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造多個世界首次 第二條川電入蘇特高壓工程投產
2022/7/8 12:09:29 來源:經濟參考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7月1日,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白鶴灘—江蘇±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簡稱“白鶴灘—江蘇工程”)竣工投產,是第二條川電入蘇特高壓工程,對于優化能源配置、保障電力供應、拉動經濟增7月1日,國家電網有限公司白鶴灘—江蘇±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簡稱“白鶴灘—江蘇工程”)竣工投產,是第二條川電入蘇特高壓工程,對于優化能源配置、保障電力供應、拉動經濟增長、推動綠色發展、引領技術創新等具有顯著的綜合效益和長遠的戰略意義。
白鶴灘—江蘇工程是全球首個混合級聯特高壓直流工程,在世界上首次研發“常規直流+柔性直流”的混合級聯特高壓直流輸電技術,集成特高壓直流輸電大容量、遠距離、低損耗,以及柔性直流輸電控制靈活、系統支撐能力強的優勢,示范引領意義重大。工程首次研制可控自恢復消能裝置、大容量單柱換流變、幅相校正器等20種新設備。其中,可控自恢復消能裝置可以快速實現毫秒級能量平衡,大幅提升華東電網受電能力。工程竣工投產后,虞城換流站將成為世界首座采用常規直流和柔性直流混合級聯接線的換流站。
“白鶴灘—江蘇工程”起于四川省涼山州布拖縣,止于江蘇省蘇州常熟市,途經四川、重慶、湖北、安徽、江蘇5省(直轄市),線路全長2080公里,新建白鶴灘、虞城2座換流站。工程額定電壓±800千伏、額定輸送容量800萬千瓦,總投資307億元,于2020年11月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核準,同年12月開工建設,2022年7月竣工投產。
實施大規模“西電東送”“北電南供”是我國能源發展的重大戰略。四川水電資源豐富,技術開發容量達1.48億千瓦,約占全國總量的五分之一。截至2021年底,四川水電裝機容量達8947萬千瓦,水電裝機容量和年發電量均居全國第一。白鶴灘水電站位于金沙江干流河段,裝機容量1600萬千瓦,裝機容量僅次于三峽電站,計劃于2022年全部建成投產。其中,左岸、右岸各建設8臺百萬千瓦級機組,分別送電江蘇、浙江。
白鶴灘—江蘇工程建成后,可以有力保障白鶴灘水電站大規模外送,促進四川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助力西部經濟崛起。工程每年可增送四川豐期富余水電40億千瓦時至60億千瓦時,大幅提高水電利用效率。
“十四五”期間,江蘇電力市場空間預計將超過1000萬千瓦,白鶴灘—江蘇工程輸電能力達到800萬千瓦,與華東已有特高壓工程互相配合提高江蘇清潔能源消納比重,增強電網水火互濟能力,助力迎峰度夏與迎峰度冬,有效緩解華東地區中長期電力供需矛盾。
華東地區燃煤電廠分布密集,嚴重超出環境承載能力,實施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勢在必行。白鶴灘—江蘇工程竣工投產后,每年輸送清潔電能超300億千瓦時,推動華東地區每年減少發電用煤140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2500萬噸、二氧化硫25萬噸、氮氧化物22萬噸,顯著改善華東地區環境質量,推動江蘇能源綠色轉型、打贏藍天保衛戰。
值得注意的是,特高壓電網投資大,產業附加值高,物質資源消耗少,中長期經濟效益顯著,具有產業鏈長、帶動力強等優勢,可有力帶動電源、電工裝備、用能設備、原材料等上下游產業發展,推動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現代化水平,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對穩增長、穩就業、惠民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據投資估算,建設白鶴灘—江蘇工程,增加輸變電裝備制造業產值約180億元,帶動電源等相關產業投資約1000億元,并增加就業崗位超過2萬個,促進長江沿線各地經濟增長,助力暢通國內大循環,有力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
目前,國家電網累計建成29項特高壓工程,在運在建特高壓工程線路長度達到4.5萬公里,變電(換流)容量超過4.5億千伏安(千瓦),累計送電超過2.6萬億千瓦時,跨區跨省輸電能力達到2.4億千瓦,顯著提升了我國電網遠距離輸電能力,促進了“西電東送、北電南供”的蓬勃發展。國家電網已成為全球電壓等級最高、裝機規模最大、資源配置能力最強的特大型電網,并持續保持全球特大型電網最長安全紀錄。(記者 王璐)
轉自:經濟參考網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國內在運最大核電站將“溫暖”周邊
- 下一篇:加快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與人才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