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明軍|沉潛寶安 躬耕文化
2021/5/24 16:15:38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春日的陽光透過窗子,暖暖地落在寶安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心辦公室綠色植物上。劉明軍館長坐在對面,白衣黑褲,面容和善,儒雅隨和。兩杯素茶香茗,一段故事,在春暖花香的季節里緩緩流淌……(作者:郁小塵)劉明軍 祖籍江蘇徐州,出生于新疆皮山。深圳市寶安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心(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主任(館長)、黨支部書記、研究館員,寶安區文聯常委,中國群眾文化學會理事,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促進會常務理事,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副會長,寶安區文藝志愿者協會主席,并先后受聘為深圳大學藝術系客座教授、深圳市寶安區委黨校客座教授。
曾獲“廣東省基層先進文化工作者”“深圳市優秀共產黨員”“深圳市優秀社會文化工作者”“寶安區名校長” “全國文化志愿服務工作優秀個人”等稱號。
春日的陽光透過窗子,暖暖地落在寶安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心辦公室綠色植物上。劉明軍館長坐在對面,白衣黑褲,面容和善,儒雅隨和。兩杯素茶香茗,一段故事,在春暖花香的季節里緩緩流淌……(作者:郁小塵)
藝術熏陶,戀上文藝
這是一個異域風情的邊陲小城。高高的白楊樹,片片紅柳妝點著廣袤的戈壁。晚飯后,人們打著手鼓,彈著冬不拉載歌載舞,成為新疆皮山縣獨到的風景。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劉明軍出生在這里。父親是高級知識分子,很喜歡文化人,逢周末,父親將來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老師叫到家里吃飯。“一到周末,家里都是老師。”劉明軍回憶說。父親籌建好幾個新華書店,家里最不缺的是書,書香熏陶下,劉明軍愛上閱讀。
劉明軍的母親,是寶安東江縱隊的一名老戰士,在血雨腥風的戰爭年代,母親赤心向黨,積極投身革命。她從小教育他,要愛國、愛人民,做人做事要向上向善。母親的話,對他一生影響深遠。
讀高中時,逢中秋節,劉明軍將家里的月餅帶到學生宿舍,分給那些遠離家鄉沒回家過中秋的同學們。看到同學們吃得很開心,他心里特別高興。“當你給別人帶去歡樂時,你更歡樂。”劉明軍說。
在新疆和田讀師范時,學校絕大多數是維吾爾族的師生。維族人熱情好客,性格豪爽,且很喜歡運動。劉明軍籃球打得很好,與同學們相處和睦,很快成為學校籃球隊和排球隊的主力。因離家200多公里,周末不回家,同學們把他叫到宿舍,跟他們一起彈冬不拉,唱歌、跳舞。老師做了拉面,叫他一起吃。畢業后,劉明軍留在他原來的師范學校任教。他待學生,就像當初老師待他一樣,逢周末,他將離家遠不回家的同學叫到宿舍,大家一起做抓面、拉面,師生情誼深厚。
1988年,劉明軍調到深圳西鄉中學當班主任。在教學中表現出色,后被調到了西鄉二中任級組長,隨后任科組長、大隊輔導員、寶城小學副校長。十多年間,他腳踏實地,愛校如家,一步一個腳印前行,被評為廣東省及深圳市“思想品德學科骨干教師”。
暖心教育,打造名校
圖片|活動現場照片 攝影 秀小米
2002年,劉明軍被任命為寶安區天驕小學校長,也是天驕創校的第一任校長。“做事先做人,萬事勤為先”是他處世原則,“用心服務”則是他一生追逐的目標。
