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揚帆起航 蓄力前行——2021年中國稀土行業發展回顧
2022/1/6 15:10:57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2021年1月15日,工信部公開征求對《稀土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的意見;同年12月23日,中國稀土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年初年末的兩件大事,已悄然為我國稀土行業定下了主2021年1月15日,工信部公開征求對《稀土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的意見;同年12月23日,中國稀土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年初年末的兩件大事,已悄然為我國稀土行業定下了主基調。
素有“工業維生素”之稱的稀土,在政策的推動下,站上了時代的風口。不論是新能源汽車,還是風力發電,都離不開稀土的應用。疊加我國提出碳中和這一遠景目標,稀土行業再次強勢崛起,迎來新一輪曙光。這不僅需要政策的扶持和體制機制的保障,還需要思想觀念的轉變、商業模式的創新與技術的進步,而這都成為了2021年中國稀土行業的重要落腳點,也是稀土發展史上遒勁有力的落筆。
政策引導 供需格局發生轉變
回望2021年的稀土市場,會發現供需格局已經發生了改變。近10年來,政策一直在為稀土行業保駕護航,稀土行業陸續走出了三波行情。
2010年-2011年,金融危機后經濟逐漸復蘇,我國首次單獨針對稀土產業出臺指導意見,同時將稀土上升到國家戰略儲備高度。由于我國“自上而下”的稀土開采指令性計劃、出口配額、行業準入及環保等政策控制力度持續強化,市場供給急速縮減,稀土價格一路飆升至歷史最高點。氧化鐠釹、氧化鋱一路沖高至125萬元/噸、2035萬元/噸。
2013年-2014年,工信部組織開展“稀土打黑”專項行動,著重打擊非法稀土生產背后的黑色利益鏈。2012年以來,稀土價格因黑稀土泛濫而持續下跌,黑稀土產業既嚴重影響了市場秩序,又加重了稀土資源的破壞和流失。隨著國內分離冶煉廠逐步停產及聯合整治的推動,稀土價格再次上揚,氧化鐠釹、氧化鋱分別上漲至36萬元/噸和410萬元/噸的高點,漲幅分別為42.1%、60.8%。
2017年-2018年,稀土打黑持續深入,伴隨3次收儲,政策不斷的收緊,帶動了稀土市場的又一輪上漲。而此番漲價,更多的是供給的推動,而非需求的拉漲,行業發展及價格走勢仍對國家政策的依賴性較大。
從2020年開始,新能源汽車和風力發電逐步走進大眾視野,新增需求的出現,使稀土市場的供需格局悄然重塑。今年以來,稀土行業迎來第四波上漲行情,此次上漲主要是下游需求旺盛,稀土材料存在明確需求增量,疊加2021年1月15日,工信部出臺《稀土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供給剛性作用開始顯現,稀土供需結構不斷優化,價值有望重估。
當前,稀土價格節節攀升。綜合數據顯示,氧化鐠價格上漲82.64%,氧化釹價格上漲21.55%;氧化鏑價格上漲33.85%,氧化鋱價格上漲10.96%。在“雙碳”目標提出后,新的經濟結構也為稀土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碳中和形勢下不斷發展壯大的新材料、新能源汽車、高效電機等綠色環保新興產業,以及能源轉型下光伏、風電等新能源加快建設,將打開產業鏈上游稀土、鋰、鈷、鎳等金屬的成長空間,從需求端做“加法”,徹底帶動稀土行業的崛起。
從下游需求來看,新能源汽車的飛速發展,快速拉動了稀土材料,特別是高性能釹鐵硼需求增長,進一步帶動了稀土價格的穩步提升。輕稀土(以鐠釹為代表)價格創10年內新高,截至12月7日,氧化鐠、氧化釹價格年內上漲144%、70%至88萬元/噸、86.5萬元/噸;中重稀土(以鏑鋱為代表)價格也達到相對歷史高位,氧化鏑、氧化鋱價格年內上漲52%、55%至293.5萬元/噸、1120萬元/噸。
數據表明,目前稀土行業在新能源領域的應用占比與近5年的鋰在新能源領域應用占比極為相似,為10%-15%左右,且持續性和確定性較強,有了長期的發展邏輯,受益下游的強勁需求,稀土有望復刻能源金屬的發展邏輯,價格將進一步上漲。
值得注意的是,“雙碳”周期下,新能源產業奠定了稀土市場未來需求高增長的基礎。在市場需求、原材料供應、政策法規等因素影響下,中國的稀土市場空間有望充分打開。從市場需求方面看,國內的碳中和、碳達峰目標大大提升了下游市場對稀土的需求;從原材料供應方面看,我國豐富的稀土資源能夠為稀土廠商提供穩定、價格相對合理的原料供給;從政策法規來看,2021年1月,工信部在《稀土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中提出,國家對稀土開采、稀土冶煉分離實行總量指標管理,實行稀土資源地和稀土產品戰略儲備,并首次明確對違反規定企業的處罰條例;同年5月,國務院發布《國務院2021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的通知》明確,由工信部負責起草《稀土管理條例》,這是稀土行業的首次立法,也表明了國家對稀土產業空前的重視程度。
讓稀土變“稀”成為共識
目前,我國在稀土資源端、冶煉分離端和應用端均居主導地位,掌握稀土產業鏈戰略優勢。隨著我國稀土行業結束政策驅動時代,成功轉向供需優化后的基本面驅動時代后,新能源產業發展帶來持續增長的需求,拉動稀土價格穩中有進。
稀土產業鏈包括上游稀土資源開采,中游稀土材料制備和下游應用三個環節。在過去多年發展中,全球稀土產業鏈逐漸由美日轉移至中國。2000年以前,稀土礦產能、冶煉分離能力、稀土永磁材料制備能力普遍集中于美、日、歐,而后隨著中國采礦產能快速釋放、冶煉分離工藝逐步改進以及資源稟賦高、人工成本低等多重優勢,海外稀土產業鏈競爭力逐步減弱,此后絕大部分稀土產物均由中國企業供應。
