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民健身背景下體育產業迎來發展機遇
2021/10/14 10:12:33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盡管激情澎湃的東京奧運會已經閉幕,但奧運熱潮帶動的全民健身依然如火如荼。受新冠疫情影響,歐洲杯與奧運會都被“擠”到今年,兩大賽事的加持,讓今年生生變成了體育大年,整個體育產盡管激情澎湃的東京奧運會已經閉幕,但奧運熱潮帶動的全民健身依然如火如荼。受新冠疫情影響,歐洲杯與奧運會都被“擠”到今年,兩大賽事的加持,讓今年生生變成了體育大年,整個體育產業也日漸紅火起來。
日前,國務院印發了《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計劃》),就今后一個時期促進全民健身更高水平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健身和健康需求作出部署。
全民健身計劃再次被強調
《計劃》指出,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我國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深入實施,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升,全民健身場地設施逐步增多,人民群眾通過健身促進健康的熱情日益高漲,健康中國和體育強國建設邁出新步伐。
《計劃》明確,“十四五”時期,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和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加快體育強國建設,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全民健身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展示國家文化軟實力等方面的綜合價值與多元功能。
《計劃》提出了8個方面的主要任務,包括加大全民健身場地設施供給、廣泛開展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提升科學健身指導服務水平、激發體育社會組織活力、促進重點人群健身活動開展、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推進全民健身融合發展、營造全民健身社會氛圍等。《計劃》還圍繞目標任務的完成,從加強組織領導、壯大全民健身人才隊伍、加強全民健身安全保障、提供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務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
此外,《計劃》要求,加強黨對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領導,發揮各級人民政府全民健身工作聯席會議作用,推動完善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機制。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將全民健身事業納入本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定出臺本地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
中國體育經濟研究中心首席品牌管理專家張慶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體育強國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過去我們是體育大國,而今要邁向體育強國,這當中四個關鍵要素之一,就是全民健身。做好全民健身,對于競技體育和體育產業及體育文化,都是最基礎的部分。因此,站在國家戰略布局的角度,強調全民健身,是應有之舉。
另外,從宏觀層面看,當前中國14億人民已全面邁入小康,下一步國家要高質量發展,給民眾以獲得感和幸福感。體育在民眾當中具有三個重要的價值,一是可以給人們帶來健康的身體,減少醫療支出;二是健身可以讓人身心愉悅,具有娛樂功能,也一種休閑的生活方式;三是體育在青少年階段,具有很強的教育功能。所以發展全民健身,無論對于新時代整個國民生活質量的提升,還是對于體育強國的建設,都發揮了十分的重要的作用。
“健康中國戰略的加速和高質量推進,也必然要求全民健身的迅速跟進。”中國健康產業智庫論壇專家委員會委員孟立聯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全民健身是必須選擇。
“目前,中國人口健康狀況有喜有憂。喜的是人均預期壽命不斷攀升,醫藥健康保障能力不斷增強,醫藥健康保障水平不斷提高。憂的是新的健康問題不斷呈現,包括肥胖、近視等問題對健康的侵蝕越來越嚴重。”孟立聯對記者說,全民健身作為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內容,理當成為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方面。
需要注意的是,在提升全民健身的效率,加強全民健身的針對性、有效性方面,孟立聯認為,需要把全民健身與健康管理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既要有普遍適用的全民健身要求,又要有針對性的以運動處方為主要內容的全民健身指導。如果能夠把全民健身、運動處方與健康保險融合發展,則可以有效地形成健康管理閉環,實現全民健身的良性循環。
體育用品業迎來發展機遇
受疫情影響,全球體育產業發展趨勢放緩。有體育行業調查報告顯示,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未來3至5年體育市場的年增長率預計將放緩至3.3%。
這份報告對于亞洲地區的預測最為樂觀,預計增長率為7.3%。具體到中國體育產業上,體育與娛樂行業跨界合作、體育消費的龐大市場需求向國內轉移、體育資本的產業融合帶來新機遇。
根據《計劃》,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人民群眾體育健身更加便利,健身熱情進一步提高,各運動項目參與人數持續提升,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38.5%,縣(市、區)、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三級公共健身設施和社區15分鐘健身圈實現全覆蓋,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2.16名,帶動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5萬億元。
張慶告訴記者,在全民健身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體育健身、體育培訓當中,這為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消費人口基礎,而且隨著全民健身向深入的程度發展,人們對于裝備本身的專業化程度的需求也會有提升,所以無論是從量的貢獻上還是需求上,對于體育用品業都是巨大的利好,而且我國體育用品業在體育產業當中占比超過60%,所以,全民建身的發展,對于促進以體育用品業為首的體育產業的發展,具有積極的貢獻。
然而,機會再好,也需要有做好準備的人。對于體育用品生產企業,張慶表示,它們首先要做到在產品技術含量專業化程度方面下工夫,要跟得上居民健身消費需求的升級變化;其次,要在產品設計上花功夫,要在品牌附加值方面,更多地去創造附加價值;第三,尤其是頭部的運動品牌,一定要在行業變革中積極倡導和踐行各自的品牌使命,無論是激勵更多人參與運動,還是去積極地支持包括職業體育在內的體育活動,都是應有之舉。
“毫無疑問,全民健身國策,會給很多室內運動器械行業帶來發展機會。”體育用品業觀察家安光勇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不僅如此,全民健身也給個人單項運動體育用品帶來更多機會。從體育用品企業出發,可能要更多考慮如何把單項、室內運動的產品單價降下來。因為這些對于部分家庭來說是一個額外的支出,且目前市面上的市內、單項運動器械的價格都不低,對于部分人群來說,存有一定的負擔。(記者 趙琳琳)
轉自:中國產經新聞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