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文旅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 數字文旅表現突出成效顯著
2020/1/17 15:09:12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2019年,我國的文旅產業結構穩步完善,總量規模穩步增長。 據文化和旅游部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前三季度,全國5.6萬家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為62019年,我國的文旅產業結構穩步完善,總量規模穩步增長。
據文化和旅游部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前三季度,全國5.6萬家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為62187億元,同比增長7.6%;國內旅游人數達到45.97億人次,同比增長8.8%。投融資方面,2019年國家發展改革委核準發行的文化和旅游企業債券規模約777億元,同比增長5.34倍。
展望未來,文旅產業的發展依然帶給我們無限的想象空間,隨著消費潛力進一步釋放,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正在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無論是文旅產業和數字的深度融合,還是文旅產業與金融的創新合作,文旅產業發展正在駛入“快車道”。
數字文旅產業成效顯著
2019年,數字文旅產業整體表現突出,逐漸成為了我國推動文化產業建設的中流砥柱,具體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企業高速成長,一批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突出,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企業不斷發展壯大,內容型、社區型互聯網旅游企業迅速成長;二是產品更加豐富,網絡動漫、數字藝術展示等持續高速增長,智能語音、短視頻等新型業態發展活躍;三是創新創業更加活躍,在線旅行服務平臺、生活服務平臺等眾多新業態有力帶動旅游領域創業就業,成為旅游產業發展的新領域;四是消費更加便利,數字技術驅動產業消費端轉型升級,提高了文化和旅游消費的便捷度、品質感和體驗性;五是技術創新更加凸顯,我國自主原創的“數字化藝術品顯示系統的應用場景、框架和元數據”標準經國際電信聯盟批準成為國際標準(標準號H.629.1),為我國數字藝術展示產業創新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傳媒研究所所長、北京市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研究員郭萬超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科技和文旅產業深度融合,會給文旅產業提供新的強勁動力,會豐富文旅產業的產品,增加一些過去沒有的文旅產品新種類。
“特別是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例如數字博物館、飛躍陜西、數字敦煌、數字故宮等項目,大大豐富了文旅產業產品的類型。第二是會更加促進旅游的便利化,科技的運用為旅游提供了重要支撐。比如購票、訂酒店等等,智慧旅游可能會成為一個重要的趨勢。”郭萬超告訴記者。
事實上,我國一直在大力融合文旅產業與科技技術,使文化和旅游業能夠更好地結合起來,例如頤和園與阿里云攜手打造的智慧景區,阿里云攜手八大阿里巴巴經濟體業務代表,將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的創新能力、迭代能力、融合能力和復制能力投入到與頤和園的合作建設中。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使未來景區將逐步推進智能客服、智慧導覽、文創商城等公眾服務,構建和完善物聯網平臺、景區可視化等一系列數字化運營模式。
據記者了解,數字文旅產業也將迎來政策利好,《文化產業促進法》草案正公開征求意見,有望加快出臺。數字文旅一攬子新政也將加快落地,數字科技與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有望納入“十四五”規劃。
“文化產業評論”創始人朱嘉告訴《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前兩天出臺的《文化產業促進法》意見稿里面有一條明確提出了要把中華傳統文化進行素材化,他覺得通過大數據、物聯網、互聯網等方式,可以很便捷地進行傳播,把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就可以讓遠在別處的人們體驗到當地的文化,這也是未來的大趨勢。
業內人士表示,未來,數字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也將迎來更多支持舉措。下一步將利用數字文旅新技術促進產業創新發展,擴大優質數字文旅產品和服務供給,不斷釋放數字文旅消費潛力,促進數字經濟格局下的文旅融合。促進數字文化內容與互聯網旅游、智慧旅游、虛擬旅游等新模式聯動發展。
多方面發展文旅產業
文旅融合,規劃先行。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產業發展工作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一個文件、三項突破、四個亮點”。
其中“一個文件”指的是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要部署,加強對文化和旅游消費工作的統籌推進,2019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提出了9項政策措施,同時文化和旅游部與中國銀聯簽署框架合作協議,將在文化和旅游消費支付便利化、消費信貸產品、入境旅游消費和數據共享等方面開展進一步合作。“三項突破”為推動文化產業促進法立法、推動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范區創建、推動數字文化產業國際標準建設。“四個亮點”為投融資工作、產業國際合作工作、園區建設工作、人才培養工作。
朱嘉告訴記者,宏觀層面上,文旅融合之后,旅游也是一種傳播社會主義價值觀的載體,如何提高旅游的公共文化水平;如何提高入境游產量;民宿如何發展;如何推動旅游教育和體育;以及與冬奧會的冰雪經濟等新業態進行融合,這些都是宏觀要考慮的。目前類似網紅“李子柒”這樣的自媒體,她對外傳播中國文化可能會吸引外國友人進行入境游,剩下的問題就是如何去開展旅游產品,然后文化旅游與經濟進行融合。這些都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同樣在區域文旅融合方面,在區域發展中補短板、拓空間,更好提升區域經濟發展能級,加快形成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隨著5G應用的迅速發展,我國各地都大力支持文旅產業,也在推動文化旅游業與科技的融合,目前,重慶、河南、湖南、深圳、山西、山東等地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門結合文旅項目積極探索5G應用,與各大運營商合作,在景區、旅游目的地開展智能引導、大數據監測等活動。
對此,朱嘉表示,具體到地方政府的話,因為每一個區域是不一樣的,比如某區域的支柱產業就是旅游,它就可以因地制宜去發展。現在文旅產業具有多元化的需求,每個區域在未來文旅產業都在往科技上靠,如果有一些科技感的東西存在的話,體驗也是不一樣的,而且科技感要和當地的文化進行結合,這樣才會更有優勢。
作為新興行業,文旅產業當前發展存在不充分、不平衡問題,結構調整亟待進一步優化。郭萬超表示,文旅產業發展可能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文旅產業缺乏對文化的深刻理解,很多旅游產業或者旅游項目對文化的破壞非常嚴重,一開始開發投入大量資本,但是對未來的文旅產業是一種傷害,這個其實是適得其反的。因為文旅產業強調文化,但是我們現在很多企業的商業性很強,以盈利為目的,不管是在城市還是在農村,對文化的破壞是非常嚴重的,其中也包括對自然生態的破壞。
多方面發展文旅產業,未來要讓科技帶來的新機遇,真正轉化為產業發展動力,需要實現差異化、互補性經營。(記者 馬睿琪)
轉自:中國產經新聞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留學熱催生“精準化”就業服務
- 下一篇:教育部將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