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車:自主品牌"換道超車"勃發新動能
2021/7/25 9:36:15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一個世紀以來,汽車的演變激發著人類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點燃著人們的激情。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之一,汽車工業就像一部強大引擎,促進著一個個大國崛起,推動著世界經濟迅速發展。一個世紀以來,汽車的演變激發著人類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點燃著人們的激情。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之一,汽車工業就像一部強大引擎,促進著一個個大國崛起,推動著世界經濟迅速發展。
回顧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汽車工業發展歷程,我們看到了文明的演進,看到了由技術驅動的社會變革,看到了汽車企業永不停止的創新和探索。追尋汽車的足跡,從燃油車到新能源汽車,從交通工具到藝術品,從公路建設到城市發展,汽車不僅帶來工業生產方式的革新,亦決定國家經濟的命運興衰。當汽車的世界出現了中國的身影,歷史又再次見證中國制造力量的崛起。
從無到有 汽車工業一路追趕
百年歲月崢嶸,百年初心如磐。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書寫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中國汽車工業從零到一,歷經合資時代、穩健發展、駛入快車道,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發展巨變。
從解放、紅旗、井岡山等改變歷史的車型誕生,到中華、熊貓、東方之子等深具中國韻味的車型問世;從一汽、東風、上汽、長安、北汽等大型國有車企成型,到吉利、奇瑞、長城、比亞迪等優秀民營車企崛起……在黨的領導下,中國汽車工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汽車工業幾乎是空白。直到1953年7月15日,毛主席為第一汽車制造廠奠基題字,從此新中國汽車工業正式起步。
1956年7月13日,我國第一輛國產汽車——“解放牌”載貨汽車在長春完成裝配,結束了我國不能生產制造汽車的歷史,中國的汽車工業實現了從無到有的歷史跨越。
兩年后,新中國第一批轎車亮相。1958年先后成功生產第一輛國產小轎車——CA71型 “東風牌”小轎車和第一輛國產高級轎車——CA72型紅旗牌高級轎車, “紅旗牌”高級轎車成為我國禮賓用車,并作為國家領導人乘坐的慶典檢閱車。
隨后,國產小轎車像雨后春筍般涌現。但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擔當我國汽車工業主力軍的還是各種用于生產建設、國防軍事的商用車和特種車輛。到二十世紀80年代,我國汽車工業初步成型,建成了一汽、二汽、南汽、上汽、北汽等一批初具規模的汽車生產廠,汽車生產廠達到200多家,汽車年產量達到20萬~30萬輛。
1978年改革開放政策為中國汽車帶來新的曙光,通用、大眾、豐田等國外汽車品牌紛紛到中國尋求合作,一種新的經營模式開始在不斷探索中發展起來,中國汽車工業改革大幕由此拉開。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我國汽車工業以 “市場換技術”的方式,引進國外先進的汽車生產制造技術,形成了一批著名的合資汽車企業,如:上海通用、海南馬自達、南京菲亞特、廣州本田等。合資這一模式首次出現在公眾視線。中國汽車工業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到國際先進制造技術,合資企業發展方興未艾。
1991年2月8日,我國汽車工業最大的合資企業——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投資額為42億元人民幣。第一汽車制造廠與德國大眾汽車公司投資比例為6∶4。同年12月5日,一汽-大眾生產的第一輛捷達轎車下線。
到2000年,我國汽車年產量達到200萬輛以上,但轎車品牌銷量前十名均為合資或外資品牌占據。此時,我國汽車工業仍處于學習消化外國先進汽車制造技術階段,國內汽車制造以組裝為主。
隨著加入WTO,我國經濟飛速發展,汽車工業也開始了真正的“井噴期”。2009年,我國汽車產銷量均突破1000萬輛大關,一躍成為全球第一。以吉利、奇瑞、長城、比亞迪為代表的國產自主品牌逐漸成長,2010年國產汽車品牌占有率達到了30%以上。我國已逐步發展成為汽車生產大國。
1986年11月6日,李書福以冰箱配件為起點開始了吉利創業歷程。1997年,奇瑞汽車的前身安徽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在蕪湖經濟開發區一塊80多萬平方米的土地上破土動工,吉利正式進入汽車產業。2001年,吉利成為中國首家獲得轎車生產資格的民營企業。2001年1月,安徽省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上汽奇瑞。長城汽車則成立于1984年,前身是保定市長城工業公司。1996年5月,長城成為專業皮卡生產企業。2003年長城成為國內首家在香港H股上市的民營汽車企業。比亞迪創立于1995年,于2003年正式進入汽車制造與銷售領域,開始了民族自主品牌汽車的發展征程。
汽車產業的發展,同時帶動了配套產業的壯大。1992年,汽車銷量突破百萬時,福耀玻璃、華域汽車、均勝電子等注冊成立。如今,曹德旺的福耀玻璃,不僅挺進了美國,更挺進了好萊塢。華域汽車已經成為年產值近1500億元、市值超800億元的國內最大綜合性汽車零部件廠商。均勝電子先后收購了7家海外企業,成功打入全球產業鏈。
經過近70年的發展,我國汽車工業得到了飛速發展。但在燃油車上,汽車發動機技術十分復雜,涉及大量基礎材料和工藝等,屬于工業產生的頂端技術之一。德國、日本和美國等老牌工業強國,經過一百多年的技術積累和沉淀,在發動機核心技術上一直處于領先和壟斷地位,我國短期內仍難以超越。
以乘用車為例,目前我國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市場占有率在40%左右,產值比重僅占20%,利潤份額還不到5%,顯示了我國自主品牌汽車企業缺乏核心技術,仍處于產業鏈低端的特征。沒有自主化、無法掌握核心技術,核心車型、高端車型的市場只能拱手相讓,原本用來抑制國外資本,發展自主品牌的高額稅收,最終將由消費者買單。
“換道超車” 新能源汽車撬動新動能
在中華民族血脈里,不僅流淌著工程師的基因,對“造車”亦有著強大的執念。由新能源汽車引發的新一輪大變局、大洗牌不僅改變著全球汽車工業格局,還讓全球財富分配發生著巨變。
當未來汽車產業的核心價值不再聚焦發動機、車身、底盤,而是電池、芯片、車載系統、數據時,中國汽車工業再次迎來 “換道超車”的機會。經過十余年的規劃和培育,中國新能源汽車已具備一定先發優勢和規模優勢,中國汽車人離汽車強國的夢想愈來愈近。
