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中國蔬菜進出口、價格走勢 淺談蔬菜冷鏈物流的轉型升級之路
2018/9/14 20:54:25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2018年是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第3年,受蔬菜比較效益較高等因素的影響,在種植業結構調整、產業扶貧攻堅戰略中,蔬菜產業已經成為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選擇之一。一、中國蔬菜播種面積2016年中國蔬菜種植面積為22328.28千公頃。20162018年是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第3年,受蔬菜比較效益較高等因素的影響,在種植業結構調整、產業扶貧攻堅戰略中,蔬菜產業已經成為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選擇之一。
一、中國蔬菜播種面積
2016年中國蔬菜種植面積為22328.28千公頃。2016年華東地區蔬菜種植面積為633.50萬公頃;華中地區種植面積為444.08萬公頃;西南地區種植面積為424.00萬公頃;華南地區種植面積為295.23萬公頃。
二、中國蔬菜產量分析
2016年中國蔬菜產量為79779.71萬噸,其中山東省蔬菜產量位居榜首,為10327.05萬噸,其次為河北省,產量為8193.37萬噸,其后為河南省,產量為7807.61萬噸。
三、蔬菜價格走勢分析
2017年,全國蔬菜價格總體穩中偏弱,整體低于2016年同期水平。1~11月,農業部重點監測的28種蔬菜平均批發價格為3.74元•/kg,與2016年同期相比下跌9.60%。
從產品結構來看,耐儲藏和運輸的鮮冷及初加工蔬菜仍是重要出口品類,2017年出口額冷凍蔬菜占40.95%,加工保藏蔬菜占29.2%,干蔬菜占28.9%,蔬菜種子0.99%。蔬菜種子和加工保藏蔬菜則是我國蔬菜重要的進口品類,主要作為國內蔬菜品類的調劑。2017年進口額蔬菜種子占43.43%,加工保藏蔬菜占39.6%,干蔬菜占8.94%,鮮冷凍蔬菜占8.03%。
從出口地區看,亞洲、歐洲和北美洲是我國蔬菜主要出口地區,2017年出口額占比分別為72.4%、11.9%、8.9%。其中日本和越南是第一、第二位的蔬菜出口市場,約占中國蔬菜出口總額的14.3%和12.9%。
從進口國家來看,美國是我國進口蔬菜的主要來源國,2017年進口額占比為29.4%。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更加多元化,進口來源集中度不斷縮小,美國的進口額占比較2016年的47%下降了17.6個百分點。其次是日本,進口額占比為10.8%,泰國的為7.1%,印度、意大利、丹麥、新西蘭進口額占比分別為4.4%、4.3%、4.2%、3.2%。2017年我國蔬菜進口額超過1.5%的國家個數從6個上升至17個,進口來源區域不斷集中。
五、蔬菜冷鏈物流存在的問題
蔬菜屬于生鮮農產品,是居民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居民膳食結構中占據重要地位.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居民對蔬菜的需求也隨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消費者不再是僅僅追求解決溫飽問題,而是更加關注蔬菜的多樣性、安全性、新鮮度和營養價值,所以保證蔬菜質量現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問題.然而蔬菜屬于生鮮農產品,具有其自身的特性,如存放時間短,運輸過程中容易腐爛,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導致蔬菜損壞變質,致使其營養價值下降,影響在市場的銷售.冷鏈物流是保障蔬菜質量的重要手段,當前蔬菜冷鏈物流已經不足以滿足消費者更高的需求,對冷鏈物流服務的新需求,使得蔬菜冷鏈物流面臨著轉型和升級。
伴隨著蔬菜市場龐大的需求量和消費偏好的轉變,如今我國蔬菜冷鏈物流暴露出了諸多矛盾,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冷鏈服務水平與消費者對高品質蔬菜需求的矛盾
近年來,蔬菜的品質安全已成為消費者日益關注的重點,蔬菜冷鏈物流在保障蔬菜品質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這就對當前我國的蔬菜冷鏈物流服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當前我國物流行業缺乏對蔬菜運輸、包裝、保鮮等明確的標準,保鮮技術缺乏創新,冷鏈企業經營理理念尚不健全,缺乏先進的物流設備和技術支撐,導致蔬菜在整個冷鏈物流過程中損耗嚴重,無法滿足客戶的要求。
2、冷鏈設施區域布局失衡我國蔬菜生
