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河船舶綠色發展 新能源動力將成主流
2022/10/25 10:36:46 來源:中國工業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等五部門聯合發布了 《關于加快內河船舶綠色智能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 《意見》),《意見》提出到2025年,液化天然氣(LNG)、電池、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展改革委等五部門聯合發布了 《關于加快內河船舶綠色智能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 《意見》),《意見》提出到2025年,液化天然氣(LNG)、電池、甲醇、氫燃料等綠色動力關鍵技術取得突破,船舶裝備智能技術水平明顯提升,內河船舶綠色智能標準規范體系基本形成。
積極發展LNG動力船舶
《意見》提出,培育一批有影響力的綠色智能內河船舶設計、建造、配套和運營企業,打造一批滿足不同場景需求的標準化、系列化船型,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初步構建良性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生態。到2030年,內河船舶綠色智能技術全面推廣應用,配套基礎設施、運營管理、商業模式等產業生態更加完善,標準化、系列化綠色智能船型實現批量建造,產業鏈供應鏈水平大幅提升,初步建立內河船舶現代產業體系。
《意見》指出,優先發展綠色動力技術,LNG動力船舶、電池動力船舶、甲醇、氫等動力船舶將成為下一步重點發展的技術路線。
加快內河船用LNG發動機迭代升級,完善純天然氣船用發動機產品譜系,發展氣電混合動力技術,強化甲烷逃逸和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加強LNG動力系統集成和優化設計,重點推動LNG動力技術在沿海、長江干線、西江干線、京杭運河等中長距離2000載重噸以上貨船、工程船等應用。
加快發展電池動力船舶。加強船用動力電池、電池管理系統等技術集成和優化,推進高效節能電機、電力系統組網、船舶充換電等技術研究,提升船舶電池動力總成能力和安全性能,重點推動純電池動力技術在中短途內河貨船、濱江游船及庫湖區船舶等應用。以貨船為試點,開展標準化箱式電源換電技術研究與應用。
推動甲醇、氫等動力技術應用。加快船用甲醇發動機研發,降低甲醛等非常規污染物排放,提升船用甲醇燃料電池功率范圍和燃料轉化效率,推動甲醇動力技術在貨船等應用。加強船用氫燃料電池動力系統、儲氫系統、加注系統等技術裝備研發,探索氫燃料電池動力技術在客船等應用,鼓勵采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電解水產生的綠氫。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至8月,全球新接造船訂單中,我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占全球市場份額的近三成,達到27.2%。
中國海油氣電集團船舶運輸專家潘和順表示,今年上半年,江南造船、大船集團分別斬獲國際訂單,揚子江船業和招商工業的新造船談判也取得了一定進展,形成 “多點開花”的嶄新局面,說明我國液化天然氣運輸船建造實力有了很大提升。
推動船舶制造轉型升級
《意見》中提出,加快產業結構調整,鼓勵內河船舶制造企業兼并重組和專業化整合,增加優質產能有效供給。優化內河船舶制造產業布局,通過跨區域合作推動產業轉移,提升欠發達地區內河船舶制造質量水平。培育若干內河船舶制造骨干企業,深化內河船舶設計建造一體化,加快信息技術與船舶制造技術深度融合,探索鋼材等主要原材料批量化定制采購模式,大力推進標準化、集約化、綠色化、智能化生產。
多家企業取得了成功的轉型。中國船舶集團旗下廣船國際積極調整產品結構,開發甲醇雙燃料動力船舶、LNG雙燃料動力船舶、海上風電相關產品等多種綠色產品。2021年廣船國際清潔能源船型產品、高附加值產品訂單量同比提升3倍,綠色產品營收同比提升70%,超過60億元。
2022年上半年,大船集團下水船舶中新產品占50%,同比增長了67%。大船集團持續開發節能環保型 “綠色船舶”,在風帆助推和LNG雙燃料等綠色環保新技術船舶應用領域一直走在國際前列。
《意見》中還提出,構建綠色智能船舶新型產業鏈。鼓勵以龍頭企業為主體,集聚研發、設計、建造、配套、運營等產業鏈上下游優勢資源,組建產業聯盟,打造協同創新平臺,推動內河船舶綠色智能共性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應用。打造內河綠色智能船舶產業集群,圍繞內河船舶總裝建造基地,推動船用動力電池、電機、箱式電源、電池管理系統、充換電設備等上下游配套產業集聚發展。培育船舶配套產業鏈優勢企業,推動發動機、燃料儲運、智能管理等關鍵系統和設備企業做大做強,形成一批專精特新 “小巨人”企業。
中國船舶工業協會會長郭大成在前不久協會年會上表示,船舶總裝企業應高度重視自身供應鏈的穩定性,重視培育本土供應鏈,為打造安全穩定的產業鏈供應鏈作出貢獻。
中國船舶集團黨董事長雷凡培表示,要以重大科技工程為抓手,瞄準綠色低碳智能前沿技術方向,輻射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堅持把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作為建設造船強國的戰略支撐,加快補齊船舶產業鏈供應鏈短板弱項。同時,持續提高科技創新的供給質量,促進船海裝備轉型升級。
建立健全船舶產業生態
《意見》中提出,完善綠色智能船舶運營配套設施。加快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加注、充 (換)電等新能源清潔能源供應設施建設,健全建設審批流程和驗收標準體系,構建便捷完善的設施網絡。
打造利益共享的新模式,支持貨主、港口、能源企業、金融機構以及動力電池等關鍵配套企業深度參與內河綠色智能船舶產業發展,穩定運輸需求和能源供應,降低建造和運營成本,提升運營質量效益。
鼓勵先行先試。深入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區域重大戰略,鼓勵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山東、湖北、廣東、廣西以及河北雄安新區等有條件的地方先行先試,集聚各類社會資源,擴大綠色智能船舶增量,優化傳統燃油動力船舶存量,加強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內河船舶運營監管,提升內河船舶整體質量水平和能效等級,大幅度降低內河船舶污染排放,形成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內河綠色智能船舶運營發展新模式。
加強政策支持。利用中央財政現有資金渠道,支持綠色智能船舶研發應用和產業化、規模化發展,優化完善保險補償政策,加快綠色智能船舶首臺 (套)推廣應用。建立評估機制,協同推進實施,加強部門、地方、企業聯動,形成政策合力。(記者 郭宇)
轉自:中國工業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