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零售業競爭:本土品牌主場優勢凸顯
2020/11/30 13:36:18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日前,法國歐尚集團決定以30億歐元的價格將其持有的高鑫零售股份出售給阿里巴巴。這是繼法國家樂福、德國麥德龍、英國特易購(Tesco)之后的又一外資零售巨頭宣告退出中國市場。日前,法國歐尚集團決定以30億歐元的價格將其持有的高鑫零售股份出售給阿里巴巴。這是繼法國家樂福、德國麥德龍、英國特易購(Tesco)之后的又一外資零售巨頭宣告退出中國市場。
近年來,外資零售商在中國市場或退出、或合資、或戰略合作等動作越來越頻繁。有相關媒體統計,過去20年來進入中國市場的19家外資零售巨頭,已有12家退出。如今面對這塊巨型“蛋糕”,這些曾在中國市場盤踞數年的外資巨頭卻為何吃不下了?
外資零售業先發優勢不足
“外資零售企業雖然已在海外建立了成熟先進的運營系統,但適逢中國市場快速成長的新階段,多元化的需求集中爆發,對于供應鏈的需求無法及時傳遞到企業遠在海外的'大腦'中,企業形成了庫存積壓、成本激增等問題,加上本土市場數字化的加速,外資零售業連基本的網絡運營能力還未構建,自然無所適從。”浙江工商大學經濟學教授張宗和告訴國際商報記者,另外,受本土賣場數量不斷增多和電商迅速崛起的影響,在華外資零售企業業績都出現了大幅下滑,同20年前大批外資零售品牌入華的繁榮之勢形成了鮮明對比。中國目前的市場更多地呈現出高成熟度的特點,不再像之前那樣對外資品牌和服務照單全收。消費者對本土品牌的認可度逐漸提高也倒逼了本土品牌的加速成長。更貼近消費者需求的服務和產品為本土品牌爭取到更廣闊的生存土壤。多重元素的同時爆發使原本穩定的由外資盤踞的市場開始松動,新經濟、新零售成為最熱門的話題。
本土零售品牌將迎新時代
“目前本土企業的新零售在數字經濟時代表現得非常有潛力,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間普及到戶的網絡零售模式更是讓這些外資巨頭難以適應。”中國人民大學助理教授王鵬告訴國際商報記者,外資零售企業節節敗退,中國本土品牌卻在蒸蒸日上,這個現象就充分說明我們需要重新認識新零售。這種模式并不是說形式新,更多是指新零售的運營維度:第一,從技術端的角度來看,新零售是指企業以互聯網為依托,通過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對商品的生產、流通與銷售過程進行升級改造,進而重塑業態結構與生態圈,并對線上服務、線下體驗以及現代物流進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不少外資零售企業在供給端和需求端的鏈接不夠快,服務自然落后于本土企業。
第二,新零售不同于傳統電商平臺的單向性,更多體現了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服務。所以,傳統O2O模式+大數據+傳統零售=線上+線下+物流=新零售。例如,盒馬鮮生將健康的品牌形象、高便捷度、小批量定制的特征融合為一體。在這方面,由于外資零售企業的管理經營模式,從收集數據到反饋總部,再到制定方案的總體時間較長,反應能力不及本土企業,長此以往其競爭力必然受損。
第三,從服務心理的角度來說,新零售避免了傳統的大規模、大商場的銷售形式。新零售的目標更多的是要滿足消費者對個性化、定制化服務的需求。歸根結底,零售業的發展都是要充分理解市場需求,甚至能夠引領需求,再以強大的運營能力、精準的渠道布局、終端店鋪的銷售能力完成產品的送達。這些環節的落實將抬升外資零售企業的運營成本。目前運營良好的企業,如Zara、優衣庫、阿迪達斯、耐克、星巴克、宜家等,紛紛探索適應自身的運營模式,或自建供應鏈,或完全外包,或全渠道自營,或授權代理……以保障其在中國市場的“不可替代性”。
“總而言之,在新零售業態的大沖擊下,無法完成大賣場轉型的外資企業都將難以生存,這也為中國本土品牌提供了發展機遇。中國的零售業勢必迎來大'洗牌'階段。”張宗和說。(記者 靖雯)
轉自:國際商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