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潮奔涌 再生聚酯纖維產業化進程待加速
2022/10/25 11:10:23 來源:中國工業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一邊是服裝行業需要可持續面料,一邊是大量廢舊塑料瓶、廢舊紡織品難以在短時間內自然降解,如何處理好這個問題?一種性能優良的環保型 “綠色”原料,再生聚酯纖維的應用便成了解決上一邊是服裝行業需要可持續面料,一邊是大量廢舊塑料瓶、廢舊紡織品難以在短時間內自然降解,如何處理好這個問題?一種性能優良的環保型 “綠色”原料,再生聚酯纖維的應用便成了解決上述問題的最優解之一。
中國工業報記者近日在江蘇蘇州、浙江紹興等紡織集中地區采訪時了解到,受健康環保意識、崇尚自然等因素的影響,消費者在重視紡織品消費過程中環保性能的同時,對再生聚酯纖維的價值進行了重新認識和發掘。終端消費者和品牌商的青睞推動再生聚酯纖維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已經達到百萬噸級別。
產品受 “青睞” “長紅”須嚴把質量關
按照有關機構測算,2022年,全球人口將突破80億,按照發達國家每年人均10千克-20千克纖維制品消耗量估算,每年要消耗掉8千萬噸左右的纖維紡織品,產業鏈中隱藏著巨大的污染源和碳排放。而中國作為一個化纖大國,化纖產量占全球比重達到70%以上,減碳任務更是刻不容緩。
再生聚酯纖維的出現,正好化解了化纖行業面臨的難題。一家化纖企業的員工給記者算了這么一筆賬,年產20萬噸的再生聚酯纖維可消化掉100億個廢舊塑料瓶,可減少碳排放量約40萬噸;1個塑料瓶重量20克左右,5萬個塑料瓶可制成1噸再生聚酯纖維,而1噸再生PET纖維較普通PET纖維減少碳排放約2.05噸。
“借助再生聚酯纖維制造,一部分生活廢棄物可以進入循環利用渠道,減少對于不可再生資源的依賴,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帶有‘綠色基因’的再生聚酯纖維制成的紡織品也更受國外消費者歡迎,利于出口。”有企業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道。
憑借其優良的環保性能,再生聚酯纖維不僅受到行業的更多關注,還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4月11日,國家發改委等三部門發布《關于加快推進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的實施意見》,不僅首次明確我國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的發展目標,還從生產端、回收端、綜合利用端等方面考慮,統籌各個環節一齊發力,加快構建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體系,為我國再生聚酯纖維產業的發展明確了路徑。
盡管再生聚酯纖維的發展有諸多利好條件,但產業的發展還面臨著不少難題。以回收塑料瓶制再生滌綸為例,由于原材料雜質多、均衡性差,受這方面影響,再生聚酯纖維對工藝控制的要求更高。在原料端,塑料瓶需要經過清洗、篩選、熔融、提煉等環節后,做成切片,才能進一步再生加工。而回收的塑料瓶厚薄度、抗壓性都不一樣,有些甚至帶有泥沙、油漬等各種污染物,造成處理難度的增加,導致生產成本要比原生纖維高出不少。
隨著市場蛋糕的不斷做大,更多的資本、企業涌入賽道,再生聚酯纖維市場秩序亟待進一步完善。中國工業報記者調查發現,市場上原生聚酯纖維假冒再生聚酯纖維,以及再生聚酯纖維追溯鏈不完整、以次充好、比例不清、監管標準、測試方法不統一等問題讓不少纖維企業 “備感頭痛”。
可見,加速再生聚酯纖維產業化進程,不僅需要纖維研發、生產企業不斷攻克技術壁壘,還要提高全社會的環保意識、完善回收制作體系、持續規范市場秩序。
