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強服務實體經濟自覺性 提高金融服務鄉村振興質效
2022/12/10 9:21:55 來源:新浪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
近年來,涉農金融持續助力鄉村振興,取得階段性成效。邁上新征程,涉農金融服務如何進一步助力建設農業強國?近日,上海證券報邀請了中國人保集團副總裁、人保財險總裁于澤,秦農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彬,甘肅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黨委書記、理事長王文永,以及瑞豐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章偉東就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
上海證券報: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這對接下來的涉農金融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金融機構將從哪些方面入手,進一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
李彬:面對新任務和新要求,要遵循“三農”發展規律,遵循經濟金融規律,主動作為,做到“三個聚焦”。
一是聚焦“實體所需”。當前,農村產業蓬勃發展,“三農”資金需求不斷變化和提升。要不斷增強服務實體經濟的自覺性,積極創新金融產品,優化提升金融服務,更有針對性地滿足“三農”融資需求,提高廣大農民的金融獲得感。
二是聚焦“自身所長”。應著眼于在鄉村振興中切實履行社會責任,充分借助自身下沉優勢,繼續發揮好扎根農村、網點遍布城鄉的傳統優勢,在推動鄉村環境治理、完善教育及醫療保障等方面進行更多有益實踐。
三是聚焦“未來所向”。數字化轉型是大勢所趨、未來所向。要積極主動融入數字化轉型改革浪潮,在合規、審慎的前提下,加強科技賦能,探索金融科技與鄉村振興領域金融服務的有機融合。
于澤:中國人保將積極發揮金融央企“國家隊”和保險行業內最大農險主體的示范引領作用,創新產品服務,優化“三農”保險供給,探索服務鄉村振興的保險新路徑。
一是服務糧食安全戰略,保障農產品(5.600, 0.01, 0.18%)穩定供給。中國人保將持續擴展農業保險承保覆蓋面、提升保障程度、豐富產品種類,既保基本、保數量,也保多樣、保質量;加快發展高標準農田工程質量保險、種業保險等產品,全方位服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二是服務現代農業產業發展,保障產業鏈穩定安全。中國人保將對接全國農業全產業鏈重點鏈和典型縣,積極延伸保險服務,構建覆蓋鏈條不同環節、不同參與主體的風險共擔保障機制,助力增強農業產業鏈韌性和抗沖擊能力。
三是服務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防止出現規模性返貧。中國人保將積極發揮保險賠款精準到戶到人的優勢,加大專屬保險產品供給,開展防返貧保險項目,為脫貧人群、農村低收入人群、低保和特困人群編織一張安全保障網,協助政府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
王文永:甘肅省地形狹長,鄉風民俗差異很大,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不一,農業產業結構千差萬別,在發展農村金融、服務鄉村振興上,很難用一個模子套到底。因此,甘肅農信堅持“聚焦縣域、緊盯特色、因地制宜”策略。
一是立足特色資源,挖掘甘肅高寒干旱氣候條件下農業發展潛力,圍繞優勢產業、優勢農產品,結合黃土高原區旱作高效農業、河西走廊戈壁節水生態農業等區域特色,提高信貸產品與不同縣域特色產業的適配度,增強優勢產業的帶動能力。
二是發力新型主體,精準滴灌產業實體,根據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村集體經濟和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差異性進行市場細分,提供貼合其發展的服務產品。
三是鞏固農戶客群,持續提供金融“造血”,關注“新市民”客群,堅持“農戶走到哪里,服務就跟到哪里”,持續為農民增收致富提供金融支持。
四是支持鄉村建設,制定差異化的金融服務方案,全面支持人居環境治理、鄉村生態宜居、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鄉村文化旅游發展。
五是培育農村金融人才,把鄉村振興作為培養干部的廣闊舞臺,鍛造熱愛“三農”、熟悉“三農”業務、精通現代金融知識的農村金融隊伍。
章偉東:接下來瑞豐銀行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打造鄉村振興服務模式。為更好服務小微、“三農”,我們探索形成了“一鄉一城一市”普惠服務模式。在農村社區,實行客戶經理駐村工作機制,推行客戶經理“半日走訪制”,要求客戶經理每周有5個半天入村入戶,每戶至少拜訪40分鐘,堅持將金融服務送到農戶家門口。
二是健全鄉村振興服務體系。借力銀政聯盟“1+3”模式,全面推進農戶小額普惠貸款工程,推出多款數字貸款產品,大幅提升農戶小額貸款的可得性和便捷性。同時,開發和推廣農鏈貸、林權抵押貸款等特色產品,扶持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為深入踐行普惠金融“打通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理念,打造“基礎金融不出村,綜合金融不出鎮”便民服務體系,推行“一村一服務點”+“一人一助農機具”的基礎金融助農服務模式。
三是推進鄉村共同富裕建設。專項推出“有機更新貸”等產品,滿足“村級工業物業有機更新、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等項目資金需求。培育支持鄉村產業致富帶頭人。積極參與農村改革試點的各類項目。2022年6月,瑞豐銀行發放了全國首筆農戶市內跨區農村宅基地有償選位貸款。
上海證券報:近年來,“三農”領域金融需求持續擴大、多元化程度不斷提高。金融機構如何發揮各自優勢,創新金融服務模式,更好地讓金融活水精準澆灌“三農”領域,提高服務鄉村振興質效?
