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引領中國乳品高質量發展
2021/12/18 10:49:14 來源:解放日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我國“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夯實糧食生產能力基礎,保障糧、棉、油、糖、肉、奶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奶”首次被列為需要供給安全保障的“重要農產品”,體現了“奶”的戰略保供我國“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夯實糧食生產能力基礎,保障糧、棉、油、糖、肉、奶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奶”首次被列為需要供給安全保障的“重要農產品”,體現了“奶”的戰略保供意義。
在上海,有一個因“奶”而生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由光明乳業作為實際運行主體單位建設的“乳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今年喜迎成立10周年。寶劍鋒從磨礪出,乳業生物技術國家實驗室10年來櫛風沐雨,砥礪前行,既為中國乳業保駕護航,更在引領中國乳業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創新,助力中國乳業行穩致遠。
十年一劍
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
2010年1月,科技部批準籌建乳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2011年8月2日,時任科技部部長萬鋼為乳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揭牌。2013年正式通過驗收,成為乳品行業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2018年,科技部發布99家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評估結果,乳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更是獲得“優秀類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殊榮。
科技創新乃立國之本。乳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劉振民說,乳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自籌建之日起,就立足于建立一支強有力的科研團隊,致力于用科技創新為中國乳業保駕護航、創新突破,成為乳業科技的引領者和創新策源地,不斷引領推動乳業高質量發展,“在中國,代表世界乳業的科技發展趨勢;在世界,代表中國乳業的科技發展水平”。
目前,實驗室已經組建百人科研隊伍,其中教授級高工14人、高級工程師31人,圍繞“乳品質量安全控制與智慧乳業”“新型益生菌定向篩選與功能評價”“功能乳品精準營養與健康調控”“特色干酪與乳基功能配料研發及深加工”等4個方向開展研究。
截至11月底,實驗室共獲得517項授權發明專利,累計出版《益生菌》《乳品安全》《干酪科學與技術》等著作20部,主持承擔“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即“863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即“973計劃”)等國家、省部級以上項目30余項;擁有行業最多的國家科技獎勵,榮獲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4項國家科技進步獎、38項省部級獎勵。通過科技成果實現轉化,提升了我國乳業的整體競爭實力。
面對這些成果,乳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高級工程師于鵬很有感慨:有些成果雖然經歷了“十年磨一劍”,卻對整個中國乳業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他舉例說,10年來,他所在的團隊就致力于一件事:更好地保留牛奶中珍貴的天然活性營養物質。很多人都知道,牛奶需要經過巴氏殺菌工藝來保證產品安全。殺菌溫度越高越安全,可同時牛奶中的活性營養物質受熱變性越嚴重,營養損失越大。為了留住更多的活性營養物質,他們花了10年時間對牛奶中活性物質展開深入研究,不僅反復比對不同殺菌工藝所產生影響,而且研究了這些活性物質的檢測方法。最終,團隊提出把鮮奶殺菌溫度降至75℃的可行性方案,并給出相應的安全性評估辦法。至此,光明鮮奶率先在行業中實現了將巴氏殺菌溫度從原來85℃降到了75℃的做法,引領了中國的“鮮奶革命”。
“不要小看這10℃的降溫,這意味著從奶源、生產設備、工廠管理、檢測到冷鏈配送,整條產業鏈都要面臨嚴苛的考驗。當然,一旦通過考驗,意味著企業的生產能力和質量管控水平即可得到大幅提升。”于鵬用一句話總結這10℃的變化:做到簡單并不簡單。
隨著光明乳業率先應用新的殺菌溫度和工藝,越來越多的中國乳企關注到鮮奶中的活性物質。依托實驗室的支持,光明乳業又給出一個“全球首創”之舉——率先在優倍鮮奶包裝上標注免疫球蛋白、乳鐵蛋白、乳過氧化物酶等3項活性營養物質的指標含量,如今又新增了α-乳白蛋白、β-乳球蛋白等兩項活性營養物質。對企業而言,這是承諾,也是挑戰;但對消費者而言,意味著能夠“明明白白消費”,更好地了解鮮奶的價值。
所以,這一舉措很快被全國乳品企業跟進。如今,在鮮奶產品上標注活性營養物質的做法已在全國25個省級行政區的61家企業中得到推廣應用,占國內乳品行業95%以上。
高級工程師張鋒華在實驗室負責法規和標準制定,推動實驗室將很多項目以技術標準成果的形式輸出。他發現,實驗室的這一做法不僅有利于負責具體運營的光明乳業,而且能引領整個行業發展,“因為這些技術標準代表了行業的高品質發展,光明乳業可以應用,其他企業也可以應用。通過技術標準提升帶動行業向更高質量發展,這是實驗室的使命和要求”。
