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企密集轉讓旗下房地產項目:11月份轉讓量相當于前10個月總和 背后有何深意?
2020/12/3 13:36:18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最近央企產權轉讓項目明顯增多。 據北京產權交易所公開信息梳理統計,11月以來,房地產行業產權轉讓項目共有18個,相當于今年前10個月的總和。其中:2月2個,3月2個,5月最近央企產權轉讓項目明顯增多。
據北京產權交易所公開信息梳理統計,11月以來,房地產行業產權轉讓項目共有18個,相當于今年前10個月的總和。其中:2月2個,3月2個,5月3個,7月1個,9月3個,10月7個。
《華夏時報》查閱北京產權交易所看到,上述項目出資人都是央企,包括招商局、華僑城、中化集團、中信集團、中國電建、新興際華集團等,轉讓項目均處于資不抵債。
實際上,自2019年5月以來,就有部分央企對旗下房地產項目進行股權轉讓,包括保利、中化、華僑城、中航工業、中國電建、中國通用技術、中國電子、國機、中國有色等。記者梳理發現,除保利、中化、華僑城外,其余多家央企并不在國資委確定的16家房地產主業央企名單之列。
“央企近期密集轉讓旗下房地產項目,應該有兩方面的考慮:一是出于落實三年改革行動方案的需要;如把非主業的房地產項目對外轉讓,回收資本更好聚焦主業主責,或是加大對新興產業投資力度;二是為了完成2020年底負債率比2017年底降低兩個百分點改革目標的需要;房地產項目是負債率較高的項目,房地產項目的轉讓可以對降負債做出較大貢獻�!�11月28日,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員劉興國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同日,中原地產市場總監張大偉則告訴《華夏時報》記者,這其實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表面上的確是房地產市場壓力越來越大,特別是一些非主營業務的央企,最近幾年一直在離開房地產市場;另一方面,從調控政策角度來說,有一些收緊,對于開發商也有一些影響。整體來看,央企退出房地產跟調控政策關聯度不大,主要還是一些常規性的舉措。
密集轉讓地產股權
在18個地產權轉讓項目中,招商局、華僑城、中信、中航、中信、中化等旗下2個至3個不等。這些項目大多處于虧損狀態,有的已經資不抵債,如招商局集團旗下招商蛇口于11月2日和11月3日轉讓兩個房地產項目,分別為深圳市太子灣商儲置業有限公司100%股權、23800萬元債權,和深圳市商啟置業有限公司49%股權,轉讓底價分別為109816.45萬元和260164萬元,均為虧損狀態。
同樣,華僑城集團旗下華僑城也于11月3日和11月6日轉讓兩個房地產項目,分別為武漢天創置業有限公司30%股權及相關債權和溫州華僑城投資發展有限公司51%股權,轉讓底價分別為197739.1699萬元和27054萬元,且均已資不抵債。
中化集團旗下中國金茂更是先后3次轉讓子公司房地產項目股權,11月4日掛牌轉讓青島方靖置業有限公司100%股權及500萬元債權,轉讓底價為4007.72萬元;11月11日掛牌轉讓常州龍茂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45%股權,轉讓底價為86609.97萬元;11月13日掛牌轉讓福州濱茂房地產有限公司51%股權,轉讓底價為52556萬元。這3家公司均為虧損狀態。
值得注意的是,與動輒幾千萬甚至幾十億的轉讓底價相比,11月轉讓項目中有的底價不足50萬元,甚至僅要1萬元。如,11月9日掛牌轉讓的河北際華潤澤物業服務有限責任公司 51%股權,轉讓底價僅為1萬元,雖然仍盈利但已經資不抵債。
背后有何深意?
一紙退房令,至今未竟全功。
此前,國家為了繼續調控房價,向多家央企發出了退房令,其中包括中石化,聯通等,再加上其他大大小小的央企,總共有78家。
“將非核心業務列入2020年改革攻堅重點工作文件后,國家電網罕見就主輔分離公開表態:下決心退出傳統制造業和房地產業務。”這一表述出現在國家監委網站3月22日公布的《中共國家電網有限公司黨組關于十九屆中央第三輪巡視整改進展情況的通報》(以下簡稱通報)中。
該通報稱:“下決心退出傳統制造業和房地產業務,堅決按期完成深化集體企業改革任務。”此外,“公司集體企業深化改革實施方案獲國資委批復,制定工作意見加強對各單位工作指導,確保2020年6月全部完成。加強對賓館酒店改革督辦整改,積極研究市場化賓館酒店改革模式。截至2019年底,33家未完成改革脫離的賓館酒店中,12家已完成關閉撤銷或脫離,其他21家正加快推進整改�!�
央企退出房地產行業,也是國家調控的主要措施落地。
除“退房令”外,多家央企密集出讓項目背后,也與強化現金流、調整產品結構有一定關系。因為,從轉讓項目的權益及底價來看,不排除部分央企通過項目轉讓,回籠資金進而改善現金流的可能,如河北際華潤澤物業服務有限責任公司51%股權,轉讓底價僅為1萬元,標的公司仍盈利但已資不抵債。
被問及央企密集轉讓旗下房地產項目股權,中國城市房地產研究院院長謝逸楓表示,這與2009年央企退房有直接關系。對央企退房令以來的話,央企退房的效果一直不明顯,也與央企利潤增長下降,或者說利潤虧損有關,可以通過轉讓房產項目股權或者項目土地,來彌補央企虧損業績。還有融資新規收緊之下,融資壓力相對大,可能通過轉讓手頭上的一些資產,可以達到凈負債,或者達到融資的目的,對央企自身的發展是一件好事情,集中精力干好自己的主業。
需要說明的是,監管部門對于國企負債率的要求越發明確。因此,“央企將放棄之前進展不佳、預計效益不好的業務,包括房地產,未來房企股權轉讓的現象將繼續增加�!眲⑴d國稱,房企股權轉讓信息暴增的直接原因是融資環境收緊,而出售部分資產是回籠資金最快速的方法之一。股權轉讓信息公布較為頻繁的房企主要有華僑城、招商和金茂這三家央企,這幾家企業本身經營傾向于穩健保守,并非行業內的高杠桿企業,積極出售股權主要是為了響應監管要求。(楊仕省)
轉自:華夏時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人臉識別有溫度更要守法度
- 下一篇:國資委:中央企業子企業全面完成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