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碳市場將穩步擴大行業覆蓋范圍--石化行業直面碳減排“大考”
2021/11/27 9:36:14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日前,中國石化從華潤集團買入10萬噸碳配額,完成全國碳市場上線以來的首筆大宗協議交易,此舉引發關注。據生態環境部發言人劉友賓介紹,除了率先試水的發電行業,全國碳市場將穩步擴日前,中國石化從華潤集團買入10萬噸碳配額,完成全國碳市場上線以來的首筆大宗協議交易,此舉引發關注。據生態環境部發言人劉友賓介紹,除了率先試水的發電行業,全國碳市場將穩步擴大行業覆蓋范圍,其中就包括高排放的石化行業。
多方信息顯示,對石化行業的排放約束日趨收緊。生態環境部于7月27日印發《關于開展重點行業建設項目碳排放環境影響評價試點的通知》(下稱《通知》),選擇7個試點地區推行重點行業建設項目碳排放環評。其中,吉林、浙江、山東、廣東及重慶均將石化或化工行業列為重點,到今年底將基本建立項目“碳評”工作機制。面對重重考驗,行業需從哪些方面提高減碳能力?
石化行業碳排放總量尚無精確數據
《通知》明確了“測算碳排放水平”的任務,要求開展建設項目全過程分析,識別碳排放節點,重點預測碳排放主要工序或節點排放水平。內容包括核算項目生產運行階段能源活動與工藝過程以及因使用外購的電力和熱力導致的二氧化碳產生量、排放量,碳排放績效情況,以及碳減排潛力分析等。根據測算結果,再分別從能源利用、原料使用、工藝優化、節能降碳技術、運輸方式等方面提出減排措施。也就是說,“排多少碳”是需要厘清的基本問題。
“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100億噸,石化行業到底占了多少?不久前,看到某知名大學發布的數據顯示,該比例是23%。我推測,這是把每年加工6.7億噸原油和2.3億噸天然氣全部燃燒產生的碳排放,全部算在了石化行業里,這樣的計算令人匪夷所思。”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直言,對于石化行業直接和間接產生的碳排放量,至今尚無清晰統計。
李毅中表示,沒有排放基數,碳交易就無從談起。“初始碳配額到底怎么給?企業申請多少就是多少嗎?不僅需要石化企業拿出準確數據,還要第三方機構參與核實,這些工作均還沒有到位。”
中國石化原董事長傅成玉進一步稱,按照國際慣例,生產加工過程中能源燃料部分釋放的碳、石化產品中所包含的碳、產品被用戶使用后排放或增加的碳,均需要納入統計核算及管控范圍。但目前,石化行業整體缺乏碳足跡管理。“大多數企業不知道自己一年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沒有誰能把所有生產線及其產品的排放情況說清楚,也沒有找到針對不同工藝的測算方法,更別提掌握消費者如何使用產品、排放多少碳了。”
多數重點耗能產品能效水平不高
由于子行業眾多、能耗水平偏高,石化、化工行業減排面臨著更多挑戰。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基銘給出了一組數據:2020年,我國煉油總能力達到8.9億噸/年,全國共有185家煉廠,煉油工業的原油加工量與成品油消費量均居世界第二。我國也是世界第二大乙烯生產國,截至去年底共有53家乙烯生產企業,投產乙烯裝置70套。產能結構性過剩、企業水平參差不齊等現實,進一步加劇了碳減排壓力。
“在工業部門中,石化工藝能源消耗總量較大,能耗僅次于冶金,排在第二位。多年來,行業一直把節能減排作為轉變增長方式的重要課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降低能耗、提高能效。但總體上看,多數重點耗能產品的能效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隨著要求趨嚴,節能減排任務更加艱巨。”王基銘稱。
李毅中認為,我國原油消費預計在2030年前達峰,其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將持續下降,排放壓力將集中到化工板塊。如何深入持久地開展節能降耗、提質減碳能力成為一大考驗。“煉油產能過剩已是不爭事實,但化工產品下游需求仍在增加,必須減油增化,調整產業結構。而因原料偏重、綜合能耗高,乙烯等化工產品的單位能耗與國際先進水平有一定差距,有待改善原料輕質化、改造提升技術。”
此外,還有人在制造“減排假象”。傅成玉舉例,有些企業前期不考慮排放情況,開足馬力生產,臨近年底發現有可能出現超標,于是集中關停一些裝置,次年重新再干、再排放。“這種'貓抓老鼠'的游戲毫無意義,既沒有真正達到減排目的,對企業來說也浪費了技術升級的機會。”
數字化、智能化是最有效手段
作為關系我國國民經濟命脈的行業,石化化工必須主動適應減排大勢。“'十四五'期間,國家將利用新基建等重大項目擴大有效投資,大大拓展石化產品的需求空間。在此過程中,首先要努力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強度。”王基銘稱。
王基銘提出,實現全行業數字化、智能化是最有效的節能減排手段,企業需借助新型信息化、自動化技術提升水平。同時,大膽實行工藝過程、設備電氣化,傳統用于燃燒環節的化石能源,充分利用電能替代,并最大限度實現電力綠色化。
“比如,生產1噸乙烯需要3噸石腦油,為何這么多?因為接近2噸被當作燃料燒掉了。若能使用電能替代,不但可以減少排放,還能減輕原料應用。行業依賴多年的各類技術、工藝流程,未必天然就是合理的,我們要敢于反思、超越甚至是否定推翻。”傅成玉認為,工業原理、工藝流程、工程技術及理念等方面均要創新。
李毅中稱,開展新一輪以綠色化、數字化為中心的技術改造,不僅要重視生產本身,也要重視設備、儀器儀表等裝備制造的智能化。“行業規模化、集群化要求設備大型化,生產數字化離不開相應的智能設備、精密儀器。石化行業的綠色低碳發展,需要裝備高效率、低能耗、零排放,排放治理也需更多環保設備。”
王基銘還稱,以“化”為主的煉化一體化,在滿足油品需求的同時,能夠最大化增加化工原料供應,不僅是構建合理完整產業體系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的有效途徑。“我國應堅持深度煉化一體化,最大程序實現化工原料、油品、能源的互供互用,上下游協同發展,將稀缺的石油資源'吃干榨凈'。”(記者 朱妍)
轉自:中國能源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