眾所周知,我國稀土礦藏豐富,占據四個世界第一:儲量第一、產量第一、出口量第一和消費量第一。盡管我國擁有稀土資源的優勢地位,但私采、盜挖、走私現象屢禁不止,加上行業惡性競爭,導致稀土低價外銷現象明顯。例如,過去10年里,我國最大的稀土生產企業北方稀土銷售毛利率不斷下降,從2011年最高72.8%,下降到2021年三季度的20.28%。
2021年3月,工信部部長肖亞慶說:“中國稀土沒賣出‘稀’的價格,賣出了‘土’的價格,就是因為惡性競爭、競相壓價,使得這種寶貴的資源浪費掉了。”
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稀土儲量在十幾年前接近全球總量的90%,現在卻只剩不到50%了。國土資源部數據顯示,到2020年,我國現代化所需的45種主要礦產資源中,能保證需求的只有6種,且按照目前的開采出口規模來看,再過30-50年,我國將從鎢、銻、稀土礦的資源大國變成小國。雖然我國掌握著頂尖的稀土提煉技術,但是如果不注意稀土的出口和分配問題,也將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問題。
回過頭看,我國稀土行業在1985-2004年為稀土產能盲目擴張階段,20年間,出口量提升了593%,而價格下跌了21%;2005-2010年為出口管控階段,2010年,稀土年出口量較2005年下降0.6萬噸/年,出口均價較2005年提升了210%;2011-2014年為行業整治階段,強制管控導致稀土價格暴漲帶來更嚴重的走私;2015年至今為稀土供需缺口擴大階段,2020年出口量同比下降23%,2018-2020年,出口價平穩保持在1萬美元/噸。由此可見,稀土行業必須推進規范化管理,才能使行業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
2021年6月11日,國務院在立法工作計劃中將《稀土管理條例》列入2021年擬制定、修訂的行政法規;2021年7月8日,工信部副部長王江平在工業和信息化系統產業政策與法規工作視頻會議中表示將盡快推動《稀土管理條例》出臺。
《稀土管理條例》的出臺將奠定稀土行業的良性發展之路。工信部發布征求意見稿明確,稀土管理職責分工,稀土開采、冶煉分離投資項目核準制度,稀土開采和冶煉分離總量指標管理制度等,并強調加強稀土的全產業鏈管理,強化監督管理。規范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市場在配置資源中起決定性作用,讓政府在維持市場秩序中發揮好作用,將該放的放開,該管的要管住。在實現環境保護的基礎上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繼續進行科技創新,制造更高水平的稀土產品,進一步推動稀土的可持續發展,讓稀土賣出“稀”的價格。
《稀土管理條例》的加速出臺,一方面將會令稀土行業有法可依,促使稀土產業鏈走上良性循環發展的道路;另一方面,體現了我國嚴控稀土供給秩序、力挺作為重要戰略資源的稀土,賣出“稀”的價格的決心,未來稀土供給彈性可能會進一步受限。
這一系列舉措的落地和實施,都將意味著中國稀土產業將進入全方位升級的新時期。
資源整合重塑戰略布局
2021年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的攻堅之年,央企重組整合駛入快車道,重組整合加速推進。
在稀土產業方面,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稀土生產國、出口國、消費國,擁有稀土資源與市場兩大優勢地位,但由于國內稀土產業高度分散化,企業之間相互競爭較為激烈,競相降價出口的現象較為普遍,嚴重削弱了我國稀土產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導致我國一直沒有取得相應的稀土定價權。
國資委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曾表示,推進中央企業重組整合是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對于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有著重要意義。
2021年12月,中國稀土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這一重要決策的落地,有望增強中國稀土在國際市場競爭力、議價能力上的優勢。
通過進一步整合稀土產業,可以在提高產業集中度的同時,規范國內稀土產業發展,提升國內稀土產業綜合競爭力,從而推動中國稀土產業不僅在數量上,而且在綜合競爭實力上都能處于全球重要地位,真正實現在全球稀土產業鏈中的主導地位。
相關數據顯示,戰略重組之后,中國稀土集團在輕型稀土和稀土冶煉分離方面約占全國份額的30%,中重型稀土占比接近70%,處于絕對優勢。業內人士表示,根據整合的幾家稀土企業的資源稟賦來看,中國稀土集團主要側重于中重型稀土,將與側重于輕稀土的中國北方稀土集團形成南北雙雄的格局,至此,我國既可以減少戰略資源浪費或者分配不均,也可以實現國家利益最大化。
業內人士表示,此次組建中國稀土集團將對中國稀土行業的整體競爭力產生積極影響:一是借助行業龍頭優勢企業的組建,迅速提升產業集中度,助力稀土產業規范有序競爭發展,減少或消除國內同行惡意競爭內耗,進而在整體上提升中國稀土產業的競爭力;二是通過將分散化的稀土資源、資產進行有機整合,可以形成1+1>2的整合效果,譬如可以更加集中且有效地安排研發投入,從而更快在產業關鍵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進而增強中國稀土產業的整體技術競爭力,并推動整個產業加快發展。
