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白羽肉雞自主育種記
2022/1/4 10:10:14 來源:農民日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我國肉雞市場將擁有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雞品種。”2021年12月1日,農業農村部發布第498號公告,經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審定通過,“圣澤901”“廣明2號”“沃德188”“我國肉雞市場將擁有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雞品種。”2021年12月1日,農業農村部發布第498號公告,經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審定通過,“圣澤901”“廣明2號”“沃德188”等三個快大型(飼料轉化率高、體型大、生長速度快)白羽肉雞品種,成為我國首批自主培育的快大型白羽肉雞新品種。這意味著我國打破了白羽肉雞種源完全依靠進口的局面,中國白羽肉雞產業進入一個新時代,在實施國家種業振興戰略,積極應對國外種源“卡脖子”挑戰中邁出堅實一步。
破殼
時光回到1987年,大陸第一家肯德基落戶北京前門,開啟了中國白羽肉雞快餐的序幕;1990年,麥當勞首次登陸深圳,更加快了中國雞肉快餐業的發展步伐。從那個時候起,帶著孩子到肯德基或者麥當勞吃漢堡、炸雞是一件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三十多年來,兩大洋快餐巨頭在國內高速擴張,門店數量合計已突破萬家,深刻影響和改變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年輕一代的飲食習慣和餐飲結構。
以肯德基和麥當勞為主的這些洋快餐保持增長的“秘笈”是什么?有人說,是國際化標準化服務;也有人說,是健康飲食觀念的改變;還有人說,是旺盛的下沉市場需求……這些答案,對,但不全對。支撐洋快餐帶著漢堡、炸雞橫向復制、連鎖經營的關鍵因素,是充足廉價的雞肉原料的穩定供應,或者說,是掌握了白羽肉雞供應的源頭。
顧名思義,白羽肉雞全身披白色羽毛,紅色單冠,皮膚白色,喙、脛均為黃色。對于我國習慣了家庭式散養黃羽雞種的養殖戶而言,白羽肉雞的出現,帶來先進的管理和技術,無異于打破了千百年來形成的認知之“殼”——原來,養雞不必經過長達近半年的傳統飼喂,是可以規模化養殖、高效生產快速出欄的,雞的單體還更重并能夠進行工業化加工。
伴隨著白羽肉雞的雞肉源源不斷送上國人餐桌,國內消費者對肉雞、雞腿、雞胸、雞翅、甚至雞爪的消費量不斷增加。數據表明,從白羽肉雞品種引進后,我國從人均每年吃半只雞到人均年消費雞11.5只,該品種對改善我們的生活,提供比較優質的動物蛋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回溯至19世紀中后期,英國殖民者將亞洲雞種引入本國,與當地雞種雜育而成科尼什雞,這成為白羽肉雞的父系;而白羽肉雞的母系白洛克雞,經引入我國上海九斤黃雞作為育種素材,在美國育成。兩種雞以及雜交的后代因體大豐滿、更加健碩,吸引來業界的目光。
兩次世界大戰的發生,讓人們對于優質、廉價蛋白質的需求與日俱增。但在那時,雞肉取代牛肉和豬肉成為肉類蛋白主要來源還面臨不少制約。至20世紀中葉,歐美發達國家的養雞業引入了諸多工業化元素:抗生素的廣泛應用解決了雞容易患病的問題;模擬孵化器的發明讓雞能夠安心繁殖;屠宰技術的升級使雞肉去骨生產和分部位出售成為可能……一系列技術進步,不斷降低雞肉生產成本并催生更多消費需求,肉雞生產逐漸成為獨立的系統化的家禽產業。在產業力量的推動下,近八十年來北美和西歐國家對雞的生長速度、飼料轉化率、胴體組成進行了系統的遺傳選育,現代白羽肉雞品種最終形成。