于澤:中國人保將著力豐富產品形態與服務模式,不斷提高服務鄉村振興質效。
一是服務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圍繞現代農業新產業(50.910, 0.36, 0.71%)、新業態,通過農產品溯源保險、地標知識產權保險等創新產品,助力農產品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
二是服務鄉村生態文明建設,開辦綠色生態保險、耕地保護地力指數保險、碳匯保險等創新產品,促進農村綠色低碳轉型。
三是服務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在農田水利、農村道路、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等方面持續升級保險服務,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供風險保障。
四是服務農村社會治理,發展民生保險業務,參與農村多層次社會醫療保障體系建設,增強農民自我發展能力。
李彬:秦農銀行作為陜西省屬地方金融企業,與陜西“三農”產業發展同頻共振,致力于打造“鄉村振興的主流銀行”。在具體實踐中,結合“三農”領域的多元化需求,堅持“廣”覆蓋和“新”突破兩手抓。
一方面,堅持“廣”覆蓋,提高支農金融服務覆蓋面。舉措包括:在總行層面設立鄉村振興金融部,制定中長期金融支持鄉村振興規劃,統籌部署人力和資源向“三農”領域傾斜;充分發揮遍布城鄉的網點渠道優勢,全力推進轄區80萬農戶信用等級評價暨網貸系統建設,構建區域涉農信用信息數據庫;派駐金融骨干駐村入社區,覆蓋所有行政村,致力于打通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
另一方面,堅持“新”突破,積極支持農村新主體、新業態發展。適應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新形勢新要求,加大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創新力度。舉措包括:圍繞“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特色農業發展布局,因地制宜推出“光伏貸”等涉農金融產品;針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中存在的資源閑置、收益較低、資產明細不清等問題,探索高效服務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解決方案;聯合相關部門創新推出“信用村+整村授信”模式,助力區域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再上新臺階。
章偉東:農村金融機構要為“三農”提供更加足額、便捷的全方位普惠金融服務,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和城鄉融合發展。
一是金融支持強村富民,推進鄉村共同富裕建設。例如,構建強村共富聯合體平臺、打造“鄉村產業致富帶頭人+”體系、助力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等。可以以產業或鄉村為單位,由轄內支行牽頭,各政府部門、企業等其他機構共同參與,吸納產業發展相關市場主體,整合多方資源、強化供需對接。
二是強化關鍵領域金融供給,推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例如,加強“雙強”企業金融支持。對農業科技研發類企業、農業機具制造類企業進行專項走訪,了解“雙強”企業金融需求。結合實際出臺針對性的專項金融支持產品,建立綠色授信審批流程,實施差異化貸款利率定價等。
三是做好涉農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重點加強對現代農業園區、農創園等農業平臺的綜合金融支持,為園內農業主體提供產、供、銷全周期金融服務。加強與政府性融資擔保公司合作,解決涉農小微企業擔保難問題。
王文永:甘肅農信充分發揮自身“草根”優勢、靈活優勢、隊伍優勢和網點優勢,利用“人熟地熟情況熟”、決策鏈短、機制靈活的特點,經營策略和業務導向緊隨農村城鎮化、土地集約化、小農生產規模化的步伐,按照“一縣一品”“一品一策”“一企一策”模式,以“摸鏈+接鏈+強鏈”為抓手,創新開發一批差異化、定制化、額度高、用途廣、擔保靈活的助農金融產品。
同時,積極推動政銀企合作,探索“政府+保險公司+龍頭企業+農戶+甘肅農信”“核心企業+上下游企業+產業農戶+甘肅農信”全鏈條服務模式,支持小散經營標準化、標準經營規模化、規模經營規上化,助力龍頭企業、農戶與農村金融機構在產業鏈上形成優勢互補、分工合作、利益聯結的格局,將自身發展融入到地方黨委政府的發展戰略和中心工作,著力構建起與地方經濟共生共榮的大格局。
上海證券報:從涉農金融服務實踐看,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還面臨一些堵點,如農業生產季節性強、抗風險能力差、抵押物薄弱等,導致機構信貸投放存在不敢投、不愿投等問題。金融機構應如何解決此類問題,幫助涉農主體提高融資的可獲得性和保險的深度密度?
