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點訪談】特色產業強起來 傳承千年再出發
2021/6/15 11:26:36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不久前他在河南南陽考察時還專門了解當地包括艾草產業在內的中醫藥發展情況。在艾草之鄉南陽,當地的艾草產業正在傳承中獲得新生,成為當地助力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 每逢端午,都是艾草飄香的季節。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每逢端午,民間都有在門上插艾草的習俗。漢代著名醫學家張仲景曾說:“治病之要術,無過艾灸。”作為傳統中草藥的代表,艾草這幾年越來越走近我們的生活,比如艾灸、艾草足浴等等。這也從側面反映了中醫藥事業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關心中醫藥的發展,多次強調要做好中醫藥守正創新、傳承發展工作。不久前他在河南南陽考察時還專門了解當地包括艾草產業在內的中醫藥發展情況。在艾草之鄉南陽,當地的艾草產業正在傳承中獲得新生,成為當地助力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
每逢端午,都是艾草飄香的季節。門上插一株艾草,再做幾個香包掛在身上,這是很多地方端午節的習俗。在南陽市社旗縣周莊的女子工坊,因為當地艾草品質極好,她們手工制作的艾草香包有點供不應求了。艾草能驅蚊蟲,還有抗菌、抗病毒等多種功效。僅去年一年,南陽的艾草香包就完成了一千多萬元的訂單。
在南陽,端午節還有更忙碌的地方。一年能收三茬的艾草,此時正是收割第二茬的好時候。今年雨水豐沛,一株株艾草長到了一人多高。
地處北緯34度的南陽,自古就是天然中草藥的寶庫。自然條件優厚,這里艾草的品質和產量極佳,每年僅是野生艾草就有10萬多噸。從醫圣張仲景開始,艾草驅疫、治病的藥用價值在當地流傳了2000多年,這樣的地理和人文環境下,渾身是寶的艾草本就應該成為當地的特色產業。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因為市場環境的原因,遍地艾草卻無人問津。守著這么個寶貝,可沒人把它當成產業來做。當地百姓也一直沒能過上富足的生活,正趕上艾草收割的社旗縣就曾是南陽四個國家級貧困縣之一。
69歲的肖吉全是南陽為數不多的古法手工制作艾絨技藝傳承人,肖吉全家中四代行醫,祖上傳下來的藥鋪曾因艾絨的品質好在當地小有名氣。但在中醫藥不被重視的年代,靠種艾草、做艾絨養活不了一家老小,肖吉全不得已轉行了,一轉就是20多年,當時像他一樣轉行的中藥師不在少數。
直到2013年后,感受到國家對中醫藥工作的重視,艾草之鄉南陽把握機遇,把艾草作為全市重點產業項目進行規劃。他們看中艾草傳承了2000多年的藥用價值和它廣泛的群眾基礎及完整產業鏈帶來的優勢。
政府引導,地方行動。幾年時間,全市多個集種植、加工、生產、銷售為一體的規模化艾草產業園發展起來。在這些規模化的產業園中,有一個正是當年不得已轉行的老中醫肖吉全發展起來的。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肖吉全在外地工作的兒子和外甥也都回到南陽和他一起打拼。脫貧攻堅期間,他們的產業園帶動周邊46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脫貧。
在當地謀劃艾草特色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時,一個月前,習近平總書記到南陽考察調研時也特別關注了當地中醫藥發展情況。他強調要做好中醫藥學的守正創新、傳承發展工作,積極推進中醫藥科研和創新,推動傳統中醫藥和現代科學相結合、相促進;同時,他也關注圍繞中醫藥的相關產業發展,比如當地的艾草產業,他說艾草是寶貴的中藥材,既能就地取材,又能就近解決就業。總書記的指引為南陽包括艾草在內的中醫藥特色產業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也讓當地正在從事艾草研究的工作者們倍感振奮。