憑借著“40天左右出欄,體重可達4-6斤重,1.5-1.6的料肉比”等顯著優勢,該雞種成為全球多數商用養殖肉雞的首選種源或祖代雞種來源。
其實,我國認識到白羽肉雞產業優勢的時間并不算晚。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引入白羽肉雞。1986年10月,北京大發畜產、正大集團與美國艾維茵國際家禽公司聯合組建了北京家禽育種公司,從美國引進多個白羽肉雞品系,開啟了自主培育工作的序幕。
彼時,我國白羽肉雞自主育種還出現短暫的“春天”。1988年,由原國家計委批準,原農業部國家家禽育種中心在天津武清成立,“中心占地2000畝,建有44棟雞舍,包括資源場、育種場和曾祖代場,設計規模飼養種雞8.86萬只,年提供祖代種蛋428萬個。”國家肉雞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所(簡稱牧醫所)副所長文杰回憶,“到2002年,我國培育的白羽肉雞國內市場份額一度達到55%以上。遺憾的是,后因疫病等多種因素影響,2004年放棄了育種。”
一直到今天,我國白羽肉雞祖代種雞全部依靠進口,從而也失去了市場議價能力。
折翼
變化來得很突然,對于中國白羽肉雞產業聯盟總裁李景輝來說,春晚小品里“一剪沒”的段子并不好笑。
據李景輝回憶,2004年前后,受“非典”“禽流感”等疫病防控影響和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波及,國內肉雞養殖行業一度陷入“雛雞幾毛錢一只都無人問津”的窘境,缺乏產業鏈下游的反哺,本土白羽肉雞育種也隨之謝幕。
從2004年放棄白羽肉雞育種開始,歐美等國對我國出口種雞“不議價、年年漲”成為常態。不準開展育種成為合同必備限制性條款,甚至在得知我國企業做白羽肉雞種源自主培育的消息后,發出“停止育種,否則就斷供”的威脅。
一組來自中國畜牧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5-2015年,我國祖代白羽肉雛雞引種數從2005年的52.29萬套猛增至2013年的154.16萬套,2014年略降至118.08萬套,2015年下降至72.02萬套,平均年引種100萬套左右。
這一引種規模,一直延續至今。
而引種數量保持穩定的背后,有產業發展的剛需,也有行業的共同努力。2014年1月,國內規模較大的50余家白羽肉雞頭部企業自發組建白羽肉雞聯盟,決定在當時需求萎縮、產能過剩的背景下調控祖代雞引種數量,盡最大努力緩解了國內肉雞產能相對過剩的局面。
“當全部的種源依賴進口后,受疫情等多種意外因素影響,導致我國進口的祖代雞的數量出現極大的不確定性和不均衡性。”談及推動限制引種的初衷,李景輝這樣表示。
不論是種雞還是雞肉,在商業邏輯的驅動下,都需要不斷開拓新的市場,而美國憑借成本優勢,一度成為中國白羽肉雞進口的最大來源國。2015年,中國對美國生產的白羽肉雞產品實施反傾銷、反補貼日落復審,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下提出了磋商請求。當時,由于美國爆發高致病性禽流感,我國對美國家禽產品實施封關措施,全面禁止了美國的種雞和雞肉的全部進口貿易并持續了5年左右的時間,在此期間不得不改從新西蘭引進,但新西蘭祖代雞的質量和供應能力也或多或少地影響著我們白羽肉雞產業的正常發展。
如何破解國外不時借“雞”發難?李景輝坦言:“要最終解決市場價格平穩可控的問題,實現國內肉雞產業的健康發展,只能通過國際育種公司在中國建設肉雞原種場,或者,靠中國自主育種。”
重啟自主育種,讓中國的消費者平平穩穩地吃上自主育種的雞肉,成為我國肉雞行業的共同心聲。
重啟
