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握全球視野下新機遇 公募落子布局海外市場
2022/9/20 8:51:46 來源:上海證券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在受訪的業內人士看來,公募機構“走出去”有利于構建更加強大的資管行業,同時也將助力資本市場高質量雙向開放 中國公募基金行業在開放中誕生,在開放中成長,也在進一步的開放中實在受訪的業內人士看來,公募機構“走出去”有利于構建更加強大的資管行業,同時也將助力資本市場高質量雙向開放
中國公募基金行業在開放中誕生,在開放中成長,也在進一步的開放中實現自身的發展壯大。從2008年開始,一批大型基金公司陸續設立香港子公司,積累經驗后,繼而在美國、新加坡等地設立分支機構。不僅如此,一批中小型基金公司近年來也緊緊跟隨大型基金公司的腳步,積極落子海外市場。
今年4月證監會發布的《關于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要穩步推進公募行業高水平開放。在受訪的業內人士看來,公募機構“走出去”有利于構建更加強大的資管行業,同時也將助力資本市場高質量雙向開放。
漸成氣候:紛紛設立境外子公司
2008年,公募基金公司開始積極開拓離岸市場,香港市場成為最火熱的首發陣地。同年1月,南方基金與東英金融(現已更名為華科資本)合資建立了南方東英資產管理公司,這也是公募基金公司在香港設立的首家子公司。
此后,公募基金境外子公司陸續成立。例如,2009年11月,匯添富香港正式成立;2009年12月,博時基金全資子公司博時國際獲得證監會核準,并于2010年3月在香港注冊成立。
經過多年的發展,這批率先“出海”的公司迅速壯大。南方東英團隊人數已經從十幾人擴充至上百人,員工配置也較為多元化。作為在香港本土成長起來的ETF管理人,南方東英在香港市場已經發行了35只ETF產品,被視為香港市場最大最成功的ETF發行商之一。
南方東英產品及客戶戰略部主管王辰坦言,初來香港成立子公司,面臨水土不服的挑戰。“恰逢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帶來了機遇,南方東英從ETF產品實現突圍,南方A50ETF的成功讓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實現了快速增長,為搭建銷售渠道網絡、建立合作伙伴關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博時國際目前投資團隊約有50人,資產管理規模約120億美元,為全球投資者提供包括權益、固收及大類資產配置等類別的雙向及跨境資產管理服務,獲得了多家海外主權基金、央行、養老基金、大型金融機構的委托,并在中國香港、韓國及美國市場布局了多只公募基金。
公募“出海”的選擇地也越來越多元化。以匯添富基金為例,繼成立匯添富香港后,去年8月匯添富美國正式成立。同時,匯添富新加坡的設立申請正在等待證監會的批復,未來將主要服務于環太平洋及中東地區。
近年來,中小型基金公司也“揚帆出海”。永贏基金、睿遠基金等設立香港子公司的申請相繼獲得批復。此外,證監會網站顯示,朱雀基金也遞交了設立境外子公司的申請。
監管推動:提升全球資產配置能力
公募境外子公司影響力不斷提升的背后是監管的支持與鼓勵。2008年,證監會發布《關于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在香港設立機構的規定》,明確了基金公司在境外設立、收購或者參股經營機構的條件及程序。自此,公募“出海”拉開了序幕。
在10年探索的基礎上,2018年,《證券公司和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境外設立、收購、參股經營機構管理辦法》正式實施,進一步細化了公募基金設立境外子公司的相關規則。
如今公募基金行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更應當“走出去”。今年證監會發布《關于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支持符合條件的基金管理公司“走出去”,依法設立境外子公司,提升服務境外投資者及全球資產配置的能力。
在中歐基金總經理劉建平看來,近年來我國國民經濟保持穩步增長態勢,經濟基本面長期向好,優質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升,為資本市場的平穩運行奠定了堅實基礎。從世界范圍來看,中國資本市場具有相當的吸引力。公募基金“走出去”可以讓全球的投資者配置中國核心資產,分享中國金融市場改革開放的紅利。
需求廣闊:沉下心解決市場痛點
多位業內人士坦言,公募基金開展國際化業務的空間雖然很大,但也面臨著激烈的競爭。
在博時國際看來,與外資巨頭相比,我國資管機構在非中國資產投資能力、復雜衍生工具投資能力、品牌建設與市場營銷能力以及人才培養與激勵機制等方面還存在不小的差距。
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實現突圍?“其核心就是沉下心來真正解決市場的痛點。”博時國際表示,雖然境外資管市場的集中度較高,但整體市場依舊廣闊。如果公募基金將在本土市場服務億萬客戶所積累的產品與服務經驗運用到相關市場,是能夠贏得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的。
對于公募基金如何進一步提高國際化水平,在王辰看來,公募基金的國際化要持之以恒地經營,不能簡單復制過往成功經驗,而是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摸索過程。一方面,必須了解當地市場的行業模式,理順供求關系,找到業務切入點,彌補后來者的弱勢;另一方面,要結合需求,聘請適合的人才,深入當地市場。此外,要抓好品牌建設,樹立自身特色,逐漸明晰自身的業務和品牌形象。
轉自:上海證券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