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高端、差異 成品油市場呈現新變化
2022/9/9 11:10:23 來源:中國石化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核心閱讀今年以來,受疫情和國際局勢影響,國際市場原油、天然氣、煤炭等大宗能源物資價格大幅上漲,成品油市場也受其影響價格寬幅震蕩。在國內經濟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核心閱讀今年以來,受疫情和國際局勢影響,國際市場原油、天然氣、煤炭等大宗能源物資價格大幅上漲,成品油市場也受其影響價格寬幅震蕩。在國內經濟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明顯加劇的背景下,國內成品油市場經營面臨較大挑戰。
近日,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召開2022年全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經濟形勢分析會,分析行業面臨形勢、現狀和發展趨勢,積極尋找成品油市場新的發展機遇,推動成品油市場健康發展。
當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疊加演進,“黑天鵝”“灰犀牛”事件層出不窮,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加劇。今年以來,受疫情和國際局勢影響,國際市場原油、天然氣、煤炭等大宗能源物資價格大幅上漲,對我國經濟發展和行業運行帶來較大影響,國內經濟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明顯加劇,國內成品油價格連續多次上調,交通運輸成本大幅提升,下游原材料采購成本顯著增加。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統計,全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前5個月營業成本同比上漲超20%。
煉油產能過剩 成品油持續增產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原油和成品油產量保持增長,全國原油產量同比增長4%,成品油產量同比增長1.7%,其中汽油產量同比增長0.2%、柴油產量同比增長15.6%。
當前,我國煉油產能在全球處于最高水平。2021年,我國首次成為全球第一煉油大國,煉油能力9.1億噸,在全球煉油能力中占比18%,超過美國的9.07億噸。但今年上半年,我國煉油裝置的產能利用率只有71%左右,遠低于全球90%的平均水平。我國煉油產能相對國內成品油市場呈結構性過剩狀態,這是不容忽略的客觀事實。數據表明,我國已建成的煉油產能尚未充分發揮效能。與此同時,我國成品油出口量在“雙碳”政策背景下正逐步減少出口配額。
今年以來,國際市場成品油需求旺盛,美國、西歐、新加坡三大成品油市場價格創新高。疫情得到緩解后,歐美迎來出行高峰,亞洲成品油市場需求也同樣堅挺。但因前幾年煉廠轉型升級、煉油大國供應減少等,全球成品油市場供需趨緊。供不應求的局面使得國際成品油價格居高不下,隨著經濟逐步恢復,海外煉廠開工率目前基本處于反彈至高位運行階段,美國、印度等國家的煉油裝置正開足馬力生產。
國內市場有效需求不足是當前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石油石化行業也遇到消費收縮的問題。據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統計,1~6月我國油氣表觀消費量同比下降1.4%,基礎化學原料和合成材料表觀消費量分別同比下降0.3%和6.7%;房地產、汽車、紡織、建材、輕工等石油和化工行業產業鏈下游增長放緩,對石油石化行業消費需求支撐作用減弱。當前,開拓市場、擴大有效需求是擺在全行業面前的首要任務。
長遠來看,在國內煉油產能過剩的背景下,石油石化行業應提高市場準入門檻,嚴格控制新煉油項目審批,在供給和需求基本平衡的條件下,堅持煉化一體化發展,堅持創新驅動高端化、差異化發展路徑,才能從根本上提升行業的整體競爭力和效益水平。
船燃市場供不應求 低硫船燃炙手可熱
自2020年國際海事組織實行“限硫令”以來,全球船燃市場整體呈現供不應求,各區域市場趨向兩極分化,低硫船燃成為主要供應產品,全球低硫船燃資源供應產地更加集中。7月29日,中國石油流通協會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石化燃料油公司2021年船加油經營規模比上年擴大25%,增速居全球十大船加油企業首位,成為世界第五大船加油公司,低硫船燃就是其主要經營產品之一。目前,該公司供應中國石化自產低硫船燃量占全國低硫船燃產量的60%,國內保稅船加油市場占有率持續提升,穩居國內第一。
近幾年,我國低硫船燃生產情況是全球市場最為關注的。與新加坡相比,在國內國外雙循環經濟政策的指導下,國產低硫船燃資源有力維持了市場穩定供應,保障了我國外貿船舶的用油需求。我國船供油市場的供應主體主要以中國石化燃料油、中國船燃、中海燃供、中國石油燃料油、中長燃等企業為主,市場份額占93%以上。
我國船供油市場的增長潛力很大,低硫船燃品質優勢漸顯:國產資源黏度平穩,便于船舶使用時的溫度控制;硫含量控制標準優于國際海事組織要求,可有效規避因品質波動導致的合規風險;穩定性、兼容性強,能優化客戶產品選擇策略;調和組分優良,無化學品污染風險。船東普遍反饋,中國煉廠生產的低硫船燃穩定性好、使用性能安全可靠,產品品質值得信賴。
低硫船燃資源的國產化對我國船供油市場的影響非常顯著:一是保障了全球航運供應鏈穩定。中國煉廠產能的釋放,為疫情期間全球航行船舶提供了更多的供應保障,有力保障了全球航運市場的穩定。二是推動了對外貿易的發展。中國煉廠生產的保稅低硫船燃作為出口型產品,有效助力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三是促進我國港口全球影響力顯著提升。低硫船燃的發展帶動了國內全產業鏈的發展,推動船供油規模不斷擴大,積極融入各沿海自貿區發展,加快了中國港口經濟的建設與發展。四是推進船供油專業化、規范化水平邁上新臺階。在市場逐步放開的環境下,加強行業引領,我國企業船供油品牌全球影響力持續提升。
目前,國內部分煉廠已經把低硫船燃作為主要的煉油產品之一。在前期開發過程嚴格的臺架和行船試驗基礎上,中國石化等企業已將低硫船燃納入公司整體質量管理體系以保證產品質量,對于保障航運安全意義重大。
潤滑油產業亟須邁向高端化、規模化
潤滑油是工業設備的“血液”。創新發展工業潤滑技術,是助力工業企業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路徑之一。近年來,可再生能源對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替代是大勢所趨,終端用能行業對大部分成品油的需求進一步下降,但工程機械、汽車等行業對潤滑油的剛性需求依然存在。近年來,我國已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大潤滑油市場,年總產量約800萬噸。目前,國內潤滑油市場既有眾多國際品牌,也有逐漸發展成熟的民營企業,整個市場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
不可忽略的是,國內潤滑油行業依然存在國產化率不高、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較弱等問題,低端產能過剩、高端產能短缺的結構性矛盾是潤滑油行業的主要矛盾。尤其是民營潤滑油企業國際化進程緩慢、創新能力普遍不強。全行業亟待轉變發展方式,從低價低質搶占市場逐漸走向高品質競爭。
首先,優化產品結構、淘汰落后產能是市場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其次,潤滑油行業要加大科研投入,切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著力打造全產業鏈協同創新、協同發展的新動能,推動科研成果高效轉化。最后,推進我國基礎油行業標準化建設。目前,我國并未頒布有關潤滑油基礎油行業的國家標準。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和中國海油等央企實行一體化經營,各自制定潤滑油基礎油標準并在分公司、煉廠執行;殼牌、與國外公司聯系密切的廠商使用API(美國石油學會)的基礎油分類標準《API-1509》;其他廠商根據自身的專利技術、生產工藝特征制定適合本企業的標準。標準化的落實可以促進社會資源整合、社會效率提升、降低交易成本、推動自主創新和開放創新等。(記者 王一冰)
轉自:中國石化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