每天早上七點鐘,他已守在大門口迎接師生們到校,傾聽學生家長的心聲。哪個班級作業布置多了,哪個老師有些不足,他一條條記下,一步步追蹤改善。“家長愿意與你說,說明家長信任你,大小事都要去解決。如果只是做秀,家長信一次,不會再相信第二次。”正是這份執著與認真,學校教育團隊越來越強大。
劉明軍從飯堂吃完飯,習慣在校園內轉轉。有天中午,他在校門口看到一個小女孩東張西望,很著急的樣子。“小朋友,怎么還不回家?”他上前關切地問。“媽媽還沒來接我!”小女孩說。“餓不餓啊?”小女孩點點頭。“想吃什么啊?”“我想吃蛋糕。”劉明軍到學校對面蛋糕店,買來牛奶和蛋糕給小女孩,并陪著等到她媽媽到來。
春節前夕的一天,學校已放寒假,天很冷,下著雨,劉明軍到學校處理一些事情,在離學校不遠的地方,他看到一個人戴著帽子,手拿袋子在路邊撿廢品。看到他很羞澀地低下頭。劉明軍覺得有些眼熟,走過后,他想起是一位學生的家長。他轉身回去,同學生家長打招呼,問原由。這位家長欲語淚先流。原來,學生家長在珠海的生意破產,家庭生活困頓,只得出來撿廢品維持生計。劉明軍聽了很難過,安慰他,從口袋掏出200元錢,讓他先買些過年用品。他親自找學生談心,鼓勵他樹立信心,千萬不要有什么想法,幫助學生解決困難。
關愛學生,重視教育,劉明軍同樣重視孩子們的才藝培養。在天驕小學,射箭隊、籃球隊、田徑隊,各類才藝團隊如火如荼。范子緹同學的京劇唱得特別好,學校搭建平臺,提供外出演出機會,著重培養。在2006年舉行的第十屆全國少兒京劇比賽中,范子緹以97.39的高分,獲得“小梅花”金獎。從天驕小學畢業后,逢年過節,范子緹都會用媽媽的手機,發信息問候劉明軍校長。
劉明軍以“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為辦學宗旨,以“科研強師興校”為戰略目標,推進教育創新,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提出“提高標準,追求卓越,和諧發展”的口號,將教學工作做得有聲有色。天驕五年,在區教育局領導關心支持下,經劉明軍和學校教職工的共同努力,學校先后榮獲“深圳市教育系統先進單位”、“ 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頒發的兒童健康促進學校(銅牌)”、“廣東省國民體質測試先進單位”等80項集體獎勵,劉明軍被評為寶安區名校長。
用心服務,培育人才
2007年2月,劉明軍調入寶安區群眾文化藝術館,任黨支部書記、館長。在此之前,寶安區群眾文化藝術館十年都是副館長主持工作或副局長兼任館長。他說,教育工作與文化館工作都與文化相關,我想接受新挑戰。
初到群藝館,壓力挺大。劉明軍告誡自己,你是名校長,但不一定是名館長,在文化界,你只是一名新兵。他虛心學習,用心服務。在黨政建設方面,提出“我的崗位無差錯,我的崗位請放心”,這是對社會的承諾;在辦館理念上,在單位管理上,他以費孝通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名言來要求自己。他誠懇地對藝術家們說,“希望我來了之后,我們文化館一年有起色,三年有變化,五年大發展。”
優秀的群文隊伍是寶安群眾文化大發展的重要保障。劉明軍深知這一點。“每一位藝術家都有他個人獨特的魅力。我們要發掘他們各自的閃光點,讓他們迸發光澤。培養優秀人才,單憑引進是不夠的,要內部提拔培養,為他們創造條件。藝術家本身帶有光環,讓每位藝術家以前的輝煌來深圳來寶安后能延續下去,在各自工作崗位發熱發光,進而帶動館內文化的蓬勃發展。
2008年,寶安區群眾文化藝術館名家名流工程啟動,群藝館派梁冰、閻敏、顏曉萍、張藝婕等藝術家,以訪問學者的名義,參加各藝術院校為期一年的學習。一年后,藝術家完成學習返崗工作,組織開展藝術培訓班和專題講座,為全區近60名重點藝術作者提供培訓服務,吸引全區近100名藝術愛好者參加。2008年至2018年十年間,培養了多名博士、碩士及正高級藝術人才。