先來看一組數據:雞肉是世界第一、我國第二大肉類產品,白羽肉雞貢獻了全球約70%的雞肉,白羽肉雞占我國雞肉產量的58%、占畜禽肉類產量的16%,規模化養殖比重達到95%以上,種源對外依存度100%,主要用于生產分割雞肉,滿足快餐、團餐、深加工制品的需要。目前,全球每年生產白羽肉雞祖代種雞約1160萬套,這些祖代種雞90%以上來自美國的泰森食品集團和德國的EW集團,其余10%也來自歐美國家。其中,泰森食品集團下屬的科寶公司約占全球白羽肉雞祖代種雞市場份額的30%;EW集團下屬的安偉捷公司約占60%,且其總部也設在美國。
“兩家公司出售的種雞只能用于生產,難以利用其素材開展育種,從而鞏固壟斷地位、保持市場競爭優勢。”福建圣農集團董事長傅光明說,肉雞育種并非簡單的“雞生蛋、蛋生雞”,現代肉雞生產是呈金字塔形代際培育,是逐代選育、逐級擴繁,實現性狀、性能最優組合的過程。白羽肉雞從核心群到商品群的繁育需要經歷5代,只有純系原種雞和曾祖代雞可以留種繁殖,否則會發生性能退化,而從國外引進的正是不能留種擴繁的祖代雞。
“相當于只賣給我們一幅畫,堅決不賣給我們作畫用的顏料。”傅光明說,“別人想怎么掐你就怎么掐你,根本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提起進口國外種雞的境況,退伍軍人出身的傅光明語氣里仍有不忿。據他回憶,“2000年前后,出口到中國市場的祖代種雞售價20美元左右,出口到周邊國家約35美元,2004年我國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雞退出市場后,進口價格一路上漲到目前的35—38美元,而且還有繼續上漲的可能。”
事實上,國家層面早已認識到種源受制于人的潛在風險。2009年,原農業部成立白羽肉雞育種協作組,研究編制了《中國白羽快大型肉雞育種戰略研究報告》,倡導和推動重啟白羽肉雞育種攻關工作。
聞風而動,國內一批企業迅速行動起來,打響了重啟白羽肉雞自主育種的“第一槍”:2010年,國內實力較強的黃羽肉雞繁育企業廣東新廣農牧,開始自主培育白羽肉雞,并與牧醫所文杰團隊合作加快新品種培育速度;一年后,圣農集團聘請參與了我國第一代白羽肉雞育種的技術團隊著手選育工作,又投資7億元建設國內標準最高的育種場,同時與東北農業大學李輝團隊開展合作;2012年,國內最大的蛋雞育種公司,北京峪口禽業開始肉雞育種工作,在京系蛋雞占據國內“半壁江山”的基礎上,嘗試開啟肉雞育種“彎道超車”。
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國家對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優良品種的支持進一步加強。2014年,原農業部印發《全國肉雞遺傳改良計劃(2014-2025)》,明確提出到2025年,培育肉雞新品種40個以上,自主培育品種商品代市場占有率超過60%。2019年,農業農村部啟動了國家畜禽良種聯合攻關工作,同時成立兩個白羽肉雞聯合攻關組,構建起“1(牽頭企業)+1(首席科學家)+N(科研院校、龍頭企業)”的產學研緊密聯合創新模式,加快推進白羽肉雞育種攻關。
“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核心產業。畜禽良種對畜牧業發展的貢獻率超過40%,是提升畜牧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有關負責人說,創建資源共享、多元投入、獲益分享、人才交流的聯合攻關機制,構建適合我國國情農情、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畜禽種業自主創新體系,就是要保障主要畜禽品種有效供給,提升我國種業國際競爭力,推進我國由種業大國向種業強國的歷史性轉變。
涅槃
冬季的武夷山脈,依然密林叢生、生機盎然,幾番尋找,才能在山谷地帶隱約窺見一座通體白色的建筑。這是福建圣農集團位于南平市光澤縣的育種場,戒備森嚴,非請勿入。
投資建設這座育種場的圣農集團,始創于1983年,專注白羽肉雞生產,是我國白羽肉雞行業總體規模最大、產業鏈最完整的企業,分別為中國麥當勞和肯德基提供約70%和50%的雞肉產品,年出欄白羽肉雞數量約占國內市場的10%。