防微杜漸 確保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旺盛的市場需求不斷推動再生聚酯纖維產業快速發展。有企業負責人向記者透露,目前我國再生聚酯纖維發展迅猛,下游品牌商需求以年均20%以上的幅度增加,但再生聚酯纖維總體產能還處于爬坡階段。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以普通纖維冒充再生聚酯纖維等亂象愈演愈烈。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由于我國再生聚酯纖維準入門檻低、企業數量多、產業規模大、市場競爭激烈,一些企業逐利而行,給原生纖維產品貼上再生聚酯纖維的標簽,將其冒充再生聚酯纖維在市場上售賣。該人士透露,原生纖維貼上再生聚酯纖維的標簽后,市場價格每噸便可以上升1000—2000元,有些甚至可以高達每噸6000—7000元。他舉例說,原生纖維和再生聚酯纖維就像無機蔬菜和有機蔬菜,在外觀上并無區別,但生產流程、工藝流程、成本投入、環保價值等方面存在很大區別,長此以往,勢必存在 “劣幣驅逐良幣”的巨大隱患,嚴重破壞我國綠色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有的企業既無廠房又無設備,表面上看是倒賣再生纖維,實際上是在倒賣再生纖維的概念。”相關人士表示,目前企業造假的方式可謂費盡心思。比如洗瓶廠將洗瓶產生的標簽、錫箔紙、瓶蓋等非PET作為廢料銷售處理,虛開TC證書,給了下游以假亂真的機會;TC證書被違規企業變成 “商品”進行買賣;違規企業以部分再生纖維充當100%再生纖維,并沒按照實際比例申請TC證書……
該人士表示,從保護行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長遠角度來看,這種現象必須及時遏制。“目前,這種造假行為一是打擊了真正生產再生聚酯纖維企業的積極性,違背了國家建設綠水青山的政策;二是市場最開始只是存在個別作假現象,但如果任由其發展,劣幣將驅逐良幣,會破壞整個產業生態;三是再生聚酯纖維長絲產能90%集中在中國大陸,但是終端品牌主要是歐美品牌,執行的標準是全球回收標準 (GRS),‘以假充真’的產品雖然是小部分,但如果不引起重視,可能會因小失大,導致國外品牌對中國紡織品的不信任,誤傷整個行業。”
平臺助力 明晰發展路徑
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再生紡織品行業是典型的綠色、環保、循環經濟產業,符合國家 “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我國雖然具備完整的再生聚酯纖維產業生態鏈,但是缺少可再生的追溯體系和可信認證體系。為充分發揮企業在可再生行業的社會責任,提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認證及協同效率,穩固提升我國可再生生態領域的行業地位和影響力,成立綠色纖維制品可信平臺,構建技術先進、高效協同的再生可信平臺意義重大、迫在眉睫。
據了解,目前市場上主要有3種標準管理體系,一是全球再生標準(GRS)。最初由荷蘭CU公司建立。目前已經有多家檢測標準公司參與進來,進行評審和TC證書的發放與管理,也是現在用戶最多的一種管理標準。二是識別追蹤標準。是由纖維廠商在再生聚酯纖維里添加自主研發的可檢測物質,這種添加物質在纖維制成面料及成衣后依然可以被檢測。終端品牌可以把最終產品送到纖維生產商進行相關檢測,從而判斷是否使用了該廠商的再生產品。三是終端客戶對供應商直接進行驗廠及認證,合格者會進行指定采購合作。
有企業人士告訴記者,“這3種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監管漏洞,并不能很好地進行整條產業鏈的追溯。而且,GRS是從產品源頭開始一直到最后零售品牌商的整個產銷監管追溯,產品產銷環節都必須擁有GRS認證才能監管確認,對我國紡織產業鏈上的信息安全產生了隱患。”
該人士直言,市場上原生纖維冒充再生聚酯纖維的現象,根本原因就是我國再生聚酯纖維產品認證和監管 “兩頭”在外而受制于人。因此,再生聚酯纖維制品的可信、可追溯的監管體系的建設,至關重要。
今年1月,在工信部的指導下,中國再生紡織行業可信體系——綠色纖維制品可信平臺(STCP)正式在線上發布。該平臺由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和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聯合運營。據介紹,2022-2023年,平臺將進行外部拓展與內涵延伸,持續完善平臺功能,擴展平臺服務內容,通過數字化可信改造逐步深入,通過頂層設計,完善數字化可信解決方案,實現產業鏈的數據可信接入。預計到2024年,平臺將賦能整個產業鏈進行數字化轉型升級,擴展平臺價值,創造效益,并且參與定制行業規則,打造出中國自己透明、可追溯、可信賴的認證平臺,維護綠色纖維、綠色紡織品市場秩序,最終將平臺打造成國際一流的認證平臺。(記者 孟凡君 馬艷)
轉自:中國工業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