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質加速建設深港“雙城”國際金融中心
2022/2/22 10:25:17 來源:深圳特區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深港“雙城”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是金融發展的重大創新,是我國經濟發展實現新突破的必然要求。這種模式能更好地利用深港“雙城”毗鄰的區位優勢和金融優勢,最終實現深港“雙城”金融業規深港“雙城”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是金融發展的重大創新,是我國經濟發展實現新突破的必然要求。這種模式能更好地利用深港“雙城”毗鄰的區位優勢和金融優勢,最終實現深港“雙城”金融業規則對接、模式對接、人才對接、技術對接、管理對接以及“雙城”金融資本、金融產品、金融基礎設施閉合循環系統的形成。
自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以來,面對“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種貨幣、三個關稅區”的機遇與挑戰,粵港澳大灣區推出一系列制度安排和創新舉措,扎實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金融助力灣區發展、提升開放水平的功能定位更加明確。
一、建設深港“雙城”國際金融中心的迫切性
所謂“雙城”國際金融中心是指在區位上相鄰的兩個國際金融中心城市依托各自的金融優勢和金融資源,借助區位優勢和共同的金融基礎設施,合作性地開展金融業務、推出新的金融產品,形成金融市場一體化以及新的國際金融產業集群的一種城市組織合作模式�!半p城”國際金融中心能產生巨大的市場吸引力。從世界范圍看,“雙城”國際金融中心極具稀缺性。深港“雙城”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是金融發展的重大創新,是我國經濟發展實現新突破的必然要求。這種模式能更好地利用深港“雙城”毗鄰的區位優勢和金融優勢,最終實現深港“雙城”金融業規則對接、模式對接、人才對接、技術對接、管理對接以及“雙城”金融資本、金融產品、金融基礎設施閉合循環系統的形成。
防止經濟“空心化”,高質量發展實體經濟,深圳迫切需要金融系統的強力支持,單純依靠傳統的金融模式難以滿足新形勢的需要,深圳金融業急需實現新的突破。對于香港而言,傳統的金融業邊際發展速率已經下降,應通過與深圳合作,注入新的金融發展動力,發展新的金融業務。推動深港金融市場共同發展勢在必行。
從提升金融業國際競爭力的角度看,在全球金融業競爭日趨加劇的背景下,在國際金融業格局固化的情況下,應充分發揮這種“雙城”國際金融中心模式的優勢,進一步提升深港兩地國際金融業的核心競爭力。深港兩大國際金融中心毗鄰,而且均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有利于在金融業發展上形成合力,從而有效引導新的國際金融產業集群形成,吸引全球新的國際金融業務在深港兩地匯聚。
從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角度看,由世界實體經濟中心到世界金融中心的形成是一個客觀經濟發展規律,也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近500年來,幾乎所有世界強國都經歷了由世界實體經濟中心成長為世界金融中心的遞進發展過程,比如荷蘭、英國、美國、日本等。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需要更多的金融資源為實體經濟服務,呼喚更具全球性競爭力的國際金融中心的誕生。扎實推進深港“雙城”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有利于集聚全球性金融資源,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從服務人民幣國際化的角度看,人民幣國際化程度與中國經濟的發展規模以及對外開放水平不對稱,人民幣國際化是大勢所趨。深港兩地都是中國外向型經濟發達的城市,深港“雙城”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對于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具有先天優勢。此外,國際資本流向正在發生新的變化,通過建設深港“雙城”國際金融中心可以為國際資本提供新的機會,從而有利于吸引國際長期資本進入中國。
二、建設深港“雙城”國際金融中心的條件逐步成熟
從國際金融發展史看,國際金融中心的形成主要有三類:一是拉動型,當一個國家以及一個城市實體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特別是當跨境經濟活動的活躍度達到一個界限之后,對金融服務特別是跨境金融服務提出更高需求,而金融需求的擴大,會促使國際金融中心的出現和形成。二是附鄰型,這類國際金融中心在全球的影響力相對較小,它主要依附富裕鄰國的經濟發展,通過為富裕鄰國提供金融服務實現自身的金融發展;三是制度分割型,這類國際金融中心的形成主要依靠具有吸引力的金融稅收優惠政策、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大量的金融高端人才。深圳屬于拉動型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屬于制度分割型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深港“雙城”國際金融中心條件已日臻成熟。