產區域分散、季節性明顯,各地區的冷鏈基礎設施設備是保證蔬菜跨區域運輸的基礎,當前我國冷鏈基礎設施設備建設區域分布不均、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區域性的農產品配送中心關鍵物流節點缺少冷凍冷藏設備、跨省全程冷鏈配送設備偏少.以冷庫分布為例,我國冷庫主要集中在華東地區,約占全國冷庫量的1\4,華中、華北兩地的冷庫量相差不大,西北和東北地區的冷庫數量相對較低.而我國西北和東北地區就產量而言,但現有的冷庫數量和冷藏車數量不能滿足該地區的需求。
3、蔬菜物流流通環節多且缺乏有效順暢的銜接
蔬菜冷鏈環節包括從農戶采摘后的生鮮蔬菜預冷、低溫貯藏、包裝運輸至各大蔬菜批發市場再到各蔬菜分銷商最后到消費者手中的全過程.首先,蔬菜流通的整個環節經常出現冷鏈中斷現象,冷鏈系統組織協調性差,缺乏統一規劃和有機結合,上下游整合不到位,缺乏完善的流通標準,未能形成一個完整通暢的流通網絡;其次,整個物流過程缺乏完整的冷鏈,我國大部分蔬菜產品仍在常溫下流通,并非全程冷鏈,而發達國家部分冷鏈流通率已實現100%,蔬菜冷鏈流通率也達到了95%以上.復雜的流通環節不僅影響了蔬菜流通過程的損耗,而且增加蔬菜的運輸成本,據統計我國蔬菜的流通成本占總成本的50%以上。
4、冷鏈物流缺少配套產業政策及標準體系建設
農產品冷鏈物流標準建設不僅影響著冷鏈物流企業的運作效率,尤其是影響到蔬菜的質量安全,影響消費者的身體健康.但目前我國冷鏈物流相關行業各自形成一套標準,致使現有的冷鏈物流標準形式多樣,更新不及時無法響應新的市場變化,在多方面存在著諸多差異與缺陷,物流標準化滯后嚴重制約了規范冷鏈物流的形成和發展。
六、我國蔬菜需求側下的冷鏈物流轉型與升級
1、全面應用物聯網技術保障和監管蔬菜質量安全
隨著物聯網技術在智慧城市、流通加工等方面的成功應用,使得物聯網技術初步具備了全面應用于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前提條件,在冷鏈物流全程實現實時監控,使農戶、生產商、批發商、零售商實現數據互享,提升蔬菜交易功能[11].要想實現物聯網技術在整個鏈條中的集成運用,而不是單單在某個環節的運用,首先,應著手建立一個完整的基于物聯網技術的冷鏈物流體系,該體系架構既可以指導冷鏈相關企業進行倉儲管理、運輸調度、監控和預警,又可以幫助政府監管部門對整個物流過程的監管控制,也可以幫助消費者追查到產品的安全信息等;其次,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推廣需要政策支持,降低物聯網技術應用的門檻,通過增加財政支持,鼓勵基于物聯網的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建立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信息平臺;最后,政府應聯合冷鏈物流的相關專家學者及單位建立冷鏈物流物聯網標準體系,用以指導物聯網在冷鏈物流中的正確規范使用。
2、冷鏈物流與中央廚房的跨界融合
隨著我國蔬菜半成品加工數量的增加,可以看出餐廳、飯店及個體消費者更加關注生活的便利性,半成品蔬菜越來越受消費者的青睞,中央廚房滿足了消費者的這一消費趨勢.中央廚房通過集中規模性的采購、集約生產實現了產出的規模效益,相比餐飲行業傳統的購置方式減少了中間環節,降低了成本.因此,促進冷鏈物流和中央廚房的跨界融合,為終端消費的企事業單位食堂、學校食堂、商超、連鎖餐飲及家庭消費提供定制化服務,借助于“互聯網+中央廚房”的理念,建立O2O電商模式,通過聯采共配與強大的金融平臺,為上述目標客戶在蔬菜半成品、成品及凈菜等產品系列,提供安全、快捷、高效及便利的服務,拉伸蔬菜產品的產業鏈條,建立全新的蔬菜冷鏈物流商業模式,以適應目標市場的消費升級及有效需求。
3、拓展蔬菜產品“農超對接”的內涵與邊界
蔬菜產品“農超對接”直接從產地運到直銷點,市場需要什么,農民就生產什么,避免了農戶盲目生產.推行這一模式,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引導大型連鎖超市、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蔬菜流通企業共同建設農產品直接采購基地,加大物流設施投入,建立安全可靠的信息共享系統,大幅度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建立新型的農產品供應鏈,在現有的配送中心增加生鮮農產品配送功能,在現有的冷庫中增加農產品儲藏區,切實減少蔬菜等農產品流通環節,為消費者提供更為新鮮的蔬菜。
4、完善蔬菜保鮮物流體系
蔬菜保鮮是成功的物流運輸的重要保障因素,當前我國農產品冷鏈保鮮體系尚不健全,我國應重視提高農產品的貯藏設施、運輸冷藏設施投入,加大保鮮包裝材料的開發水平,對現有的批發市場進行改造升級,加強市場流通體系軟件和硬件設施的投入建設;對不同特征、不同種類的蔬菜分類儲藏、包裝、保鮮,建立完善的蔬菜保鮮標準;加大保鮮包裝方面投入,特別是一些基礎性、公益性的農產品保鮮技術研究,使更加環保、節能、健康的包裝材料早日問世;政府應加強對農產品保鮮材料研發的扶持,培養保鮮包裝、材料加工方面的優秀人才。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