李彬: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要通過轉變經營理念、優化信用環境、創新金融服務、加大科技賦能,切實幫助涉農主體提高融資的可得性。
一是轉變經營理念,有效鞏固“三農”市場。金融機構要通過更新觀念,使信貸支農方向從支持傳統農業向支持“大農業”轉變,努力去發現、培育和開創新的支農平臺。
二是強化政策激勵,優化信用環境。以政府為主導,牽頭開展創建信用鄉鎮、信用村活動,建立高質量的信用環境,強化農戶的信用意識,規范其信用行為,為金融機構服務鄉村振興創造良好寬松的外部環境。例如,對守合同、重信用的農戶,應大力宣傳,并在貸款利率、貸款額度、貸款手續等方面給予優惠。
三是完善擔保機制,建立長效農業保險機制。地方政府應牽頭建立支持“三農”發展擔保機構和擔保基金,加強與優質擔保公司合作。例如,近年來,秦農銀行積極探索拓寬農戶貸款抵質押物范圍,引進陜西省農業信貸融資擔保有限公司,創新形成“擔保公司+農戶”“擔保公司+企業”支農模式。
四是加強科技賦能,有效提升金融服務質效。針對涉農金融服務領域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研發線上信貸產品,構建“互聯網+場景+金融”服務模式。
于澤:圍繞涉農主體風險保障需求,中國人保持續推動農業保險“擴面、提標、增品”服務產業振興,并通過農業保險手段促進農業防災減損。
一是結合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穩步擴大關系國計民生的大宗農產品的保險覆蓋面,實現愿保盡保。
二是加快推進三大主糧、大豆、糖料蔗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逐步提升農業保險保障程度。
三是積極發展茶菌果蔬、畜禽水產等地方特色優勢農業保險,保障“菜籃子”“果盤子”“肉案子”農副產品供給安全。
四是加快踐行“承保+減損+賦能+理賠”保險新邏輯,將防災減災環節前置,不斷引入病蟲害防控、人工干預天氣、增產增效等領域的新技術,通過保險服務促進防災減災和糧食減損。
章偉東:從外部看,要進一步聯動政府、企業和金融同業。
聯動政府方面,積極通過政府力量引入政策性融資擔保公司,對各類農村經營性貸款提供擔保支持;聯動企業方面,通過自身客戶資源,找到一些愿意回饋鄉村的優質企業,為農村項目和農業經營主體帶來資源,減輕農村經營主體的成本并獲得優質資源;聯動金融同業方面,要引入保險行業的力量。
從內部看,要有政策傾斜,進一步完善鄉村振興保障體系。包括優化部門架構,設立普惠金融部或“三農”金融部;充實營銷隊伍,組建專門的客戶經理團隊,將服務延伸到每一個角落;提升信貸審批效率,建立信貸審批工廠;實施差異化考核,對涉農信貸業務在績效考核和內部資金轉移定價上實施傾斜考核,建立涉農信貸業務盡職免責機制,激勵支行和客戶經理加大涉農信貸投放。
王文永:緊扣當前農業焦點、農村熱點、農民難點,甘肅農信積極尋找經營效益的增長點、化解風險的破局點、轉型升級的突破點、服務優化的著力點,以自身金融服務功能的完善升級,助力解決甘肅農業產業精深加工能力不足、規模化程度不高等堵點、難點問題。
一方面完善產品保障體系,緊盯鏈主企業供應鏈的融資和結算,積極拓展上下游企業的信用融資和應收賬款、提單等動產質押融資業務。對高標準農田、種養業企業積極推進大型農機具、種養殖大棚圈舍等抵質押業務;對商貿、倉儲、物流型企業推進存貨、倉單、保單等質押業務;對地理標志農產品要探索推進商標權、專利權等質押業務。
另一方面優化服務模式,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構建“批量化獲客、精準化畫像、自動化審批、智能化風控、綜合化服務”模式,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務。要打破“抵質押依賴”,建立以信用為中心的信貸投放機制,大力推進“一次核定、余額控制、隨用隨貸、周轉使用、利率優惠”的小額信用貸款,積極推廣“隨借隨還”等貸款模式,打通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讓更多“真金白銀”流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的口袋,使甘肅農信在強縣域行動和農民持續增收中真正起到金融支撐作用。
上海證券報:目前,各行各業都在推動數字化轉型,服務鄉村振興。金融機構應如何發揮好數字能力,提高農村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推動涉農金融服務高質量發展?