我國從2011年開始就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不斷出臺相應政策和措施支持新能源汽車行業。經過十年時間,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在基礎材料、電機、電控、電池及整車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進步,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6年位居全球第一。
從2008年到2014年,以特斯拉為首的美國車企與以蔚來、小鵬、理想等為首的中國新能源車企,隔著寬廣的太平洋,兵分兩路,各自向前。
2014年5月,國家領導人視察上汽時提出,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要加大研發力度,認真研究市場,用好用活政策,開發適應各種需求的產品,使之成為一個強勁的增長點。
2020年,新能源汽車堪稱全球資本市場的 “最牛板塊”。A股的寧德時代漲幅超過230%,締造出七位百億富翁;港股的比亞迪苦盡甘來,漲幅517%,問鼎中國第一車企市值;美股的特斯拉更是創下770%漲幅,一騎絕塵,將馬斯克送上世界首富的寶座。
全球最大車企大眾宣布,將成為一家軟件驅動的公司,并設立了DigitalCar&Service部門,大力推動數字化轉型。豐田公司則透露,將從汽車公司轉型為移動出行公司,他們的競爭對手已經不是曾經的奔馳、寶馬和大眾,而是蘋果、谷歌等。
以特斯拉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不斷搶占傳統車企市場份額,加速了汽車產業格局的轉變。通用、福特等傳統車企陸續裁員,FCA(菲亞特克萊斯勒)和PSA(標致雪鐵龍)合并成為全球第四大車企,傳統車企抱團取暖與新勢力的高歌猛進形成鮮明對比。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半導體等科技巨頭跨界進入這一全新的 “賽道”,汽車產業競爭格局重塑、核心價值鏈正在重構。最新數據顯示,谷歌、高通、英偉達、華為、阿里、百度等巨頭已通過合作、授權或供應商等身份嵌入智能駕駛細分環節,未來可能占據行業重要的價值點。而部分無法掌握核心技術的車企只能逐漸被邊緣化,甚至淪為代工廠。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伴隨5G與AI技術的發展,汽車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悄然改變。一方面,電池、電機、電控將取代發動機,汽車動力總成面臨百年來最大變革;另一方面,智能網聯將提升對于整車感知、交互與決策的需求,傳感器、中控屏、芯片將成為汽車的核心零部件。
面對占據全球新能源汽車總量半壁江山,保有量達580萬輛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中國汽車自主品牌能否守住先發優勢?
來自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最新統計顯示,2021年1~5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96.7萬輛和95萬輛,同比均增長2.2倍,市場滲透率達到8.7%,增長勢頭強勁。經過十余年的發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下游有效貫通,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技術基本實現自主可控,產業總體發展水平處于國際前列。
然而,中國新能源汽車大部分依靠內銷,部分核心零部件高度依賴進口。2019年1~9月美國、歐盟、日本市場暢銷電動車型無一中國品牌。部分核心零部件高度依賴進口,如電控核心零部件IGBT器件和圖像處理芯片。2018年全球IGBT市場中德國、日本、美國分別占比34.3%、7.2%、24.9%;圖像處理芯片基本被英偉達和Mobileye(被英特爾收購)壟斷。而近半年來,芯片短缺現象不斷持續,不少車企生產節奏受到影響。
2020年11月,國務院印發 《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 (2021~2035年)》,新能源汽車 “十四五”規劃正式出爐。 《規劃》從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攻關、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國際合作、政策支持四個主要方面做出了指引。 《規劃》提出,到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占比達到25%左右;我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驅動電機、車用操作系統等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與能源、交通和信息通信等融合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發布,對我國汽車產業下一個五年發展提出了指引。中國汽車工業咨詢委員會主任安慶衡分析,該規劃綱要為下一階段的自主品牌發展提供新動力、新機遇,明確了新方向。 “‘十三五’時期,汽車大市場出現波動,競爭加劇,疊加疫情帶來的影響,自主品牌市場份額連續下降,形勢一度十分嚴峻。但自主品牌車企經受住了考驗,吉利、長安、長城、上汽、比亞迪、一汽等企業的產品水平持續提升,總體實力逐漸提高;造車新勢力中蔚來、小鵬、理想等企業發展勢頭也非常好,并在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據了一席之地。”安慶衡表示。
商務部研究院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張建平認為,規劃綱要特別強調了創新驅動發展、 “卡脖子”技術和裝備、開放發展以及通過強制性的節能減排指標,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等,這些都對汽車產業提出了新要求和新目標,也意味著 “十四五”期間國內汽車市場將迎來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以及更加艱巨的減碳重任。
汽車工業百年大變局之下,中國汽車強國之路何時實現?我們相信,在未來的5年、10年、30年內,這一幕終將出現。
轉自:中國工業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卡帝英皇(CARD HUAN),高性價比的男士機械手表選擇
- 下一篇:今夏荔枝別樣紅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