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進入美學教材吸引年輕人
2022/11/12 10:09:17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如今提起美學教育,除了學校里每周固定的美術課、音樂課,很多人還會想到學生在課外活動時間做泥塑、學攝影、寫書法、玩剪紙。美學教育越來越多元,形式、素材越來越豐富,更加重視在潛如今提起美學教育,除了學校里每周固定的美術課、音樂課,很多人還會想到學生在課外活動時間做泥塑、學攝影、寫書法、玩剪紙。美學教育越來越多元,形式、素材越來越豐富,更加重視在潛移默化中對同學們審美體驗和審美思維的鍛煉。
近期,人民美術館出版社發布的《文物之美——走進博物館實踐課程》系列教材正是這一趨勢下的探索嘗試。顧名思義,在這套教材中,博物館里的“文物”成為同學們觀察和感受美的重要材料,將美學鑒賞與中國歷史文化知識相互融合。
文物之所以成為美育的材料,是因為文物中蘊含著豐富的美學元素與精神符號。而且文物對年輕人充滿吸引力,從電視節目《國家寶藏》在年輕人群體走紅,再到三星堆文物引發無數青年人的好奇和想象,文物這種穿越時間和空間的特質點燃了不少年輕人主動探索、求知的欲望,審美體驗隨之而來。
以美學方式打開文物,同樣是活化文物的一種形式。朱光潛在《談美》中寫道:“有審美的眼睛才能見到美。”如果缺乏審美的眼睛,文物可能只是冰冷的一塊石頭、一個物件,最多能看到它的出現時間和用途。但是,從審美視角出發,一件文物的樣式、色彩、風格,與當時社會生活的關系,甚至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都成了可供討論的對象。
文物在歷史長河中并非孤立存在,審美亦是如此。這一共同特質讓二者的結合有了更多的探索空間,青少年能夠更好探索中華文明美學的發展歷程。
這套教材在介紹“鼎”時,從新石器時代的“扁足陶鼎”、夏代網格紋青銅鼎、到商代的杜嶺方鼎及“后母戊”青銅方鼎。青少年在閱讀時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不同時代文物造型技藝的演變,進而感知中華民族審美意識發生、形成和流變的歷程。
一套教材,讓美學教育有“跡”可循。這個“跡”既是中華文明的發展演變的“軌跡”,也是為青少年美學教育提供的“參考軌跡”。(王軍利)
轉自:中國青年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多點發力提升金融服務質效 銀行業積極助力穩外貿
- 下一篇:歐佩克上調世界石油需求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