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獎勵改革激蕩大國創新熱潮
2020/10/30 17:36:17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日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署國務院令,公布修訂后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20年12月1日起施行。經歷第三次修訂,《條例》吸納了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日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署國務院令,公布修訂后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20年12月1日起施行。經歷第三次修訂,《條例》吸納了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有關舉措以及科技獎勵實踐中的做法和經驗,旨在解決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調動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性和創造性,深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
科技獎勵工作是科技發展的一面鏡子,是對科技水平、科技方針和政策導向的集中反映,更是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努力奮斗的加油站和指路明燈。40多年來,國家科技獎勵制度在改革中引領創新,在創新中推動發展,在發展中造就人才。自《關于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出臺以來,國家科技獎勵制度改革以“提高質量、減少數量、優化結構、規范程序”為關鍵詞,與時代同行,向縱深推進。
我國擁有數量眾多的科技工作者、規模龐大的研發投入,關鍵是要改善科技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給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讓科技創新成果源源不斷涌現出來。深化國家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為改善科技創新生態夯實了制度基礎,必將最大限度地激發和釋放出科技人才的巨大潛能。
解放思想的力度,決定了科技創新的速度。國家科技獎勵更關注前瞻性創新性研究,更強調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相結合。《條例》明確了國家科學技術獎應當與國家重大戰略需要和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緊密結合;國家加大對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獎勵;國家自然科學獎應當注重前瞻性、理論性,國家技術發明獎應當注重原創性、實用性,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應當注重創新性、效益性。這些價值導向將促使全社會更加尊重科學研究的規律,為科研人員賦予更大的技術路線決策權、更大的經費支配權和更大的資源調動權。
國家科技獎勵更突出學術性科學性評價。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國家科技獎的推薦主體是政府部門,行政色彩在一定程度上較濃厚,專家學者和學術組織參與得少,削弱了科技評獎的學術性權威性。《條例》參照國際慣例,把推薦制改為提名制,意味著申報渠道會更加通暢,專家學者與學術共同體的作用會得到更好發揮。這對遏制學術不端、倡導潛心研究,把杰出人才從繁瑣的評比中解放出來,都大有裨益。
國家科技獎勵更關注營造良好科研環境。《條例》一方面加強科技獎勵誠信體系建設,另一方面加大對科技獎勵的監督懲戒力度,旨在弘揚學術道德和科研倫理,對學術不端“零容忍”。通過建立科研誠信嚴重失信行為數據庫,強化國家科技獎勵的全過程監督機制,科研誠信建設將更加有的放矢。此外,《條例》強調了精簡各類科技評獎,規范社會科技獎,目的在于為科研人員“減負”,減少過程性獎勵,聚焦于獎勵重大原創性成果。當科研人員從“填表格、撥算盤”中解放出來,就會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科技創新中。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復雜變化,我國“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時期的發展對加快科技創新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廣大科技工作者當以國家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為契機,敢于樹立雄心壯志,勇于挑起歷史重任,爭當新時代科技創新排頭兵,掀起大國創新的熱潮。
轉自:廣州日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要點速看
- 下一篇:助力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京東數科在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