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工作報告中有關國有企業的表述七個看點值得關注
2021/3/10 15:36:19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創新與改革 重在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關于國有企業的內容,出現在“深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更大激發市場主體創新與改革 重在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關于國有企業的內容,出現在“深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更大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一節,重點是“深入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深化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
因為“十四五”規劃將對此有充分闡述,今年報告對國企改革的表述顯得簡潔、凝練。國企發展的內容,則分別出現在經濟發展各章節。
綜合分析,政府工作報告中對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的表述有七個看點,值得關注。
看點一:圍繞三年行動,對70%的目標實施攻堅與突破
對于國資國企改革的表述,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是“推進國資國企改革”,2019年是“加快國資國企改革”,從“推進”到“加快”,預示著國資國企改革的緊迫性。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表述是“提升國資國企改革成效”,有遞進關系。2021年則直接用“深入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
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的制定,在報告中是作為2020年政府工作的成就出現的。
對于三年行動,新時代的國企改革從十八大以來分為三個階段:前三年的思想解放與決策形成階段,2015年后的四年是提出政策體系與邊試邊行階段,2020年開始是國企改革集中實施突破的三年行動階段。
在1月19日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務院國資委秘書長彭華崗表示,力爭到2021年底完成三年總體改革任務的70%以上。這是今年完成國企改革三年行動70%的提法首次出現。8天后的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強調,力爭到年底完成三年改革任務的70%以上。2月4日,國務院國資委以視頻會議方式召開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推進會。2月23日,國資委主任郝鵬答記者問,對今年深入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進行再動員、再部署。總而言之,圍繞三年行動任務70%的目標,在緊鑼密鼓、扎實有序地推進。
力爭到年底完成三年改革任務的70%以上,這個信號明確而具體。自2015年22號文頒發之后,國資國企改革進入新階段。但是近6年來,國企國資改革在一些重大關鍵節點上突破有限。2021年是提出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第二年,也是十分關鍵的一年。“70%以上”這一目標,體現了推進改革落地的急迫性和重要性。可以期待,深入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2021年,是一個攻堅年、突破年、見效年。
看點二: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成為目標
報告提出,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這個提法在醞釀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時便開始討論。去年10月舉行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作出了戰略部署。
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在2015年后得到突出強調。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在強調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的同時,始終強調國有企業的做強做優做大,這是黨中央面對國內外復雜局勢的重大決策。澄清認識,理解“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與“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理念,把握其內在統一性,反對將兩者割裂與對立的做法,保證國資國企改革沿著正確方向前進,既是國資國企改革的重大理論問題,更是重大實踐問題。政府工作報告出現這一重要表述,具有綱領性特征。
看點三:科技創新的兩個激勵迫不及待
報告在“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一段強調:改革科技重大專項實施方式,推廣“揭榜掛帥”等機制。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國際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增強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帶動作用。
可以這樣分析,運用市場化機制激勵企業創新有兩個方式:一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鼓勵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拓展產學研用融合通道,健全科技成果產權激勵機制,狠抓創新,強化創新激勵,在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方面發揮支柱帶動作用。
