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我國水下機器人行業發展前景分析
2018/4/25 11:41:31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海底觀測儀網的工作環境為深海數千米海底,想通過裝備耐壓潛水服的人來完成是不現實的,因此需要ROV用以替代人來實現海底線纜布網、設備安裝連接以及維修。除了應用于海底觀測網的建造外,全球范圍內ROV還被廣泛用于被廣泛應用于海岸警衛、海事、海關、海底觀測儀網的工作環境為深海數千米海底,想通過裝備耐壓潛水服的人來完成是不現實的,因此需要ROV用以替代人來實現海底線纜布網、設備安裝連接以及維修。除了應用于海底觀測網的建造外,全球范圍內ROV還被廣泛用于被廣泛應用于海岸警衛、海事、海關、核電、水電、海洋石油、漁業、海上救助、管線探測等各個領域。
海底工作環境復雜惡劣,深海水壓高,能見度低,因此為實現相關海底作業要求,對ROV有多項技術要求,包括運動控制技術、導航定位技術、視覺傳感技術、仿真技術及特殊功能擴展技術等。ROV的設計是一項綜合性的復雜工程,技術密集度高,是公認的高科技,其研制水平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綜合技術力量。
ROV關鍵技術的要求和難點
技術技術要求技術難點運動控制技術穩定流暢控制ROV航行、手臂作業等深海下運動慣性大、海流隨機干擾,機械臂作業影響整機運動,從而導致重心、浮心變化導航定位技術精確導航和定位由于非線性動力學特性及水介質的特殊性,導航精度、可靠性差視覺傳感技術數據可視化,實時現場畫面海底水質重度渾濁時環境探測困難仿真技術對ROV設計階段進行測試海底環境復雜,建立相同或類似的仿真評估平臺困難特殊功能擴展技術設置多種功能擴展的開放接口整機機械、電子設計本身就較為復雜,再搭載其他特殊功能比較困難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我國ROV的研究始于七十年代末1985年12月,我國第一臺水下機器人“海人一號”樣機首航成功。近二十年來,我國的水下機器人研究有了飛速發展,目前已攻克各項關鍵技術,能夠制造大中小型各種ROV,總體性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但我國ROV產業尚未成熟,行業仍處萌芽階段,未來有待加快發展。
我國ROV發展歷程
時間事件1985年我國第一臺水下機器人“海人一號”樣機首航成功1994年我國第一艘無纜水下機器人“探索者”號,下潛深度達到1000米2009年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海龍號”成功應用于“大洋一號”21航次第三航段的深海熱液科考任務,標志著我國ROV技術從性能和控制方式上超越國際同類型,總體性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2014年由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研制的“北極ARV”水下機器人完成了海冰厚度、冰底形態、海洋環境等參數的測量工作。2014年中國自主研制的首臺4500米級深海遙控無人潛水器作業系統“海馬號”,2014年4月22日在南海完成海上試驗,并通過海上驗收。“海馬號”項目是科技部通過863計劃支持的重點項目,是中國自主研發的下潛深度最大、國產化率最高的無人遙控潛水器系統。2016年重載作業型無人遙控潛水器“海象-1500”ROV已完成海試,將投入功能性應用試驗。其作為中國重大工程裝備納入南海深水油氣資源開發的作業體系,標志著中國已完全攻克重載型ROV的各項關鍵技術2017年中科院研制智能水下機器人,具有活動范圍大、機動靈活、隱蔽性好等優點,搭載了很多傳感器,可以用來探測海底地形地貌;采用非回轉體、立扁魚形外形設計,可回轉式推進器布局,具有阻力小、操縱性好等優點;全長4.98米,總高1.66米,最大工作水深4500米,水下續航能力20小時。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全球ROV市場份額分布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