眼下,來自乳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發成果不僅推動了負責實驗運行的光明乳業的品質提升,而且對我國的乳業高質量發展也起到助推作用。這正是乳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成立初衷。
十年耕耘
突破“卡脖子”技術壁壘
在乳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眾多科研成果中,有一項“全國之最”:由其建設的乳酸菌資源庫庫存菌株超過7500株,涵蓋了乳品工業使用的所有種類,在乳品行業中庫存量最大、覆蓋面最廣。資源庫中,包括很多實驗室發現分離的菌株,比如2016年,實驗室科研人員從西藏牦牛乳中發現了一種新的物種“牛類芽孢桿菌BD3526”,還確定了植物乳桿菌ST-Ⅲ、干酪乳桿菌LC2W等擁有自有知識產權菌種,它們對優化人體腸道環境都有積極作用。
與此同時,科研人員依托資源庫,率先開展面向中國人群的菌株功效評價規范體系建設,希望將相關菌株應用到產品中。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實現了植物乳桿菌ST-Ⅲ、干酪乳桿菌LC2W等菌種的產業化應用,部分成果由此榮獲2009年及2018年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普通消費者可能好奇,乳業實驗室為什么要研究菌株?殊不知,這些菌株不僅意味著更加豐富的健康選擇,而且意味著“中國制造”正不斷自主創新,打破“全靠進口”的生產瓶頸,打響“中國制造”品牌。
實驗室高級工程師韓瑨介紹,就乳酸菌研究這項工作而言,是對企業及行業都有戰略意義的技術儲備。正如“種子是農業的芯片”那樣,菌株也是乳酸菌產品的“芯片”,乳酸菌產品是乳制品的重要分支,其重要性對中國乳業的整體實力不言而喻。
以前,國內大部分乳制品用的菌株被國外一些大型菌種公司壟斷,乳酸菌產品領域的技術壁壘不低。為了突破這一發展瓶頸,光明乳業多年前就已經開始布局益生菌的自主篩選和功能性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后,菌種研究既有前沿性,工作也更有體系、更規范。實驗室科研人員趕赴全國各地,在西藏、內蒙古、四川等地研究菌株,甚至出國前往保加利亞長壽村等多地采集生物樣本,就是為了讓乳酸菌產品的“芯片”更強大。關鍵技術中國造,才能突破技術封鎖,避免“卡脖子”的風險。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吳正鈞也說,10年前市場上最常見到的益生菌只有兩種,分別是嗜酸乳桿菌(La-5)和乳雙歧桿菌BB-12,但這兩種菌都是國外進口,并沒有充分考慮不同人群的需求;而實驗室成立后,加大了益生菌與腸道菌群及人體健康之間關聯性的研究力度,重點關注益生菌在輔助改善心血管健康方面的潛力,推動光明乳業成功自主選育兩款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菌種——植物乳桿菌ST-Ⅲ和干酪乳桿菌LC2W,并讓光明乳業成為國內首家應用自主研發菌株的乳企。
這兩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菌種堪稱中國人的驕傲。例如,ST-Ⅲ是國內第一株完成全基因組序列測定的植物乳桿菌。它可以通過調節腸道菌群,改善人體內血脂狀況,這一研究也是國內最早關注到腸道菌群組成與人體代謝綜合征之間關系的代表。ST-Ⅲ還是第一株完成繞月飛行并返回地球的益生菌,經受了極端氣溫變化、失重、干燥和外太空各種短波輻射等考驗,證實其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更具有在人體內發揮健康促進作用的潛質。
眼下,植物乳桿菌ST-Ⅲ和干酪乳桿菌LC2W已經成功應用于光明主打酸奶“7日改善計劃益菌多發酵乳”“暢優”等產品中,在市場上獲得了良好的反響。
“在這里工作有使命感”是乳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人員最強的感受。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蘇米亞說:“困難面前沒我們,我們面前沒困難。”在實驗室,大部分業務骨干是黨員,通過加強黨員教育,團隊的站位很高,深刻了解到實驗室的工作不僅是為了一家企業,更是為了一個行業、為了一個民族。所以,實驗室堅持和社區、學校、單位開展支部共建活動,將乳品營養健康知識傳播給更多的人,倡導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肩負黨建引領科研、黨建引領生產的責任。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要建立起體系完整、結構優化的健康產業體系,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乳制品與公眾健康息息相關,“為公眾健康研發”“為公眾健康生產”也由此成為乳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光明乳業的使命所在。通過發揮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聚集全球全產業鏈的創新要素的優勢,高效搭建需求導向的全球研發體系,推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提升乳業價值鏈,服務全國消費者。
十年創新
滿足健康生活需求
我國“十四五”規劃提出,科技創新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眼下,消費者對乳制品需求更加個性化和多元化,消費升級推動乳業科技和產品創新。這些也為乳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提供了發展機遇。
在這一背景下,實驗室瞄準世界乳業科技前沿,緊密圍繞中國乳業“做強做優”的戰略發展目標,科研不止、新品不斷。
光明乳業的“莫斯利安”是全國首款常溫酸奶,顛覆了傳統酸奶的存儲模式,實現常溫酸奶“從0到1”的突破。基于新產品,乳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在主持制定國家食品安全標準《發酵乳》時,新增了“熱處理發酵乳”產品分類,為行業立標準,開辟了常溫酸奶新賽道。如今,常溫酸奶的中國市場規模已經達到600億元。