有專家表示,對于產業的重組,不能一開始就只從政治層面進行考量。企業或產業的重組如果沒有經濟需求,僅依靠人為重組,最終是要失敗的。中國稀土資產的重組是建立在產業自身發展的內在經濟需求之上的。尤其是對下游需求而言,隨著稀土需求、稀土開發和實際投入日趨增大,如果供給方的稀土市場仍然非常散亂,將無法保障穩定的供給。而且下游的需求方只有獲得穩定的供給,才能集中精力用于技術的研發和創新。因此,我國稀土資產的重組有利于推動全球稀土產業的供需格局和競爭格局可持續發展,更有利于技術的創新和進步。
同樣,在“雙碳”目標的大背景下,中國稀土集團的成立也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稀土集團的組建,能夠將原本分散化的業務集中化運營,既有助于優化資源、資產配置,提升資產質量與資源產出水平,也有助于統一進行發展循環經濟、減少碳排放方面的部署,包括集中科研力量進行相關技術研發、集中統一進行碳排放處理等,這無疑將從整體上減少碳排放。
現如今,中國稀土行業整合再進一步,中國稀土產業格局也將再度被改變,稀土產業競爭力也將進一步提高。
創新發展成為驅動引擎
目前,想要增強中國稀土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產業整合只是邁出了第一步,后續還需要從多個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國內稀土企業要改變粗放式發展理念,轉變“你死我活”的競爭觀念,更多著眼于國內稀土產業生態建設,謀求全產業共生共榮;要切實強化創新意識,以持續創新來推動國內稀土產業升級,加快邁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的中高端;要致力于強鏈補鏈,推動中國稀土產業鏈延伸發展,增強產業鏈韌性,提升產業鏈安全,整體提升中國稀土企業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影響力、控制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戰勝困難的有力武器。在過去的這一年里,面對趨于復雜的全球疫情形勢和經濟走勢,稀土行業也交出了不少亮眼的成績單。
科技攻關見行見效。白云鄂博實驗室獨創全球稀土儲氫技術、北方稀土自主研發斷熱稀土玻璃涂層、北方稀土助劑研究領域獲國家專利授權……一項項創新成果的落地,顯著提升了稀土產品的性能和市場競爭力,在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等領域,都擁有良好的市場前景。
協同創新走深走實。國資央企加強與科研院所、高校、中小企業等融通創新、協同攻關。中國南方稀土集團便是代表之一,通過與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江西理工大學、北京工業大學等科研院所、高校、企業合作,以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為目標,重點研究多源稀土基固廢資源環境屬性及污染管控技術,有效推動了稀土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預計項目完成后,每年可消納稀土基固廢5萬噸,產值逾10億元,從而支撐國家戰略新興產業規劃實施,取得顯著的經濟、環境及社會效益。
創新發展落實落地。2021年10月22日,四川省稀土技術創新中心在成都揭牌成立。該中心將聚焦稀土產業的前沿引領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以打造國際一流的稀土技術創新中心為目標,建成一個多元協同創新網絡,打造稀土重大關鍵技術與標準的輸出高地和稀土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形成先進技術創新平臺、公共服務平臺和成果轉化與產業化平臺。
我國在稀土行業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固然可喜,但是肖亞慶曾表示,中國稀土發展低水平重復非常多,而高水平的稀土產品確實還比較少,這樣不利于技術創新和科技進步,我國還應在稀土產業高端化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科技創新是第一驅動力,也是稀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十四五”時期是稀土產業處于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的重要機遇期。在這樣的情況下,稀土產業應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和地區發展思維,實現稀土產業高質量發展,而此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強勁的科技創新引領作用。
我國稀土業發展目標是到“十四五”期末,行業整體步入以高端應用、高附加值產品為主的發展階段,充分發揮稀土應用功能的戰略價值。因此,稀土行業要緊緊圍繞“十四五”要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創新作為引領稀土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大力實施企業技術創新,從而實現稀土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隨著供需格局的轉變、戰略布局的優化、科學技術的突破進展,我國稀土行業將打開嶄新的發展空間,乘著時代的東風,揚帆起航,蓄力前行。(張雪卉)
轉自:中國有色金屬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