深港金融業發達,具備建成“雙城”國際金融中心的基礎。香港的優勢為其金融業發展相對較早,并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特別是在對接國際金融運行規則和法制方面具有優勢。香港已成為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市場,全球70%以上的人民幣結算交易發生在香港。香港也是世界各地投資者青睞的IPO市場,過去十年,港交所的IPO總市值排名世界前列。深圳金融業的優勢在于依托強大的制造業,金融發展具有雄厚的實體經濟基礎,金融業已經具備一定規模。深圳擁有的金融機構數量、規模和密度居全國大中城市前列,擁有一些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頭部金融企業,有的金融機構已經進入世界500強,深港通、債券通、跨境理財通等深港兩地跨境金融業務合作有序推進,為進一步合作推出跨境金融業務提供了經驗和基礎。
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以及“雙城三圈”建設為建立深港“雙城”國際金融中心提供了契機。大灣區將實現區內市場高水平互聯互通,各類資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動,區域協調性顯著增強,區內金融基礎設施得到逐步完善。大灣區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將得到有序推進,比如大灣區將逐步推動區內金融產品跨境交易,支持香港開發更多離岸人民幣、大宗商品以及其他風險管理工具等�!半p城三圈”建設將為建立深港“雙城”國際金融中心提供重要環境。
三、建設深港“雙城”國際金融中心的路徑選擇
第一,充分借助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技術成果,建設深港“雙城”金融科技中心。第四次工業革命方興未艾,以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技術成果日趨成熟,金融與科技的產業融合更加緊密。從倫敦、紐約和東京這三大國際金融中心形成的過程看,它們都分別利用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將當時先進的技術運用于金融業基礎設施的建設、新金融業務的推出等。深港兩地在金融業以及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領域各具優勢,應加速推進深港“雙城”金融科技中心建設,充分借助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技術成果、產業成果和集群成果,不斷提高金融市場的運行效率和金融資本投入產出效益,持續推出新的金融業務。
第二,進一步擴大深港金融合作,加大對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金融支持,打造強化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典范。金融發展存在三個循環,第一個為金融封閉循環,其結果是泡沫經濟發展規模越來越大,形成的金融風險和不確定性越來越大;第二個為金融開放循環,金融資本流向實體經濟,服務實體經濟,為實體經濟融資;第三個循環為實體經濟的資本自我循環。金融發展的本質為金融與實體經濟形成一個循環,即金融開放循環。金融發展最大的風險在于金融自我循環,即形成一個金融封閉循環。20世紀70年代以來,出現一種重要的經濟現象,即泡沫經濟與實體經濟發生分離,兩者各自獨立循環。從歷次工業革命的經驗教訓看,重大技術成果的發現、運用以及產業化需要金融的廣泛支持。第四次工業革命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深港兩地同為重要的研發中心,應從多層次、多方向為兩地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領域提供金融支撐,尤其要加大深港兩地證券交易所的合作。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為綠色革命、新能源革命,發展綠色經濟、綠色能源是必然方向,要徹底擺脫對傳統能源的過度依賴。深港兩地應共同合作,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共同建設深港跨境碳交易市場。推出跨境碳交易品種。
第三,吸引更多全球性的頭部金融機構入駐,同時大力發展深圳地方性金融機構,強化與香港金融機構合作,服務深港兩地經濟社會發展。國際金融中心的特點是擁有大量的全球性商業銀行、基金公司、證券公司、信托公司和保險公司等。以紐約為例。全世界排名前25位的國際銀行有一半以上總部設在紐約,全球排名前10的證券公司大多在紐約,美國排前10的保險公司一半在紐約。建設深港“雙城”國際金融中心,應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吸引更多全球性的金融機構入駐,尤其是全球性的頭部金融機構。此外,應做大做強做精深圳地方性金融機構,深圳經濟發展質量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產業結構實現了高級化,未來經濟進一步發展需要地方性金融機構提供動能。
第四,加速推動深港“雙城”財富管理中心建設。隨著深港兩地高凈值人群規模的不斷擴大,財富管理需求越來越大,深港雙城應加強財富管理方面的合作,加速推動雙城財富管理中心建設。深港雙城應順應財富管理供需變化態勢,發展具有深港跨境特色的資管業務,提供具有跨境特色的多元化資管產品。
(作者系經濟學博士后、管理學博士后)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