王宇卿,南陽高等醫學專科學校科研中心負責人,他正帶領科研中心艾草標準化研究團隊對產自不同地區的艾草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王宇卿博士的實驗室目前承擔著幾項與艾草產業發展息息相關的工作,一個是對不同產地艾草品質的標準化研究,也就是根據有效成分的含量判定艾草品質是否達標;另一個是對所有的艾草產品制定標準、規范質量。而他們對艾草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和深度分析,為更多新藥品和產品的研發注入了現代科技的力量,比如他們就正在利用艾草中的有效成分研發一款治療呼吸道疾病的新藥。
如今,南陽規模種植的艾草面積接近30萬畝,全市注冊的艾草企業超過1500家,艾草產業的發展隨著脫貧攻堅后的鄉村振興充滿活力。自動化的流水線,精油提煉,深度加工,當地圍繞艾草開發的新產品有200多種,艾產品占全國市場份額70%以上,產值規模達到110億元,更是拉動了當地十多萬人的就業,曾經默默無聞的艾草也已飄香海內外。
小小一株艾草,在傳承和挖掘中,成為今天助力當地特色產業發展的主力軍。它守護健康,也為這里的人們帶來更富足的生活。在全國多地,助力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一個“特”字就體現在它悠久的歷史和在傳承中積淀的文化底蘊。從南陽向西南1000多公里,重慶榮昌區,一項有著800多年歷史的古老技藝,也在從傳統向特色轉型,為當地鄉村振興凝聚力量。
過漿、揉泥、拉坯成型是榮昌陶制作技藝中最基礎的流程,再加上打磨、刻花、上釉、燒窯、出窯等等,興起于漢代的榮昌陶,需要至少24道工藝才能制作完成。早在上世紀50年代,重慶榮昌陶就和江蘇宜興紫砂陶、云南建水紫陶、廣西欽州坭興桂陶并稱為中國四大名陶。
底盤旋轉,師傅們心、手、眼并用,棗紅色的泥料在他們手中幻化成型,榮昌陶的制作技藝靠著一輩輩藝師手把手地傳承下來。從漢代興起至今,榮昌陶品中大多是像泡菜壇、蒸缽、茶具等等這些和老百姓家常生活密不可分的日用品。千年窯火帶給榮昌陶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它體現的正是民間最質樸的審美和百姓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曾經的興盛時期,榮昌陶產地安富街道幾乎家家都有陶藝師。但21世紀初,傳統榮昌陶產業沒能經受住市場經濟的考驗,陶藝師們紛紛放下手藝轉行了,熱鬧的安富街道漸漸蕭條,榮昌陶技藝幾近失傳。
2016年,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當地開始培育優勢特色產業。雖落寞多年,但榮昌陶依然是最具優勢的資源。如何在傳承中挖掘榮昌陶更多的文化價值,發展起特色產業集群,當地政府需要探索適合的路徑。
依托優質的陶礦資源和區位優勢,榮昌吸引了多家知名陶瓷企業入駐,陶瓷制造業正在興起。但要更好挖掘榮昌陶的美學價值和歷史文化內涵,讓特色產業發展集群化,傳承中的創新需要年輕的力量。
管永雙,四川美院畢業的90后。2018年,在當地政府支持下,他和同是四川美院畢業的妻子,在安富街道通安村打造起了屬于自己的工作室。兩個陶藝專業的年輕人被古老的榮昌陶制作和燒制技藝深深吸引著。
1000多位年輕陶藝師先后落戶在當地打造的榮昌陶特色旅游小鎮——安陶小鎮上,他們正在為古老的榮昌陶注入時代新元素。安陶小鎮,正是榮昌安富街道以“陶文化+”的運營模式著力打造的集博物館、陶藝展示、榮昌陶制作及體驗工作室等等項目于一體的深度旅游目的地。在這里,每個人都能直接感受榮昌陶的制作技藝。
如今,安陶小鎮每年游客接待量超過300萬人次,旅游收入達3個億。榮昌依托當地陶產業、陶文化資源,雙輪驅動,打造陶瓷產業園、陶文化產業園,以榮昌陶文化為特色的產業集群,年產值超過80億。如今,這里陶產業從業者已超過一萬人。千年窯火,也在薪火相傳中生生不息。
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要振興。而怎么樣既要保持原有的特色,又要有可持續的發展,無疑是一篇需要系統研究的大文章。河南南陽和重慶榮昌這兩個地方的選擇都不是另辟蹊徑,而是立足本地實際,利用當地悠久的歷史和文化資源,在傳承中打開局面謀創新、謀發展,走出了一條特色產業推動特色經濟、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