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有“討好型人格”,猿輔導建議家長這樣做!
2022/10/17 17:07:32 來源:益陽廣播電視在線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猿輔導相信,沒有任何一位家長,想把孩子培養成討好型的娃。但是,在日常的親子互動中,難免存在這樣、那樣的養育誤區。若長此以往,不良養育行為的“量變”,引起討好型人格的“質變”,屆時再去扭轉,肯定非常艱難。討好型人格、取悅癥、圣母型人格…這些描述人格特征的詞匯,想必大家并不陌生,甚至深有共鳴。倘若用一個詞來統合其共性,非“討好”莫屬。毫無疑問,沒有任何一位家長,想把孩子培養成“討好型的娃”,但難免擔憂是否有未經察覺的養育誤區,會導致這樣的后果。接下來,猿輔導將分享如何從養育行為的源頭,避免孩子掉入討好的陷阱。猿輔導相信,沒有任何一位家長,想把孩子培養成討好型的娃。但是,在日常的親子互動中,難免存在這樣、那樣的養育誤區。若長此以往,不良養育行為的“量變”,引起討好型人格的“質變”,屆時再去扭轉,肯定非常艱難。
對父母而言,如何用實際行動規避掉養育出討好型孩子的風險呢?猿輔導認為,關鍵在于讓孩子積累“無條件,但有邊界的愛”的經驗,進而避免踏入討好的圈套。
首先猿輔導認為,家長要允許孩子犯錯,在錯誤中反思人和事的邊界、對與錯的邊界。一方面家長需要在溝通中傳遞出,做事的人和事情本身是兩碼事。然而,現實生活并非如此。正確的方式是讓孩子感受到“對事不對人”——雖然事情的進展不盡如人意,但是孩子還是爸爸媽媽最愛的人,會一直支持你。猿輔導建議,在此基礎上,家長可以繼續引導孩子,搞清楚對錯的邊界與規則,以及摸索出通往正確的道路。
這個事情你的本意是什么,你認為為什么事情沒有成功?是哪個環節出差錯了?我們后面該如何收尾與改進?這樣孩子就會逐漸明白,犯錯,是一種成長,也是一種學習。在這過程中,父母會以鼓勵和支持的姿態,守護在自己身旁。
其次猿輔導建議,家長要幫助孩子從小樹立“底線思維”。說到底,是為了讓孩子明白自己和他人有界限,以及底線的尺度在哪里。我們總能觀察到,很多孩子到公眾場合沒大沒小、或者亂碰別人的東西的行為,而討好型娃則多數情況下表現為,允許他人對自己的生活“指手畫腳”。這些外顯的問題行為,或許是父母與孩子彼此之間界限模糊的放大化。因此,父母想要讓孩子擁有“底線思維”,需要在日常細節處充分尊重孩子。比如:進孩子的房間先要敲門;除非經孩子的同意,不隨意翻動孩子的物品等等。再比如:別讓孩子成為承受父母負面情緒的“替罪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當孩子的邊界意識覺醒后,家長就不能輕易伸出援助之手了。孩子需要你幫助時,再去幫忙;沒向你提出需要幫助時,不要主動去做,否則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沒有能力解決問題。
最后猿輔導建議,家長要學會承受孩子對自己說“不”。拒絕,是一種權利或者一種選擇,這種觀念不僅要植入孩子的頭腦中,還要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呢?孩子想要學會拒絕,首先得敢于拒絕父母的要求。比如父母問:今天天氣不錯,我們要不要到外面去玩?孩子遵循自己真實想法,說出我不要。這句拒絕,意味著培養孩子“底線思維”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對家長而言,要能夠承接住這份突如其來的拒絕。并且要明白,隨著孩子的長大,拒絕的頻次只會越來越多。
許多父母會因此產生一種強烈的失落感——以前孩子和自己如影隨形,走到哪跟到哪,現在孩子大了,一起出門都不愿意了。對此,家長需要慢慢適應,就像有句話說:所有的愛都是為了距離更近,只有父母和子女的愛是漸行漸遠的。
猿輔導認為,歸根結底,孩子產生討好行為的根源,在于家庭不良的溝通模式。因此,擁有“表里一致”的良性的溝通方式,對家庭關系有極大的影響。
被譽為“每個人的家庭治療大師”的薩提亞認為,“表里一致”即每個人都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而不用擔心遭到攻擊或批評;別人的意見也會得到回饋和重視;若有人感到迷茫和不解的地方,他可以要求澄清,而用不著去臆測。
猿輔導希望每個家庭都能跨越以往的溝通方式,達到“表里一致”的溝通姿態,讓孩子告別討好的陰霾,在心花怒放中茁壯成長。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