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元堂——匠心傳承造良藥
2020/4/30 13:16:02 來源:中華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位元堂養陰丸,好似太陽咁溫暖”,這首1970年代由秋官鄭少秋唱到街知巷聞的經典廣告歌曲《太陽出來了》,歌詞既是無數香港人的集體回憶,也是位元堂老輩藥匠以專業技術和豐富經驗,耗年華、曬汗水、用心血,巧手鑄造的“金漆招牌”。“位元堂養陰丸,好似太陽咁溫暖”,這首1970年代由秋官鄭少秋唱到街知巷聞的經典廣告歌曲《太陽出來了》,歌詞既是無數香港人的集體回憶,也是位元堂老輩藥匠以專業技術和豐富經驗,耗年華、曬汗水、用心血,巧手鑄造的“金漆招牌”。
人稱“林哥”的歐少林,是位元堂的老藥匠,上世紀60年代加入位元堂做學徒,他笑指:“我們作為造藥的人,絕對沒有‘點藥成金’的能力,有的只是一顆用心造藥、濟世為懷的心。上世紀30年代初,疫癥在廣州、香港一帶非常普遍,當時居住環境密集加上社區衛生惡劣,疫癥傳播容易,老一輩都用‘十病九死’來形容疫癥患者。位元堂始創人之一的潘厚存中醫師都不幸患上疫癥。當年缺乏醫藥,仁心仁術的他利用中醫藥知識,據南宋經典古方《濟生方》之‘歸脾湯’加以演變,在多番研究下開發出第一代的‘養陰丸’作為疫癥愈后調理的秘方,自救亦救人。潘醫師后來身體情況見改善,遂將第一代‘養陰丸’推介予街坊,令到不少疫癥患者在抗疫的折磨中見到戰勝頑疾的曙光,使產品享有‘一條生路’的美譽。 ”
從前位元堂廣州總店牌匾、養陰丸舊罐包裝及“一條生路”原樣
從1932年5月,位元堂始創人兼中醫師潘厚存研發第一代‘養陰丸’開始,位元堂就堅持要嚴格選用優質藥材,傳承古法炮制工藝。
《羊城考古》記載有關第一代‘養陰丸’的歷史資料
“當學徒時,師傅們時常耳提面命‘藥材好,藥才能做好’的造藥理念。好像‘養陰丸’的黨參、白朮、甘草、肉桂、山藥、龍眼肉、熟地黃、茯苓、黃芪、枸杞子、當歸、陳皮及附子等中藥材,我們從來都不敢馬虎。從《羊城考古》中的歷史資料亦可見,位元堂過百年前研制第一代‘養陰丸’之時,配方的原料就取自滇(云南)、甘(甘肅)、粵(廣東)、晉(山西)、魯(山東)、豫(河南)、蜀(四川)、桂(廣西)等省。”造藥造了超過半個世紀,從年輕小伙子做到滿頭銀絲的林哥,娓娓道出 ‘養陰丸’鐵罐內藏著的是藥匠用年華歲月打磨、用專業一絲不茍打造的清瘟良藥。
過百年后的今日,位元堂選材仍然需要專業鑒別人員通過眼看、手摸、口嘗、鼻聞、水試、火試等方法,鑒別中藥材的真偽優劣、規格等級,更還需要通過重金屬、農藥和硫磺殘留、微生物等200種測試。
有了好的藥材后,怎樣炮制藥材使其藥效發揮得淋漓盡致,是最考驗藥匠的技術和經驗的一環。林哥告訴我們:“中藥炮制是一項獨特傳統制藥技術,一是能消減毒性,二是增加療效,三是改變歸經,炮制不得法,藥效便無法保證。
圖為附子
就以制作‘養陰丸’為例,藥材需要特定的炮制方法處理后才能用,如生的附子是極毒藥,一定要經過專業制藥師傅砂炒特制去毒方能入藥。養陰丸配方中的附子,是用《中國藥典》中的炮制方法使附子發揮其補助陽氣的功效。
圖為炙甘草(左)及熟地黃(右)
養陰丸中的甘草,用的是“蜜炙”過的甘草—炙甘草,經炮制后藥性由涼轉溫,更重于益氣復脈。另外我們采用的熟地黃,經過籠蒸法炮制,使其從清熱涼血,變成了滋陰養血、填精益髓、味道甘甜。
圖為肉桂
肉桂藥材微火低溫慢烘的時候,更加考量藥匠水準,必須小心控制火候,以免溫度過高導致“香散色變”。一旦火力過猛,更會先油后枯,導致藥材無法使用。陳皮不但要選道地新會陳皮,在入藥前還要將溫度小心控制在低溫慢慢烘烤才能發揮藥用價值。”
位元堂百年來一直明白制造藥品必須符合嚴謹的品質標準,才能確保產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為此,位元堂炮制藥材的過程在香港自設獨立現代化生產設備并符合PIC/S GMP標準的藥廠內進行。任憑時代變遷,位元堂恪守古方正藥,對藥材對工藝的堅持不變,是位元堂這塊“金漆招牌”始終被大眾認可的原因。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