于澤:中國人保積極運用數字化技術賦能農險發展,提出并實踐“天空地”一體化農業保險科技服務體系。
目前,中國人保正在全面建設應用農業保險“耘智保”App,打造農業保險數字化、智能化運營管理體系,為農戶、農險工作人員、“三農”人員提供農險承保理賠全流程業務處理、農業氣象防災減損及農業政策資訊等服務。
在種植險方面,采用3S技術建設了GIS村級地塊庫,接入遙感衛星數據、無人機航拍、氣象數據、土地確權數據,實現了“智慧承保、智能減損、科技理賠”;在養殖險方面,通過耳標OCR識別、一拍知重、牛臉識別等科技手段,實現智能高效處理。
中國人保未來將加快推進信息技術在農業保險承保理賠全流程中的應用,助力提升農業生產和風險管理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以數字化手段推動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
李彬:數字金融蓬勃發展,帶動了數字普惠金融創新,也為農村金融機構提升服務鄉村振興能力提供了廣闊天地。金融機構可從兩方面切入:
一是提升支付便捷性。隨著農村電商蓬勃發展,支付結算等基礎金融服務也要相應做到進村入戶,解決好“最后一公里”問題。因此,金融機構要著力開展支付創新,提升支付結算便捷性、安全性。秦農銀行近年來將支付結算與移動互聯網相結合,大力推廣微信銀行、手機銀行,嵌入各類代發代繳業務,讓農村居民足不出戶,就可享受到各類基礎金融服務。
二是助推農業延鏈補鏈。金融機構可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利用科技手段,圍繞區域內農業龍頭企業、核心產業,助力農業規模化、機械化、智慧化,以及與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今后一段時期,秦農銀行將大力開展數字普惠金融創新,把金融服務新時代“三農”工作進一步做實做細做出亮點。
王文永:農村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是適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有效服務鄉村振興的必然選擇。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差異化、特色化是農村金融機構實現突圍的破局點和關鍵點。
甘肅農信與華為深度合作,充分挖掘自身數據優勢,在路徑規劃、資金投入方面揚長避短,從客戶體驗出發,圍繞數字化營銷,開發數字金融產品,助力搭建農村數字信用體系,構建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綜合服務平臺,推動數字應用貫穿前、中、后臺,賦能決策流程化、營銷線上化、服務智能化、辦公自動化。
章偉東:一是堅持“三農”核心定位,關注“造血”短板,注入增收致富動能。數字普惠金融工作不僅要精準“輸血”更要關注“造血”機制。要關注農戶如何利用貸款致富的問題,結合金融科技將服務滲透到整個農業產業鏈中,根據痛點搭建場景、賦能“三農”,提前介入到農民的生產經營環節。
二是錨定“人人可貸”目標,強化產品創新,提升數字風控能力。圍繞“三農”創新產品,優化客戶體驗,充分發揮數智金融,強化科技賦能,深度運用自身金融數據和大數據等公共數據資源,優化線上辦貸流程和業務,提升數字風控能力,向農戶下沉,解決不敢貸、貸不到、貸不夠的問題,做到 “人人可貸”。
三是夯實多方聯動機制,融通平臺場景,緊扣惠民利企實效。抓好銀政聯盟數字化惠民,隨著政府數字化改革的不斷深入,變“人跑”為“數據跑”。利用公共數據應用、電子證照等引流,將成為農商行數字化改革的關鍵因素。
四是發揮農商銀行優勢,深化線下服務,完善農商使命工作。強化農戶建檔工作,瑞豐銀行的網點、豐收驛站、村級金融服務站等遍布區域內所有鄉鎮和絕大多數的行政村。通過“走千家、訪萬戶、共成長”活動,完善農村普惠金融信用信息數據庫。
[33]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