基礎和發展前景,并在議案中分析了邯鄲獨有的優勢和競爭力———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迅猛,智能裝備產業取得突破,新材料產業發展強勁,軍民融合產業特色,創新平臺支撐有力。這些條件都為邯鄲創建“中國制造2025”國家級示范區提供了較為優越的政策環境。
在全國人大代表中,和徐冠巨、王立彤一樣關注“中國制造2025”的還有全國人大代表、沈陽北軟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張桂平,她建議,為實現“中國制造2025”要積極培養大國工匠人才。
張桂平提出,首先要依托中國經濟發展的產業優勢,引進國外優質資源,動員社會力量共同建設職業技術院校;二是建立并完善行業企業主動參與職業教育的激勵和保障機制,引導行業企業在職業院校培養目標制定、專業設置、課程改革、學生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教師培養等方面發揮作用;三是加強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建立與職業教育相適應的教師管理、培養、培訓體系,對職業院校急需的高技術技能人才,應放寬年齡、專業、學歷條件,鼓勵外聘懂技術的能工巧匠到職業院校任教;四是打通由專科起步的職業教育繼續至本科、碩士、博士的深造路徑,促進職業教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滿足“中國制造2025”對不同層次工匠人才的需要。
轉自:中國商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