還有些創新看起來不大,卻推動整個行業工藝升級,并提供更好的消費體驗。光明乳業依托實驗室的研發成果,成為國內第一家生產棒棒奶酪的乳企。乳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高級工程師肖楊說,有了棒棒奶酪后,為豐富產品口味、提升產品競爭力,光明乳業想增加一款酸性的棒棒奶酪。為此,產品的pH值需要降到4.0—4.5,但問題是蛋白質在酸性以及熱處理條件下很容易變性,奶酪很難成型。這意味著這款酸性棒棒奶酪如果能夠順利生產,又將成為業內首創;可對科研人員來說,沒有可以參考的案例,只能從零開始,摸著石頭過河。在嘗試很多方案、經歷多次失敗后,科研人員還對工廠設備進行了改造,最終才讓滿意的產品上市。在肖楊看來,酸性棒棒奶酪的誕生,在消費者眼里可能只是多了一個新口味,但對工業化生產的乳企來說,意味著攻克了一個技術難題,為國內乳業加工技術提供了一個新方案。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任璐表示,光明乳業是國內第一家將巴氏殺菌溫度從85℃降低到75℃的乳企,盡可能地保留了牛奶中的活性營養物質。不過,消費者對乳制品還有更高的要求,包括希望活性營養物質更多一些、牛奶更香濃一些,或者部分乳糖不耐受人群也希望能喝到高品質鮮奶。這些都成為科研攻關的課題,科研人員研究了降膜濃縮工藝,用來提升產品口感和風味;又研究了殺菌工藝升級和乳糖水解技術,推出0乳糖牛奶等;應用RO濃縮結合陶瓷膜過濾,則推動生產出能更多保留活性物質的鮮奶……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莫蓓紅覺得,每一個上市的產品都是藝術品,“每一款新產品都是經過市場部門的創意策劃、研發部門的孜孜研究、生產部門的精雕細琢,才能完美地呈現在消費者手中。”從科研成果到具體產品,需要克服的困難遠比外界想象得多。例如,研發人員不懂設備和制造成本優化,工廠則不明白新技術如何實現轉化。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實驗室組建了工藝研發部,承擔研發人員與生產工廠之間的橋梁,架通研發與生產之間的鴻溝。目前,全球科研成果轉化率都不足10%,而乳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研成果轉化率遠高于此。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是推動創新創造的生力軍,也是創新成果的使用者、受益者”,這句話,時刻記在乳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和光明乳業生產人員的心上。國家組建這一實驗室,不僅是為了搞科研,更是要用科技力量賦能企業生產,通過科技成果轉化,為公眾提供更加豐富的選擇。
10年來,實驗室注重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有機結合,“把論文寫在產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轉化在企業里”,不斷有新品從這里誕生,從光明乳業的“首發效應”變成整個行業的“蔚然成風”,切切實實滿足了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健康需求。
九萬里風鵬正舉,新征程砥礪初心。
連續擔任過兩屆乳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的中國科學院趙國屏院士希望國家重點實驗室繼續在科學創新上向前發展,做好人才的凝聚工作。在發展方向上聚焦前沿市場,在產品開發上獨辟蹊徑,走好產品創新的道路;突破目前的技術瓶頸,結合國內外前沿科技,實現技術創新到實踐轉化的快速反應;重視需求導向、抓好關鍵問題、實現跨行業的合作交流,尋找新的商機。
作為功能性食品微生物研究的重量級專家,乳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三屆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陳衛院士認為,國重實驗室緊密圍繞國家發展戰略目標,聚焦乳業發展中的重大和共性技術問題,10年來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為提升我國乳業的地位、形象及品質做出了重要貢獻。希望國家重點實驗室未來發展越來越好,為我國乳業行業的發展繼續加油添力。
乳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發展新藍圖也已擘畫。作為乳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運營主體單位,光明乳業深知責任重大。光明乳業黨委副書記、副總裁賁敏介紹,企業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的創新主體,依托企業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有利于組建創新聯合體,有利于聚集全球全產業鏈的創新要素優勢,有利于高效搭建需求導向的全球研發體系,推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提升乳業價值鏈。作為實驗室的實際運行主體單位,光明乳業將科技創新引領置于企業戰略高度,將不斷加大投入,堅守科技研發匠心,建立乳業科技研究的創新平臺和體系,培養和凝聚乳制品行業科技研究的精英。未來,實驗室將緊密圍繞國家乳業發展戰略目標和科技創新“四個面向”重要精神,發揮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重要作用,瞄準世界乳業科技前沿,結合行業發展規律,根據產業鏈配置創新鏈,升級價值鏈。
實驗室將以國家重大目標和戰略需求為導向,依托重大科技項目,加強乳業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究的深度與廣度,開展具有學科交叉和技術創新特色的乳業相關科學研究,加強生物和營養健康的協同交流和創新,建設成世界一流水平的乳業科技創新實驗室,支撐并引領中國乳業進入國際領先水平。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