“沒有原種,靠外國人,即使規模再大,行業也看不到未來。”從2011年開始,傅光明著手自主培育白羽肉雞,“要什么給什么,要錢給錢、要人給人,要設備就給全世界最先進的設備。”2016年公司成立“第二祖代種雞事業部”,聘請了原北京家禽育種公司參與我國第一代白羽肉雞育種工作者負責白羽肉雞選育工作。
沒有人知道要投入多少,也沒有人知道要投入多久。憑著對尋找優良種雞基因的一腔執著,圣農技術團隊日復一日地收集、篩選——累了,就坐在雞舍旁打盹;困了,就喝杯濃茶苦撐。終于在2019年,培育的第一個成果“圣澤901”誕生,被送往農業農村部家禽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進行性能測定。
聽到這個消息后,德國安偉捷公司以斷供為由,脅迫福建圣農集團停止育種。福建圣農集團果斷決定終止與國外的合作,兩年來所培育的“圣澤901”配套系已在集團內部全面替代進口種源,公司現存欄祖代種雞20萬套,約占全國的12%,并實現了白羽肉雞產業健康穩定發展。
比傅光明稍早,文杰自2009年開始廣泛調研、尋找并呼吁有能力的企業布局白羽肉雞自主育種。廣東新廣農牧是國內實力較強的黃羽肉雞繁育企業。2010年,開始自主培育白羽肉雞。2015年,牧醫所肉雞遺傳育種團隊和新廣農牧正式開展合作,雙方聯手走上一條科企融合的自主育種之路。
“與已有100多年經驗的國際白羽肉雞育種相比,我國自主育種時間短,在遺傳素材積累、育種新技術應用、種源性疫病凈化等方面都有差距,因此大膽創新、推動科企深度融合就成為關鍵。”文杰介紹,在育種過程中,牧醫所首創的基于“京芯一號”育種芯片的基因組選擇技術體系第一時間得到應用,通過大數據集成處理,加快了性能優異品種的選育。
2019年8月,“廣明2號”完成生產性能測定,在其培育過程中,應用了牧醫所團隊自主研發的四類10余項新技術。雙方約定,最終的育種成果雙方共有,品種經營開發權歸企業,合作共贏,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高度融合的商業化育種模式,實現科技成果高效轉化和育種專業人才聯合培養。
與圣農、新廣同期,首農集團旗下的北京峪口禽業跨度更大,實現了從“蛋雞”到“肉雞”的跨越。
三角形,是多邊形中最穩定的結構——依托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科研院所支撐的“金三角”協作機制,北京峪口禽業走出了一條蛋雞飼養、種雞推廣、自主育種和產業鏈發展的穩健躍升之路。基于蛋雞育種優勢,公司與國家蛋雞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大學楊寧教授長期合作,整合蛋雞“產蛋多、死淘低”和白羽肉雞“產肉多、耗料少”的基因優勢,先后培育出“沃德168”“沃德158”等小型白羽肉雞品種和肉蛋兼用品種。其中2018年通過審定的“沃德168”,是我國首個小型白羽肉雞品種,2020年出欄量達到2億只。“本次申請審定通過的‘沃德188’,專為國人定制的籠養白羽肉雞新品種,是十年‘金三角’深度融合、協同創新、潛心躬耕的代表成果。”北京峪口禽業董事長孫皓說,創新運用基因組育種技術和智能化信息技術進行科學選育,“沃德188”商品雞生長能力強、生存能力優,42天體重2.8公斤,料肉比1.65∶1,成活率96%以上。具有品種純正、肉質鮮美、成活率高、成本低廉、無抗養殖、公母分飼六大特點,是適合我國飼養環境的優秀品種。
2021年12月1日,“圣澤901”“廣明2號”“沃德188”三個快大型白羽肉雞自主培育品種通過審定,三大新品種蓄勢齊發,對我國肉雞產業影響幾何?傅光明的比喻簡短而有力:“把卡在我們脖子上的手指頭一根一根掰開了,白羽肉雞養殖的命脈真正控制在我們自己手上了。”
