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芯”難求成常態 車企自救搶奪“話語權”
2022/6/22 15:51:46 來源:華夏時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汽車行業數據預測公司AFS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6月12日,受芯片短缺影響,今年全球汽車市場累計減產量約為223.04萬輛,中國地區累計減產10.73萬輛。在“缺芯”的拉汽車行業數據預測公司AFS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6月12日,受芯片短缺影響,今年全球汽車市場累計減產量約為223.04萬輛,中國地區累計減產10.73萬輛。在“缺芯”的拉扯作用下,車市格局乃至整個產業鏈都開始悄然重構,而車企作為這場變革的主角,則開啟了一場從被動到主動的自我救贖。
芯片價格仍在上漲
“原本成本只有幾元錢的汽車芯片,在去年9月、10月份價格已漲到近千元一枚,而到現在則需要四五千元一枚。即便如此,很多主機廠還是很難拿到貨。如一款標價才15元多的低壓差穩壓器芯片,因為緊缺,訂貨要一年甚至一年以上時間才能交貨。”恩智浦的珠三角經銷商負責人表示。有消息稱,博世目前也正在與車企重新進行合同談判,計劃提高產品價格。
可以看到,目前車企面臨的已不止是芯片短缺問題,還有成本上漲的壓力。“正常情況下,一般車企都會選擇與大供應商建立合作,很少輕易更換零件供應商,所以一旦芯片出現供應問題,我們除了等待或者支付高昂的溢價費用外,沒有更好的選擇。”某合資車企相關負責人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按照漲價后的價格計算,智能電動汽車的芯片成本已經超過了電池包。”威馬汽車創始人沈暉直言不諱地表示。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對此也是大肆吐槽:“有一些人以上千元的價格提供成本僅個位數的芯片,進價成本才3.5元到7元的芯片,芯片中間商報價已達2500元至3000元,價格加了幾百倍。”
“近期物流和能源等成本都在上升,芯片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但最主要的問題是供需出現了真空地帶,此前芯片廠因車規級芯片利潤低、技術要求高,不少都在縮減產能,目前擴產的熱情也不高,而在智能化浪潮下車企的需求卻是呈幾何式增長。”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數據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臺積電的汽車芯片業務只占營收的5%,而智能手機和HPC(高性能計算)卻占到了營收的80%。除了蘋果外,聯發科、高通等等都是臺積電的大客戶。顯然,對于芯片企業來說,汽車市場并不是最重要的市場和利潤的主要來源。
《華夏時報》記者了解到, 一輛智能電動車芯片的絕對數量接近5000顆,尤其汽車ECU系統需要的MCU芯片最為緊缺。但該類芯片測試時間、生產周期都很長,利潤卻是最低的。在“缺芯”潮之前,MCU芯片的價格一般在1-3美元左右,但因為使用在車上,需要更嚴苛的技術指標。這些指標需要芯片克服嚴寒、高溫、粉塵等考驗,并要求擁有15-20年的設計壽命。這樣的成本與收益比例也衍生出了一個問題,就是沒有芯片廠會主動投入巨資建造一家生產利潤不高、但要求很高的車規級芯片工廠。
一個好消息是,臺積電、英飛凌、英特爾、格芯等廠商,近期均宣布了各自擴產或向汽車芯片產能調配的計劃。但在業內看來,由于車載芯片產能建設、生產、上車周期很長,現在擴產的產能也只能在2023年之后才能釋放出來,短期壓力仍難以緩解。
頭部車企自研提速
根據中汽協的調查,汽車芯片國內整體自主率不足5%。2022年“兩會”期間,多位來自汽車廠的人大、政協代表指出,發展車規級芯片已經迫在眉睫。工信部也在鼓勵車廠、芯片廠商的協同創新,提升國內芯片的供給能力。在政策支持再疊加缺芯的大背景下,國內車企開始考慮多供應商策略,扶持國產廠商,尋求國產替代。
上汽集團相關負責人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目前來看芯片短缺在逐步緩解,但局部短缺現象仍可能貫穿全年。公司目前正在加快推進75款芯片完成國產化開發并進入整車量產應用。”此外,比亞迪已經制造出部分車用芯片,其中最緊缺的MCU芯片完全是自主設計,只需找代工廠就可實現自給自足。去年比亞迪通過芯片替代技術方案,幫助國內不少車企解決了部分燃眉之急。
“2021年可以將問題推給芯片企業,2022年要回歸主機廠本身探討危機的根源,加速行業在供應鏈和技術上的應變和迭代。把汽車智能化的命脈握在自己手里,是一個非常明智的做法。顯然,這將會引發一場巨大的市場環境變化。”電動汽車三電系統和汽車電子工程師朱玉龍認為。根據美國調查公司Gartner的判斷,汽車前十名的汽車制造商中,將有一半實現芯片自研。但不是所有車企都具備獨立研發的能力,對于自身盈利有限的車企來說,自研芯片壓力巨大。
今年以來,“自己成為源頭供應商”成為部分車企的目標,目的就是通過與芯片廠商的合作實現“曲線救國”。如一汽為芯擎科技提供了數億元戰略投資,將在車規級、高算力芯片領域展開合作;吉利與芯聚能成立了合資公司,計劃在2025年推出5nm芯片,以為智能駕駛提供算力支持……有業內人士預計,車企選擇與芯片廠商直接合作共同研發設計、制造和封裝芯片將成為一種趨勢。
中汽協專家預估,2022年年底前缺芯問題會得到緩解,但“小幅度缺芯會成為常態”。“‘缺芯’好轉的部分原因,是經濟前景不佳和通貨膨脹,消費者降低了對同樣需要芯片的消費電子產品的需求。汽車行業要緊抓機遇,實現向電動汽車轉型的歷史性轉折。”上述專家解釋到。
芯片減產導致價格暴漲,從而引發了車價普遍上漲的連鎖反應。但當所有車企都站上“缺芯”后時代的起跑線時,車企的主動自救將打破這種失衡狀態。“缺芯”的博弈已持續兩年之久,只有找到一個令芯片廠和車企都滿意的平衡點,才是解決“缺芯”問題的最好方法。
轉自:華夏時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
- 中糧餐飲強效整合資源,為餐飲企業搭建外部資源中心快速應對市場
- 海爾牽頭兩項國家重點研發項目正式啟動
- vivo專家王瑞鑫榮獲3GPP卓越獎,vivo通信技術實力“出圈”
- 大國重器"油"礪鋒芒|埃克森美孚中國亮相2025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
- 斑馬AI學 x 西貝 開啟“餐桌上的知識科普”
- 微步再獲評CNNVD“高質量漏洞優秀貢獻獎”、“年度優秀技術支撐單位”
- 戰略合作助推產業生態完善,得力發布龍芯系列打印機新品
- 磁懸浮冷站引領綠色革命,維諦技術(Vertiv)助力中國電信江西云計算數據中心制冷系統實現PUE1.2
- “即時零售+品牌聯營”大眾點評攜美團無人機聯合佳沛開創品牌營銷合作新模式
- 各地探索“生態+文旅”創新模式 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