二是對科技項目與科技人員,直接提出改革科技重大專項實施方式,推廣“揭榜掛帥”等機制。通常的激勵是在現代企業制度與運行機制上,這里鎖定在科學技術創新激勵、項目與人才上,定位精準。報告提出,落實擴大經費使用自主權政策,完善項目評審和人才評價機制,切實減輕科研人員不合理負擔,使他們能夠沉下心來致力于科學探索,以“十年磨一劍”精神在關鍵核心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進行大膽充分的激勵,加強關鍵技術攻關能力,從創造適合科技創新的環境和動力機制著手,健全科技成果歸屬和利益分配機制,有利于提高研發團隊及重要貢獻人員分享科技成果轉化轉讓收益。只有在良好的氛圍和靈活的評價機制下,給人才成長提供足夠的空間,才能使各類人才有效發揮出才能。我國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在數字經濟上,差距明顯,百度、騰訊、阿里、京東相繼進入世界500強,而國企動作遲緩,值得深思。根本出路還是改革。現在中央提出激勵,不光是投入,更重要的是內在動力。從改革規律看,正向激勵,最容易調動隊伍的動力與積極性。激勵機制是提升企業活力和效率的動力源泉,易于激發發展潛力、釋放活力、提升效率。盡管中央企業給予科技人才的獎勵激勵待遇在上升,但相對于一些民營企業所拋出的較高比例股權激勵措施,仍顯不足。
可以預期,從2021年起,中國企業技術創新進入歷史上最為興盛的年代。兩個激勵是強大的動力。
看點四:優化產業鏈供應鏈,大中小微企業形成新鏈條
未來5年到10年是全球分工體系、價值鏈、供應鏈重構的過程,也是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全球新規則體系重建的過程。
報告提出,優化和穩定產業鏈供應鏈。繼續完成“三去一降一補”重要任務。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實施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發揮大企業引領支撐和中小微企業協作配套作用。
可以預料,重構產業鏈條,由二元經濟結構向一體化協調發展轉變,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是一個新的課題,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釋放國內需求的過程。“十四五”期間,將以國有大型龍頭企業為主體,圍繞重點產業鏈、重大投資項目,打通堵點、連接斷點,形成上下游、產供銷、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局面,以加強要素保障,保證各類商場、市場和生活服務業正常供給,暢通產業循環、市場循環、經濟社會循環。
看點五:混改進入深層次矛盾解決階段
報告在談及國企改革時,除了“深入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的表述,還有“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這表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極端重要性。
對于混合所有制改革,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的表述是“穩妥推進”,2019年是“積極穩妥推進”。2013年以來,混改基調屢屢發生變化,一度由“積極”變為“有序”“穩妥”。“積極”兩字,意味著許多變化將要發生。現在用“深化”兩個字,指出了混改的方向與重點。目前四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與“雙百行動”,使得混合所有制改革向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發展,重心由“混”向“改”轉變。
深化,意味著很多深層次問題要化解。混改形式上從單一的混改,走向以混改為主線、借混改推綜改的新階段,就是一種化解。混合所有制改革重心由“混”向“改”轉變,是“三年行動”與“十四五”規劃的改革焦點。
整體上,“十四五”期間,在多數國企混改階段性任務完成的基礎上,重點將轉入市場化機制改革;積極穩妥分層分類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特別是要推動混合所有制企業深度轉化經營機制,充分發揮非國有股東的積極作用;對混合所有制企業,探索建立有別于國有獨資、全資公司的治理機制和監管制度;包括在“十四五”期間,大力推動國有企業上市,推動集團公司整體上市,加大市場化并購上市公司力度,推動國有資產向上市公司集中,使上市公司成為國有企業主要組織形式和管理資本的重要載體。
看點六:能源交通電信行業加快向民企放開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更大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在落實助企紓困政策的同時,加大力度推動相關改革,培育更加活躍更有創造力的市場主體。
報告提出,用改革辦法推動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推進能源、交通、電信等基礎性行業改革,提高服務效率,降低收費水平。允許所有制造業企業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各類市場主體都是國家現代化的建設者,要一視同仁、平等對待。
過去我們主要講電力、電信、石油、天然氣、航空、鐵路等領域的放開,十九屆五中全會加上公用事業,民生領域開始引起重視,現在則從培育更活躍更有創造力的市場主體角度強調改革。預計競爭性業務全面推向市場,實行公益性業務分類核算、分類考核勢必得到推進。比如電力、石油天然氣、電信、鐵道、航空與公共事業這六大板塊,將其中的公益性環節抽出來,成立管網公司,實現網運分離。讓更多的企業業務走向市場,向民企開放。提高自然壟斷行業基礎設施供給質量,嚴格監管自然壟斷環節,切實打破行政性壟斷,防止市場壟斷。包括放開發電、用電上下游兩個環節,有序放開發用電計劃和競爭性環節電價,提高電力交易市場化程度;推進油氣管網對市場主體公平開放;深化鐵路行業改革;郵政普遍服務業務與競爭性業務分類改革;煙草適度競爭新機制;使得各種所有制主體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等等。
看點七:弘揚企業家與工匠精神,以精工細作提升中國制造品質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強質量基礎設施建設,深入實施質量提升行動,促進產業鏈上下游標準有效銜接,弘揚工匠精神,以精工細作提升中國制造品質。
隨著我國人口紅利、土地紅利等優勢的消失,只要敢跑、不顧一切往前沖就能成功的時代已經過去。隨著中國經濟地位的提升,中國面臨的競爭對手和競爭環境也在變化。“工匠精神”2016年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現在再次強調“工匠精神”背后折射出中國經濟轉型的邏輯。制造業從科技創新入手,最終還是靠人。精工細作、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將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制造品質。工匠精神已經成為現代企業和企業家的必備素養,包含的既是用心制造、鍥而不舍的態度,也是開放探索的觀念,更有誠信果敢、勇于承擔的態度與責任。工匠精神不光是手藝的傳承,更關鍵的是一種文化和精神的傳承。發揚工匠精神,讓產品精益求精,中國才能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李錦)
轉自:第一財經日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