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 我國保險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2022/10/20 9:21:55 來源:金融時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保險業實現新的跨越式發展。過去十年,我國保險深度由2.98%上升到3.93%,保險密度從1144元/人上升到3179元/人,保險業總資產從2012年底的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保險業實現新的跨越式發展。過去十年,我國保險深度由2.98%上升到3.93%,保險密度從1144元/人上升到3179元/人,保險業總資產從2012年底的7.4萬億元增加至2021年底的24.9萬億元,成為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一連串令人矚目的成就背后,是保險領域各項改革不斷深入推進,高質量發展持續開創新局面。
改革成果接連落地守護人民群眾美好生活
2018年以來,我國保險業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下,與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息息相關的健康保險、養老保險等人身險領域成為監管部門推進改革的重點。
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鄭偉看來,建設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需要政府與市場共同參與。作為一支重要的市場力量,商業保險是改善民生保障的有力支撐。
在健康保險領域,銀保監會于2019年修訂發布的《健康保險管理辦法》中,明確長期醫療保險可以進行費率調整,以應對疾病譜變化、醫療技術進步帶來的醫療費用上漲,并支持健康保險產品結構向長期化方向發展。2021年,新版重大疾病保險定義和發生率表實施,備受消費者青睞的重大疾病保險產品的保障責任得到進一步升級。此外,近年來,銀保監會出臺《關于規范保險公司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業務的通知》《關于規范短期健康保險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引導保險公司更好服務人民群眾的健康保障需求。
2021年,健康保險賠付支出達4029億元,而這一數據在2012年僅為298億元。銀保監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24日,商業健康保險有效保單件數11.43億件,覆蓋7.48億人。其中,疾病險有效保單件數6.36億件,覆蓋人數3.91億人;醫療險有效保單件數6.52億件,覆蓋人數6.6億人。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的新發展階段,人身險業堅持深化改革和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服務特定人群的人身險產品供給顯著增加。”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表示。
在加快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的背景下,更好滿足日益龐大的老年群體的養老保障需求,也成為保險業推進改革創新的重要方向。
2018年,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落地。自2021年6月1日起,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在浙江省(含寧波市)和重慶市啟動,并于今年3月將試點范圍拓展至全國,試點參與主體也在不斷擴容。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末,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累計投保件數近21萬件,累計保費23.5億元,其中新經濟、新業態從業人員和靈活就業人員投保近3萬件。
更好發揮保障功能多個領域改革縱深推進
更加充分地釋放保險保障功能,發揮保險的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作用,是保險業改革的目標,也是改革的動力。十年間,在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緊密相關的農險、車險等領域,保險業改革所取得的進展備受矚目。
2020年9月,車險綜合改革落地實施。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老金研究中心研究負責人朱俊生表示:“2015年,監管部門開啟新一輪商車改革,取得了積極效果,但一些長期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高定價、高手續費、經營粗放、數據失真等問題比較突出,和高質量發展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在這種背景下,車險綜合改革順應了國際車險監管的大趨勢,有助于進一步深化車險費率市場化改革,激發市場主體的競爭力和創新活力,推動保險公司提高風險細分和定價能力,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消費者車均保費較改革前大幅下降21%,87%的消費者保費支出下降。與此同時,車險保障程度顯著提高,在2021年發生的河南特大暴雨災害中,受益于此次車險綜合改革將發動機涉水損失并入車損險主險責任,保險業提供相關理賠金額近9億元,為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十年間,從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到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再到保證國家糧食安全,農險高質量發展腳步也在不斷提速。
2019年,《關于加快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出臺,推動農險高質量發展有了明確的頂層設計。在“擴面、增品、提標”的要求下,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的實施地區拓展為13個糧食主產省份的產糧大縣,“保險+期貨”等創新產品不斷加速落地。
在農險制度層面,銀保監會制定出臺《農業保險承保理賠管理辦法》《關于進一步明確農業保險業務經營條件的通知》等多項文件,并指導中國農業再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依法合規發揮作用,完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
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農險業務實現保費收入976億元,同比增長近19.8%,為1.8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超4.7萬億元。除中央財政補貼的16大險種外,農險還為蔬菜水果、牲畜家禽、水產養殖等地方優勢特色農業提供風險保障,為地方優勢特色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近年來,我國農險政策環境不斷優化,農險對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保障及服務功能得到進一步發揮。”朱俊生表示,“展望未來,為更好地促進農險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還需要進一步完善農險政策體系。”
強化服務實體經濟險資運用渠道持續拓展
截至2022年6月末,保險資金運用余額達24.5萬億元。具有數量大、期限長、來源穩定等特點的保險資金是重要的長期資金來源。伴隨著保險資金運用領域各項改革的推進實施,在更加完善的監管制度框架下,保險資金運用渠道不斷得到拓展,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得到顯著提升。
在完善政策框架方面,在全面對標資管新規的基礎上,銀保監會先后發布《保險資產管理產品管理暫行辦法》及配套實施細則,為保險資管產品確立了“1+3”制度框架。在堅持審慎監管的同時,保險資金運用市場化改革步伐不斷向前邁進。隨著《保險資金參與國債期貨交易規定》《關于保險資金參與證券出借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關于保險資金投資公開募集基礎設施證券投資基金有關事項的通知》《關于保險資金投資有關金融產品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利好相繼出臺,保險資金運用渠道持續拓寬。
推動作為長期資金的保險資金積極進入資本市場,也是改革的重要一環,2020年7月,銀保監會發布《關于優化保險公司權益類資產配置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設置差異化的權益類資產投資監管比例,通過賦予更多自主投資權,引導保險公司更好發揮作為資本市場重要機構投資者的作用。同年11月,銀保監會取消保險資金財務性股權投資的行業范圍限制,允許保險機構自主選擇投資行業范圍,以提升保險資金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曹德云近日表示,近年來,保險資金運用監管及政策體系持續的完善,形成了資產負債管理,償付能力管理,委托投資管理,大類資產比例監管,機構投資能力、投資范圍管理等專業化、規范化、市場化的管理模式。隨著金融形勢、外部環境、行業自身需求等綜合因素的影響,保險資金運用需要在股權投資、關聯交易、大類資產比例、償付能力計量等方面進一步優化與完善政策制度,從模式變革、渠道創新、結構調整中提升管理質效。同時,應加強與相關外部門的溝通與協調,為保險資金運用創造更為有利的政策環境及發展空間。
[33]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我國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持續提升
- 下一篇:10月上旬鋼材社會庫存環比上升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