“育種,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文杰表示,自主培育品種還要與進口品種正面交鋒,經受住市場的考驗。換句話說,漢堡里全面夾上中國種雞產的肉還有一段路要走。對此,文杰建議,科研機構與企業必須繼續開展深度合作,除了對肉雞飼料報酬、成活率、肉品質進行持續不斷地選育提升,還要重點選擇新品種抗病和抗逆性,提高新品種的綜合生產性能,持續提升新品種的性能優勢和市場競爭力。
令人欣慰的是,來自中國畜牧業協會最近對國內大型白羽肉雞養殖企業的調查顯示,大部分企業對3個自主培育品種表示支持。中國禽業養殖行業的巨頭新希望六和相關負責人表示,要在后續采購種雞計劃中給予支持,前期會試探性采購飼養,積累一定的基礎數據和飼養管理經驗,根據飼養的指標和成本及商品代的反饋,再對采購做出計劃和安排。
展望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2021年4月份,農業農村部又發布了《全國肉雞遺傳改良計劃(2021-2035年)》,明確了未來十五年我國白羽肉雞遺傳改良的目標任務和技術路線。
在經歷白羽肉雞自主育種的“折翼”,在逆全球化趨勢愈演愈烈的“后疫情”時代,我國比任何時候更能意識到“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的重要性。在這場關乎十幾億人“肉籃子”是否安穩的“突圍戰”中,打好種業翻身仗意義重大。
堅定樹立種業振興的決心和信心。白羽肉雞三個新品種的培育有一個共同特點,都經歷了十年左右的持續攻關。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畜禽種業發展起步晚、基礎薄,短板突出。事實證明,即使自主育種前期投入高、回報周期長、市場風險大,只要堅定信心,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一定能夠以較短時間追上世界先進水平。
加快構建完善政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種業創新體系。自主培育白羽肉雞新品種的進程中,除了企業的持續投入與及時轉化,離不開農業農村部、北京市、福建省、廣東省等相關主管部門,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等科研機構、高校的大力支持與通力合作。自主育種在推進企業為主體的市場化改革的同時,要保持原有體制優勢,明確分工,加快構建完善種業發展支撐服務體系。
充分發揮種業行業企業家精神和科學家精神。“企業家”和“科學家”不是空洞的名號,而是愛國、創新、求實、合作等素質和能力的具體載體。在行業集中度逐步提高的時候,要順應趨勢,培育、支持一批有真才實干的種業企業家、科學家,充分發揮“領頭雁”“主力軍”的引領帶動作用,加速實現我國種業發展“彎道超車”。
“對于白羽肉雞育種,品種通過審定只是萬里長征邁出第一步。只有通過扎實努力,務求品種優勢盡快轉化為商品優勢、產業優勢,才能實現種業強國。”農業農村部有關司局負責人說,要加強國內白羽肉雞種業行業動態監測分析,發布供需信息,引導產業運行,防范市場風險。召開白羽肉雞品種產業化推進會,促進自主種源供需銜接。開展白羽肉雞育種攻關,遴選國家白羽肉雞核心育種場和良種擴繁基地,通過轉移支付項目給予種雞測定補貼。按照農業農村部關于推進動物疫病凈化工作的意見,推動種禽場加快創建動物疫病凈化場,確保種雞質量。
“百舸爭流千帆競,借海揚帆奮者先”。在“十四五”開局之年、現代化新征程開啟之年,面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我國白羽肉雞育種先行突破,為畜禽良種自主育種樹立了榜樣。歷史將繼續證明,只要我們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控風險,堅定把民族種業搞上去的信心,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的時代必將到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