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經濟“強勢回歸”激發我國消費潛力
2020/10/26 16:37:16 來源:新華財經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數據顯示,在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我國各地夜經濟正“強勢回歸”,商旅文深度融合,年輕人消費更具活力。夜經濟“亮起來”進一步激發我國消費潛力。我國夜間消費市場“強勢回歸”促數據顯示,在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我國各地夜經濟正“強勢回歸”,商旅文深度融合,年輕人消費更具活力。夜經濟“亮起來”進一步激發我國消費潛力。
我國夜間消費市場“強勢回歸”促消費增長
中國旅游研究院在日前舉辦的“2020中國夜間經濟論壇”上發布《2020中國夜間經濟發展報告》稱,大數據調研表明,超八成的受訪者表示夜游意愿強烈。根據不同出行距離的夜間游客量監測,細分市場回暖加速,都市、近郊、省內夜游熱度高。夜間旅游市場復蘇快于本地夜生活,2020年國慶期間游客夜間消費金額和筆數占比均高于全國居民水平。
報告稱,各地夜經濟供給可謂“全面開花”。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夜間開放率為11.6%,其中六成是一級博物館。傳統景區、文化場館相繼推出夜游,全國AAAAA級景區夜間開放率22.8%,AAAA級景區夜間開放率20.4%。社區電影、公園夜游、街區夜市、商圈時長延展豐富。夜跑、夜市、廣場舞、劇場、開放麥、相聲、音樂節、雜技等可體驗參與的夜間活動越來越多。受訪者普遍認為2020年夜間生活氛圍較去年有提升。
市場主體也在不斷創新。夜游項目品類增多、夜間休閑消費場所增多和數字科技運用廣泛是游客感知的主要關鍵詞。潮流夜市、文創集市、微演藝、行浸式夜游正在成為城市夜間經濟發展的重要“活力因子”。
上海市商務委副主任張國華認為,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夜間經濟提振了市場信心,促進了消費回補和全面釋放,為上海消費市場在全國率先復蘇并實現較快增長做出了積極貢獻。
文化賦能、科技“加持”、年輕消費崛起
業界分析,我國夜經濟發展,呈現文化賦能、科技“加持”、年輕消費崛起等特點。
中國旅游研究院大數據調研顯示,城市夜生活體驗成為游客目的地夜游首選;演出、文化場館、文化集市被認為是最有吸引力的夜間文化場景;文化藝術場館、電影院/劇場、夜市/集市被認為是最有吸引力的夜間消費場景。2020年8月景區夜間游客量是1月份的1.76倍;8月夜市游客量是1月的1.91倍;5月商圈夜間游客量首次超過1月;超過八成的受訪者表示夜間文化需求、休閑需求、消費需求基本可以得到滿足。國內目前已經形成了一批深受居民和游客歡迎的夜間文旅項目。
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介紹,在智慧旅游的時代,“說走就走的旅行”成為現實,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取代傳統的山水人文資源,而成為當代旅游發展的全新動能。日益增長的旅游市場為科技應用提供了廣闊的消費場景,不斷變化的旅游需求為科技創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商業動能。
中國旅游研究院報告分析,數字技術重構夜間經濟供給側、需求側和供應鏈,重塑產業發展新格局。從供給側看,數字技術促成概念導入到產品革新的轉變,創造新的消費場景和生活方式。從需求側看,數字技術識別夜間消費需求,拓展市場邊界,完成了識別存量、釋放潛在和引領未來。從供應鏈看,構建以消費者為中心的供應鏈體系,讓信息服務回歸需求本質。最終實現供需兩端的動態匹配、智能分發和直達用戶。
《2020年上海夜間經濟發展報告》稱,在上海,夜間花錢的主力是90后。30歲至40歲年齡段的夜間消費人數占比最高,達到43.9%;其次是20歲至30歲,占比43.2%。且20歲至30歲的用戶對夜間消費金額的貢獻度最大,達到46%,高出30歲至40歲年齡段用戶4.2個百分點。相對來說,“90后”支付意愿更強,客單價更高。
業內人士分析,近年來,夜間旅游的概念導入和夜間經濟的外延拓展,成功引導了相當數量的社會投資和市場主體進入旅游領域,產生了顯而易見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良業科技、名家匯、豪爾賽等城市照明企業開始從面向G端的工程公司,戰略轉型為面向B端和C端的文化企業和旅游集團。美團、阿里、京東等數字經濟領軍企業,以及華為、大疆、科大訊飛等高科技公司,都在廣泛介入夜間文化活動和旅游消費。橫店影視城發展夜間旅游演藝等項目,客流明顯增加。宋城、華僑城、華強方特、海昌等大型主題公園,以及洛寶貝親子樂園、愛摩星球動物樂園、樂高樂園和杜莎夫人等室內娛樂品牌的夜間項目,已形成品牌效應,成為各地爭搶的對象。
“白天有得看,夜晚有得玩”
已有不少城市為促進夜經濟做出探索。據中國旅游研究院統計,截止2020年10月1日我國共出臺夜間經濟高度相關政策共計197項,其中以夜間經濟命名的政策文件共82項。2020年前三季度出臺夜間經濟高度相關政策數量和出臺主體數量都是2019年全年的近4倍。
業界認為,面對全面小康社會的旅游發展新形勢和廣大游客新需求,如何讓游客和觀眾在時間上錯峰、空間上減量,白天有得看,夜晚有得玩,進而有效提升夜間生活的品質體驗,是文化和旅游行業必須回答的現實課題。
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陳信康認為,做好夜間經濟這篇文章,不僅只是簡單的購物,更應是商業、旅游、文化三者的結合,精神和物質兩手都要抓、都要硬。
戴斌分析稱,發展夜間經濟要著眼于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質量發展。旅游業要把意識形態、文化建設和文化自信貫徹到旅游資源開發、旅游產業培育、游客教育與文明旅游、旅游市場監管等各環節中,不斷增強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精神動力。“我們要用好科技、文化、資本等新動能,延伸文化產業鏈,完善旅游產業集群。積極引導旅游、休閑、科技、工程企業和文化藝術團體投入到夜間旅游工作中來,扎實培育生活場景和消費業態。”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