“讓文藝家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延續他們藝術生命,做文化工作比較欣慰的是,培養了一批人才。讓大部分人,特別是公共文化人在職稱方面得到巨大提升,這是我最開心的。”這是劉明軍引以為榮的事情。
劉明軍以名家名流工程為抓手,健全人才隊伍建設和管理機制,構筑了一個充滿活力的人才高地。名家名流工程的啟動,帶動了寶安群藝館各項文化的蓬勃發展,從2008年到2018年,寶安區群藝館獲省級以上的獎項達到279項。
標新立異,創建文化鐘點工
閑時,劉明軍喜歡到小區、廣場轉悠,聽聽群眾的心聲。有群眾反映,公共文化活動較少,他將群藝館舉辦書畫展覽,由原來20多場增至50多場,將音樂會和書畫展覽送到社區和工業區,受到了群眾的普遍歡迎。
廣場舞興起,寶安隨處可見跳廣場舞。劉明軍和愛人在寶安海濱廣場散步,看到群眾自發跳舞,跳完舞后,每人給領舞者一兩元份子錢。愛人說,這個你們文化館也可以辦的!一句話提醒了他。連續3個月,他去海濱廣場、靈芝公園等地察看,看到群眾自發性跳廣場舞的有很多,但多是沒有規范,沒有規模。劉明軍心想,何不由文化館提供音響,給領舞老師一些報酬,讓她們每天定時定點教群眾跳舞?他的想法得到領舞老師的贊同。經過3個月的觀察和試點,劉明軍感覺這是一個切實可行,適合大力和長期推廣的項目,“文化鐘點工”應運而生。
文化鐘點工為來自基層而又有文藝特長的熱心人士,既保持了群眾文化的自發性,又推動了群眾文化的積極性。劉明軍說,廣場是城市的會客廳。來自不同地方的市民,在這個會客廳中,以文化鐘點工的服務為小切口,把她們凝聚一起,展現大收益、大成果的項目工程,是老百姓喜聞樂見、是最接地氣的文化。消息傳來,老百姓掌聲雷動。
在他的手機相冊中,保留著一張照片,那是在海華社區推行文化鐘點工的照片。照片中,劉明軍被跳廣場舞的群眾層層包圍著,她們人人臉上洋溢著動人的笑,那眉宇間流露的,是發自內心的快樂。劉明軍說,“群眾開心,我更開心。還有什么比這更開心的呢?”
一年的示范,效果明顯,帶動了民間文化人才的資源,極大調動了民間文化愛好者參加公共文化服務的熱情,帶動寶安群眾文化的全面發展。在推進文化鐘點工模式的探路中,劉明軍走出了一條扎扎實實的群眾路線。在上級領導的肯定和大力支持下,各示范點如雨后春筍般冒出。如今,文化鐘點工活動點在寶安區遍地開花,從第一個文化鐘點工廣場舞活動點發展到450個活動點。活動種類也從廣場舞拓展到美術、攝影、體育、戲曲等四十多個門類。
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欄目,專門報道了文化鐘點工。2013年,“文化鐘點工”被評為文化部文化志愿服務基層基礎年示范項目;2014年,以文化鐘點工為核心的寶安“文化春雨行動”榮獲文化部文化志愿服務規范建設年示范項目;2015年,劉明軍被認定為深圳市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地方級領軍人才,并當選為深圳市第六屆黨代表;2016年,他被評為廣東省基層文化先進工作者。他撰寫的《文化鐘點工——文化志愿服務的當代表達》被人民網、文化月刊、人民日報等重要媒體報道。
借力發展,持續創新
寶安區現有500萬人口,館內只有二三十個人,怎么服務?劉明軍一直在堅持創新和不懈探索。他說,公益性的事業文化單位,一定要聯手民營的文化機構,包括一些文化社團、文化協會,一定要借力發展。主要通過三點來完成:一是派專人協助街道、社團搞文藝排練、創作;二是在資金上給予扶持;三是主動搭建平臺,讓他們快速成長。
