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煤旺季來了 煤價會漲嗎?
2020/11/17 18:09:29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數據顯示,1-9月份,采礦業實現營業務收入27529.8億元,同比下降10.6%。其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實現營業務收入14149.2億元,同比下降12%。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數據顯示,1-9月份,采礦業實現營業務收入27529.8億元,同比下降10.6%。其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實現營業務收入14149.2億元,同比下降12%。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2.4%(按可比口徑計算),降幅較1-8月份收窄2個百分點。但采礦業的利潤總額仍同比下降37.2%,其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實現利潤總額1544億元,同比下降30.1%。至此,煤炭市場已連續三個季度呈下行局面。
進入四季度,用煤高峰期來臨。在傳統旺季的帶動下,煤價會漲嗎?經過最后沖刺,全年業績能否迎接轉機?
第一、二大上市煤企凈利潤均下滑
受新冠肺炎疫情、行業治理整頓及產能管控等多重因素影響,今年的煤炭市場“波動”不斷。尤其上半年,行業利潤遭遇整體壓縮,八成左右的煤炭上市公司,利潤較去年同期出現不同程度下滑。
截至三季度末,低迷態勢仍未從根本扭轉。“受供需時段性錯配及一些階段性、季節性因素影響,煤價經歷了‘先漲后跌再漲’的較大波動。從環渤海港口看,以5500大卡動力煤平倉價為例,上下振幅接近240元/噸,價格最高達到620元/噸左右,但近期又開始出現下跌。整體上看,今年以來煤炭平均價格仍低于去年同期,比如環渤海5500大卡動力煤平倉價的降幅約為46.6元/噸。”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易煤研究院總監張飛龍進一步證實,去年1-3季度,市場均價分別為606、613、590元/噸,而今年分別降至562、517、576元/噸。“特別是上半年價格一路走低,導致利潤出現同比負增長。自2016年以來,動力煤首次出現500元/噸以下的低價,行業虧損面最高超過40%。”
在煤價波動等影響下,行業效益繼續下降。由中國煤炭經濟研究會發布的《煤炭經濟形勢分析報告》(下稱《報告》)顯示,1-8月,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下降11.2%,利潤總額同比下降30%,降幅高于全國規模以上企業25.6個百分點。“行業虧損面達37.5%,同比提高8個百分點。部分企業經營困難,資金鏈緊張問題依然存在。”
來自上市公司的數據更為直觀。從已公布的三季報來看,煤炭采選板塊36家企業中,僅6家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有75%的上市煤企出現凈利潤下滑。作為行業第一、二大上市公司,中國神華、中煤能源凈利潤分別同比下降9.5%、27.9%,其中煤價成為關鍵原因之一。
中國神華表示,利潤下滑主要受煤炭銷量同比下滑2.5%、煤炭銷售均價同比下滑5.2%等因素影響。中煤能源也稱,“1-9月,公司自產商品煤單位銷售成本同比下降,煤炭銷售量同比增加,但由于市場價格下行影響,公司煤炭業務實現毛利221.00億元,比上年同期244.27億元減少23.27億元。”
四季度煤價大概率超越去年
隨著傳統旺季來臨,市場有無希望“回血”?在采訪中,多位業內人士持樂觀態度。開源證券分析師張緒成認為,前三季度,上市煤企的業績雖然同比下滑,但也要看到環比正在改善的局面。“在需求端,北方地區陸續進入冬季供暖用煤高峰期,今冬受拉尼娜現象影響,預計低溫將帶動供暖煤耗增長。同時,水電出力減弱、火電負荷增加,這些因素均將支撐近三個月的用煤需求。在供給端,產地保供政策預計在短期內持續,考慮到需求或將出現階段性增長,供給寬松程度有限。此外,進口煤也將持續嚴格。煤價獲得供需兩端強支撐,有望持續向好,由此帶動業績回升。”
另據《報告》分析,當前,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等主要指標均出現明顯回升,進而拉動能源及煤炭消費需求的增長。一方面,第二、三產業用電將保持高速增長,預計四季度全社會用電量可保持在7%左右的增速;另一方面,受到“冷冬”影響,居民取暖用煤也有所增長。此外,鋼鐵、建材及化工等主要行業耗煤,下一階段預計穩中有增。“總體預估,四季度全國煤炭需求繼續保持增長態勢,增速保持在3%-4%。”
對此,張飛龍表示贊同。“基于當前動力煤供需情況,可對煤價形成較強支撐,四季度價格中樞甚至有望高于去年,業績增速從中受到利好。例如,去年同期,5500大卡動力煤北港平倉價為558元/噸,今年大概率可超過600元/噸。”
不過,上述業內人士提醒,由于近期電廠等終端用戶庫存持續處于高位,可能給下一步煤炭市場帶來下行壓力。即將進入2021年,煤炭市場面臨更為復雜多變的形勢,新能源快速發展、跨區送電增長及鐵路運力提升等因素,均對傳統煤炭銷售區域及主要煤炭調入地的資源供應產生重大影響。“建議盡早啟動新一年度的煤炭產運需銜接工作。在落實自產煤簽訂中長期合同的同時,合理利用區域、產地煤價指數,以推進外購煤與上游資源企業簽訂中長期合同,進一步穩定外購資源及價格。”
轉自:中國能源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