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利超萬億,看2021金融如何穩進
2020/11/12 15:11:23 來源:新京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不尋常的2020年接近尾聲。 這一年,受疫情肆虐影響,全球央行開啟“撒錢”模式救市,目前中國央行已穩步推出部分戰疫政策工具,多數國家貨幣政策仍未回歸正常化,刺激政策的后遺不尋常的2020年接近尾聲。
這一年,受疫情肆虐影響,全球央行開啟“撒錢”模式救市,目前中國央行已穩步推出部分戰疫政策工具,多數國家貨幣政策仍未回歸正常化,刺激政策的后遺癥也尚難估量。
這一年,我國金融改革創新的步伐沒有因疫情而放緩,創業板注冊制平穩落地,資本市場改革被金融委會議多次提及,并寫入“十四五”規劃建議;數字人民幣研發和測試不斷推進。
這一年,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再加碼,一度讓市場騷動的“萬億讓利目標”已完成逾8成。
這一年,金融監管也在不斷完善中,“十四五”規劃建議將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放在首位,人民銀行法時隔近17年再次大修。
這也是站在歷史交匯點的一年,“十四五”新篇待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2020金融街論壇年會開幕式上指出,金融系統將在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后,認真落實“十四五”規劃建議,推動新一輪發展和改革開放。
日前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0)》指出,面對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后續工作將轉入常態化的風險防控和風險處置,并將積極防范化解潛在金融風險,關注疫情防控期間支持政策的后遺癥,實現穩增長與防風險的長期均衡。
●普惠
已向實體經濟讓利約1.25萬億
金融改革的一個“重頭戲”,就是支持小微企業。在此前連續多年提出大銀行普惠貸款增速目標后,今年為救助受疫情沖擊企業,國常會提出金融體系要讓利1.5萬億元的目標。
在最新一次公開表態中,央行副行長劉國強透露,根據央行和銀保監會數據測算,今年前10個月金融系統通過降低利率、中小微企業延期還本付息和普惠小微信用貸款兩項直達工具、減少收費、支持企業進行重組和債轉股等渠道,已向實體經濟讓利約1.25萬億元。
“預計全年可實現讓利1.5萬億元的目標。”劉國強表示,將進一步增強各項政策的精準性和直達性,更好推動金融系統向實體經濟讓利,確保完成全年的讓利目標。
金融讓利實體經濟,除了直接救助企業外,還有減稅、收入再分配的含義。國海證券研報分析稱,一方面,由于我國金融體系國有企業是主導的,金融體系利潤的轉移具有非常明顯的減稅效應,但整體而言居民和非國有企業部門會有所獲益,對于促進消費、改善民營企業的投資有積極作用;另一方面,中國居民、政府、企業可支配收入在GDP中的占比大致是60:21:19,企業部門占比偏高的主要原因就是金融地產利潤偏高,適當地讓銀行讓利也有助于改善中國宏觀層面的收入分配。
“十四五”規劃提出,要推動金融、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也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之前經濟發展對房地產依賴度較大,金融則是存在脫實向虛問題,提出均衡發展要求,就是希望金融能更多地為實體經濟服務。
●改革
推動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數字貨幣研發
“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工作不會受到疫情影響。”今年3月,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李超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說道。五個月后,運行逾十年的創業板迎來最大改革——注冊制試點。從首批企業上市交易至目前,創業板注冊制運行平穩。
這是金融委今年發布的“11條金融改革措施”的內容之一。在最新一次會議中,金融委提出要增強資本市場樞紐功能。11月3日公布的“十四五”規劃建議定調,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建立常態化退市機制,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資本市場入口和出口兩端的改革方向逐漸明晰。“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大方向肯定是要進一步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提升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效率,提升資本市場資源配置功能,優勝劣汰。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就是注冊制改革和新退市機制的落地實施,這兩項都將在十四五時期縱深推進。”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
此外,“11條金融改革措施”還涉及中小銀行改革方案、新三板轉板、加強金融違法行為行政處罰等內容。
直接觸達公眾的另一個金融創新產物——數字人民幣,其研發和測試工作也在2020年不斷推進。央行日前公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0)》稱,目前,數字人民幣體系已基本完成頂層設計、標準制定、功能研發、聯調測試等工作,先行在深圳、蘇州、雄安、成都及未來的冬奧場景進行內部封閉試點測試。數字貨幣安全便捷,有助于提高支付效率,降低支付成本,助力普惠金融。
●開放
注重風險防控,監管能力要和開放水平相適應
在10月下旬金融街論壇開幕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指出,要繼續推進全面對外開放,引入更多高水平國際競爭者。金融系統將在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后,認真落實“十四五”規劃建議,推動新一輪發展和改革開放。
從近兩年看,金融開放取得明顯成果。如取消銀行、證券、基金、人身險等領域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擴大外資金融機構業務范圍;首張合資銀行卡清算牌照落地;富時羅素宣布擬將中國國債納入其世界國債指數等。
“新形勢下,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實現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金融開放,加快制度型開放,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央行副行長陳雨露明確。
要怎么做?陳雨露提出四點:一是繼續對標國際高水平,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原則,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二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在堅持市場主導的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三是以服務實體經濟為根本,優化和穩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四是繼續加強“一帶一路”沿線投融資合作。
在擴大金融開放的同時,陳雨露也強調,要更加注重金融風險防控,盡快補齊監管制度短板,提高金融監管的專業性和有效性,使監管能力和開放水平相適應。
●監管
所有金融活動納入統一監管 支持合理創新
近日,有關金融監管與金融創新的關系受到市場熱烈討論。
10月底召開的金融委會議定調,必須處理好金融發展、金融穩定和金融安全的關系,依法將金融活動全面納入監管;在幾天后的國新辦吹風會上,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首席律師劉福壽進一步表示,支持金融業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進行合理創新,同時堅持創新是為實體經濟服務,要為實體經濟做貢獻。按照金融科技的金融屬性,把所有的金融活動納入到統一的監管范圍。
與此同時,為填補宏觀審慎政策制度空白、補齊監管短板,中國人民銀行法迎來時隔17年的二次大修,明確金融控股公司的審批和監管規定,重要金融基礎設施的建設規劃、認定、檢查評估和監管等。業內人士表示,人民銀行法大修有助于完善制度建設,為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創造更加適宜的法律環境,也有助于推動金融業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事實上,今年以來已有一系列監管政策出臺或蓄勢待發,如已公布的《金融控股公司監督管理試行辦法》、《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和擬于近期發布的《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辦法》等。
值得一提的是,和前述“11條金改措施”涉及加強金融違法行為行政處罰內容一樣,人民銀行法也擬加大對金融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規定對情節嚴重的違法行為可以加重處罰,罰款上限提高至兩千萬元。
新京報記者 程維妙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