群藝館與寶安實驗曲藝團合作,在2013年,拿了三個群星獎;與深圳“時代潮藝術團”合作,創作《共享在你身邊》也進入全國群星獎的行列;與西鄉文體中心合作,創作歌曲《遠方》獲廣東省金獎;與百靈鳥文藝社合作,在疫情期間,創作歌曲《明天的太陽會升起》,獲深圳文藝作品二等獎;2019年,粵曲•鳳飛九天之《夜星辰》選段獲2019廣東粵曲私伙局大賽決賽(成人組)金獎。
在寶安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心的墻壁上,古色古香的木板醒目地刻著一句話,“文化孕育我們,我們創新文化。”這是劉明軍的內心表達。2017年3月,深圳市寶安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心成立后,劉明軍對博物館和美術館業務不太熟悉,加班加點補短板,努力實現三館和諧發展,與民辦博物館聯合舉辦各種線上線下培訓和講座,實現融合發展。同時成立美術館聯盟,充分調動民辦美術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開展形式多樣的講座、培訓、交流學習。劉明軍感覺壓力更大,責任更重,他在創新文化可持續發展上探索前行,推行的“文化百千萬周末音樂會”工程,是“文化鐘點工”的升級版,側重城市文化,針對中青年,“讓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公共文化服務的浪潮中來,政府采購服務,讓他們感受到藝術、生活的價值。”在他的組織和帶領下,中心充分發揮了在全區公共文化活動的龍頭作用。
用心服務,培育人才
從事文化工作多年,劉明軍倍加珍惜當下大好的發展機遇,他心系寶安這片熱土,立足崗位,深耕文化沃土,在雙區建設這個節點,胸懷寶安心、百姓心、敬畏心,踏踏實實做文化服務的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
文藝當隨時代。文藝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號角。文化工作者必須要以人民為中心,與時代同行,以明德引領風尚,以精品奉獻人民。他帶領文藝工作者通過各種形式的藝術作品來謳歌時代,謳歌英雄,謳歌人民。這是文化工作者的一種擔當,一種情懷,是與時代同行踐行者的一種表達。
茅洲河治理拉開序幕之際,劉明軍敏銳地抓住這一點,與時代潮藝術團聯合創作反映茅洲河變遷的文藝作品《門前那條河》,演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獲得2019年度廣東省群眾文藝作品評選(曲藝類)金獎、2020年深圳市鵬城金秋市民文化節曲藝類金獎第一名。
“深圳的革命史是從寶安開始的。”劉明軍說。我們不能忘記在這片土地上的革命烈士。我們要銘記歷史,繼承革命先輩的精神。在建黨一百年來臨之時,要好好學習黨史,了解寶安革命史,創作更多優秀藝術精品。今年將開展多種活動,組織藝術家進行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美術、書法、攝影、雕塑、篆刻等藝術作品的創作,目前正創作的粵劇小戲《四塊銀元》,反映寶安建黨初期共產黨員的故事。話劇《游走的紅紙傘》也正在策劃中。
“今后,除了持續推行‘群藝杯全國攝影藝術展覽’‘寶安文化茶座’‘勞務工大講堂’‘ 動感寶安---百個社區舞起來’‘周末音樂會’‘開心超市’等寶安本土文化品牌,下一步,我們按照區黨代會精神,按《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的要求,構建普惠性、高質量、可持續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作出高質量文藝精品,為‘灣區核心、智創高地、共享家園’目標貢獻更多文化力量。”談及未來工作,劉明軍初心如磐。文章來源:《文化寶安》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