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消費者全谷物認知狀況報告(2021)
2021/5/22 9:31:03 來源: 食品伙伴網 作者: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谷物是重要的膳食組成部分,是人體既經濟又重要的能量來源。根據加工程度不同,谷物可分為精制谷物和全谷物,其中全谷物的特點是保留了谷物的胚乳、胚芽和麩皮,且相對比例與完整谷物相同。它既可以是完整的谷物籽粒,也可以是碾磨、粉碎、壓片等簡單處理后的產品。和精制谷物相比,全谷物可提供更多的B族維生素、維生素E、礦物質和植物化學物質,還可提供豐富的膳食纖維。谷物是重要的膳食組成部分,是人體既經濟又重要的能量來源。根據加工程度不同,谷物可分為精制谷物和全谷物,其中全谷物的特點是保留了谷物的胚乳、胚芽和麩皮,且相對比例與完整谷物相同。它既可以是完整的谷物籽粒,也可以是碾磨、粉碎、壓片等簡單處理后的產品。和精制谷物相比,全谷物可提供更多的B族維生素、維生素E、礦物質和植物化學物質,還可提供豐富的膳食纖維。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日常飲食要以谷物為主,其中每天攝入全谷物、雜豆類食物50-150克。然而我國超過80%的成年人全谷物攝入嚴重不足,男性僅13.9克/天,女性僅14.6克/天。大量食用精制谷物不僅不利于健康,還會造成很大的食物損失和浪費。
近日,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開展專項調查,揭示了中國消費者對全谷物的認知狀況。該調查共計獲得5259份有效問卷,以20-39歲成年人為主。
一、全谷物認知誤區多,3/4消費者不知何為全谷物
盡管大多數消費者認為全谷物比精制谷物更營養、更健康,但僅有24.6%的消費者能夠說清楚什么是全谷物。同時,95%的消費者對全谷物的營養價值認識不全面,僅有不足15%的消費者知道每天該吃多少全谷物。
對此,中國疾病與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鋼強建議,未來還需要加強全谷物相關的科學傳播,比如如何區分全谷物和全谷物食品。
二、僅有不到一成消費者每天食用全谷物
在全谷物消費方面,消費者并未做到“知行合一”。數據顯示,78%的消費者認為自己對全谷物有所了解,且認為健康成人也應該每天吃全谷物。但只有不到一成(9.15%)消費者能夠做到每天都吃全谷物,而能吃到膳食指南推薦量的更只有5.84%。
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王靖認為,我國消費者食用全谷物的習慣還需培養,應該通過多種途徑和形式倡導消費者增加全谷物攝入。
三、即食早餐麥片、全麥面包是消費者首選
目前市售全谷物食品主要包括早餐麥片、全麥面包等形式,其消費者認知度分別達到70%和83%。從飲食習慣來看,78%消費者是通過早餐吃全谷物。
不過,由于消費者對全谷物認識模糊,國際上對全谷物食品也沒有統一的定義,一些產品可能存在誤導宣傳等問題,部分消費者購買的“全谷物食品”可能實際上主要是精制谷物。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所郭波莉研究員認為,應當從法規標準角度對全谷物食品進一步規范,以促進市場健康發展,同時便于消費者選擇合適的全谷物食品。
四、全谷物四大健康益處最受認可
調查顯示,幾乎所有消費者都認為全谷物有健康益處,其中消費者認可度最高的包括改善便秘、有助于減肥、降低糖尿病風險及降低心臟病風險。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譚斌首席研究員認為,目前,我國人群肥胖率及營養相關慢性疾病的發病率逐年攀升,要逐步倡導消費者食用全谷物食品,讓全谷物的消費成為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消費者健康水平。
五、選擇困難、口感不佳以及烹調不便是影響消費者購買全谷物的最大制約因素
營養價值高、有益健康是促使消費者購買全谷物產品的主要因素。但調查發現,相當一部分消費者不知道如何選擇全谷物。73%的消費者只是通過食品包裝上是否有“全谷物”“全麥”“膳食纖維”等文字或圖標,來判斷是否是全谷物食品,很容易受到誤導。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指出,老百姓對全谷物的健康益處非常期待,但到底什么是全谷物、如何選擇全谷物是他們的一大顧慮,所以更加明確的標簽標識是目前需要重點考慮的。
此外全谷物口感不佳、烹飪麻煩是阻礙消費者購買全谷物的主要原因。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沈群教授建議,應加強全谷物及全谷物食品的研發創新,開發符合我國谷物消費特點與習慣的全谷物食品,幫助老百姓能吃到種類和形式豐富多樣的全谷物食品。
六、公眾擔憂誤導宣傳
市售全谷物食品種類繁多,但公眾在購買時存在一定程度的“選擇困難”。消費者希望有更多全谷物選擇,同時也期待了解更多有關全谷物的科學。另外,65%的消費者期望在宣傳全谷物時可以基于科學證據,不要夸大功效。
對此,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鐘凱認為:“從健康角度和節約糧食角度,鼓勵消費者多食用全谷物和全谷物食品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但要真正讓消費者和行業雙贏,必須以科學為基礎規范行業發展和引導消費者的選擇。”
據悉,針對本次調查的結果,該中心還將聯合相關專業機構于近期作進一步科學解讀,為消費者提供更具參考性的消費指導。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