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爾邦石化POE中試裝置成功投產 將填補我國工業化生產空白
2022/10/10 11:10:23 來源:中國工業新聞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9月26日,在江蘇連云港石化產業基地,盛虹斯爾邦石化800噸/年POE(聚烯烴彈性體)中試裝置產出合格產品,項目一次性開車成功。這標志著斯爾邦成為全國唯一同時具備光伏級EV9月26日,在江蘇連云港石化產業基地,盛虹斯爾邦石化800噸/年POE(聚烯烴彈性體)中試裝置產出合格產品,項目一次性開車成功。這標志著斯爾邦成為全國唯一同時具備光伏級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和POE(聚烯烴彈性體)兩種主流光伏膜材料自主生產技術的企業,將為我國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材料保障。
“雙碳”目標推動POE需求快速提升
POE(聚烯烴彈性體)是一種乙烯/α-烯烴兩種單體的無規共聚物,擁有良好的低溫韌性、易于熱塑加工,廣泛應用于光伏膠膜、聚烯烴材料增韌改性、發泡、膠粘劑等領域。近年來,汽車輕量化、以塑代鋼、光伏、人造草等新興行業的高速增長等都帶動POE需求的爆發式增長。
尤其是光伏產業的帶動。當前“碳中和”背景下,光伏行業高速發展,顯著帶動光伏膠膜的發展,POE需求獲得顯著增長,產品市場前景較好。據統計,2021年我國POE消費量約64萬噸,其中光伏領域需求占比為40%,汽車市場占比為26%。
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中國光伏組件產量已經達 182GW,目前 POE光伏膠膜的市場滲透率已經在27%-30%之間,截至2021年國內光伏膠膜 POE需求在25-30萬噸。POE在光伏領域有體積電阻率低、水汽透過率低、耐老化性能好,電勢誘導衰減小等優點,在光伏膠膜領域滲透率將進一步提高。
根據亞化咨詢對2022-2025年光伏組件產量逐年增長至 325GW的增速預期,按POE光伏膠膜的滲透率逐年提升至 35%和45%兩種情形進行了測算。在保守情形下,國內 POE膠膜需求將從2021年的 26 萬噸左右增長至 2025 年的 57萬噸左右,在樂觀情形下,POE膠膜需求量將達到 73萬噸左右。這意味著光伏領域2025年POE需求量是2021年2.2-2.8倍。
自主研發打破壟斷 將填補POE工業化空白
據相關機構統計,2021年全球 POE產能約158 萬噸。由于國外企業對生產POE所需的催化劑進行了專利保護,并且嚴密封鎖了生產POE的重要原料高碳α-烯烴的工藝技術,目前全球 POE 產能主要集中在陶氏化學、三井化學和埃克森美孚等外國公司,國內尚無企業可工業化生產POE產品。
作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以及國內領先的新能源新材料研發型企業,斯爾邦石化于2020年9月啟動POE關鍵技術自主研發。經過一年多的科技攻關,研發團隊先后完成了茂金屬催化劑、關鍵聚合技術研究,并開發了中試工藝技術,建設了一套從催化劑配制到擠出造粒全流程的中試裝置。目前該裝置是國內流程最完整、設施最全面、最接近工業實際的中試裝置。
盛虹石化產業集團總裁、斯爾邦石化總經理白瑋表示,本次800 噸/年 POE 中試裝置建成投產,實現了POE催化劑及全套生產技術完全自主化,可為工業生產裝置提供技術支持和經驗積累,并加快我國POE工業化進程,填補行業空白,也標志著企業研發能力、產品高端化進一步提升,將繼續領跑我國新能源材料產業。
雙線并進 打造全球最大光伏膜材料基地
化工新材料是國民經濟建設所需的關鍵材料,也是國家工業和產業發展水平及整體技術水平的典型代表。化工新材料一直是我國石化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短板,關鍵技術受制于人,導致我國石化產業多年來“低端產品過剩、高端產品短缺”的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化工新材料產量約2900萬噸,但消費量高達約4050萬噸,缺口近1150萬噸,化工新材料自給率僅為71%左右,制約了下游高端制造業的發展。
這種情況在新能源領域也有所反映。以目前主流的光伏膜材料EVA為例,進口依賴度超過60%,對下游光伏組件企業造成了較大的成本壓力。國家“雙碳”目標提出后,光伏新能源被普遍認為是碳減排的重點行業,斯爾邦石化瞄準光伏產業核心原材料供應短板,加大投入、搭建平臺,面向國家戰略、面向市場需求開展創新研發,成功掌握了EVA光伏膜材料生產工藝等一系列核心自主技術,為國家綠色能源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撐。
作為國內最大的EVA光伏膜材料生產企業,斯爾邦目前擁有30萬噸/年的光伏級EVA產能,公司正在積極推進70萬噸/年EVA項目建設,全面建成后EVA總產能規模將達到百萬噸級,全球市場占有率將超40%。據白瑋介紹,斯爾邦石化正在規劃建設50萬噸/年POE光伏膜材料項目,打造橫向覆蓋、鏈式延伸的光伏新材料全產業鏈,以滿足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對光伏膜材料的強烈需求。POE與EVA雙線并進,斯爾邦石化正在向著“打造全球最大的光伏膜材料產業基地”目標加速邁進。(中國工業報記者 馬艷)
轉自:中國工業新聞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國慶長假“反向旅游”成潮流
- 下一篇:主要產油國減產或引發多重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