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中基透明指數FTI公布,再看信息透明與“信任風波”
2022/12/27 17:00:14 來源:財訊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12月23日,隨著“多維度解鎖透明公益——中基透明指數FTI2022發布會”在線上召開,中國基金會的透明度大考“成績單”也新鮮出爐。信息公開透明是基金會與公眾、捐贈者進行溝通的基礎,也是公益行業良性發展的根本。12月23日,隨著“多維度解鎖透明公益——中基透明指數FTI2022發布會”在線上召開,中國基金會的透明度大考“成績單”也新鮮出爐。
中基透明指數FTI是一套綜合指標、權重、信息披露渠道、完整度等參數,以排行榜單為呈現形式的基金會透明標準評價系統,自2012年發起至今已十一年。作為一套工具性指標,它不僅能夠從分數上體現中國基金會信息公開透明的現狀,也逐漸成為基金會優化內部運營管理、與外部利益相關方進行溝通的工具。
本次年度大考中,非公募基金會的FTI平均分有所上升,公募基金會的平均分略下降;滿分基金會數量增加了近四成;信息可觸及率有所上升,但總體數字化水平仍較低。
“中基透明指數FTI對推動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起到了杠桿作用。”穿過數據看中國透明公益的發展,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名譽理事長黃浩明評價道:“公益最重要的就是信任,而信任的基礎就是透明、公開、公平、公正。透明公益已經成為中國公益慈善發展的重要動力,成為慈善組織規范治理的重要手段、公益慈善項目的引領導向和公益人行為的基本標準。截至今天,根據民政部數據,基金會數量已經達到9335家,慈善基金會在社會組織中占據重要地位,慈善基金會的透明公開也將影響其他社會組織的規范發展。透明公益將推動公益慈善事業健康走向未來。”
滿分基金會數量增加,北京地區表現良好
根據今年的觀測結果,今年的滿分基金會有222家,數量比去年增加了15%,在90分以上的基金會中占比為61%。大型基金會在觀測基金會中占比為12%,但在滿分基金會中占比為32%,體現出頭部基金會對于信息公開透明的重視程度更高,馬太效應愈加顯現。
“如此大幅度的滿分基金會的增加,說明了在外部政策及內部要求的多方面影響下,有更多基金會更加重視信息公開方面的工作,這不僅僅是對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也對整個公益行業的公信力建設更加有利。”北京恩玖非營利組織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璐分析道。
而從更多維度觀察行業信息披露發展變化,可以發現,基金會信息的可觸及率有所上升,但總體數字化水平仍然較低。按照中基透明指數FTI的規則,需要基金會有官網或網頁,且能夠有效打開。今年在觀測期內官網有效的基金會2561家,比上年增長了6%,占基金會總數不到1/3。在民政部登記注冊的基金會的官網/網頁的建設率最高,近90%;其次是北京市的基金會的官網/網頁建設率56%、上海市45%,而在民政部及北京市登記注冊的基金會信息公開程度在全國也是多年持續排在前兩位的,說明在公開透明的意識及政府推動方面均處于行業領先地位。
事實上,從注冊地來看,北京市今年也保持了一貫良好的優勢,不僅整體排名上升,平均分也有提高,除了民政管理機關的監管力度與推動支持,也體現了北京市市屬基金會對信息公開的較高認知。但是,受疫情影響,上海市慈善基金會排名下降明顯,個別基金會大省如浙江、江蘇等不僅參評數量少,得分也低于全國。
而在信息公開的主動性方面,仍以被動為主。不過,來自于基金會官網的基本信息今年得分率為43.16%,高于2021年的39.73%;同時,較于上年,今年公益項目信息完整(指FTI滿分、官網上有單獨欄目頁面說明項目進展,并且本年度公益項目支出之和與公益事業支出相等)的比例明顯增加,有更多基金會在官網設置了項目專欄并公開項目進展,說明基金會公開的主動性有所提升。
但在581家公募基金會中,仍有近31%的基金會沒有在慈善中國上公開“募捐進展”,40%的基金會沒有公開“募得款物使用情況”。對此,黃浩明也遺憾地表示:“慈善中國公共平臺是展現透明度的重要平臺之一,但不少基金會并沒有充分利用好該平臺,平臺上的披露還有待提升,平臺上的公益項目質量尚待加強。”
今年還新增了“項目評估報告/階段報告”這一倡導性指標,公募基金會有22%的基金會公開了該項指標,非公募基金會為14.5%。王璐稱:“推出該項指標的目的在于推動基金會加強在公益有效性上的意識,倡導基金會不僅停留在做了哪些工作,更要說明受益對象有什么變化,對于社會議題有哪些改善,向捐贈人和社會公眾說明公益慈善活動的成果與影響。”
“另外,在今年的報告中還有著可喜的發現,縱觀殘疾人、青少年、婦女、紅十字系統的參評基金會,他們的信息公開都做得較為規范。還有6家基金會今年首次參評即獲得了滿分。”王璐說道。
信息透明與“信任風波”
數據之外,仍要回歸信息公開透明本身。在今年的觀察報告中,全國68.85%的基金會尚未納入觀測范圍,這一定程度上可以成為我國公益信息透明發展尚不足的佐證之一。
那么,既然公開透明是公益的生命力所在這一點已經成為行業共識,為什么公開度仍然不足?
不是不想公開,而是公開能力不足。北京春澤社會服務能力促進與評估中心主任劉程程指出,有的基金會想公開,但仍會被“有不好的評價怎么辦”“能不能公開”“公開到什么程度”等問題困擾。
“其實很多基金會并沒有所謂的問題或者貓膩,但往往擔心引起誤解或擔心公開的數據被攻擊等,就產生了顧慮。公益行業天然承載著道德感,如何從‘一群圣人做一件圣事’向‘一群專業的人做一件專業的事’轉變,這個過程不僅是心態的調整,作為行業,需要一套共建的機制去給予更多支持。在過往的所謂丑聞中,我們能看到一旦風險發生,某個人或者某個基金會成為千夫所指,但行業沒有能力幫助他,或許圈內人以及很親近的捐贈人了解事情的背景,但公眾并不了解。其本質就是因為信息太隱秘,所以才有‘被爆’的價值,如果都攤開來晾在那,可能就沒有了。”
基于此,進一步看,行業缺少一個疏解的渠道。“比如面對質疑,行業是否可以通過特定程序去調查取證,是否有一個客觀公正的第三方或行業性組織能幫助大家向公眾澄清,或讓質疑者和被質疑者通過某種方式達成和解。這也需要一套行業體系支持大家。”劉程程說道。
談到“風波”,北京韓紅愛心慈善基金會是有發言權的。
作為一個“名人”基金會,免不了“招黑”,北京韓紅愛心慈善基金會秘書長王增娟坦言,恰恰是因為信息公開,在遇到質疑風波時,公眾、媒體會去官網一探究竟。“大家會發現原來他們的工作做得還可以,并不是像網絡謠傳的那樣。所以,我們其實是信息公開透明的受益者,從基金會成立的第一天到現在,我們都非常重視信息公開透明的相關的工作。當然有時候,有些風波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提示,更多地還是要回應社會公眾的關切。”
而從更宏大的站位,黨的二十大報告全面系統深入地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提出了“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
在黃浩明看來,在這一大背景之下,正迎來了透明公益發展的良機,因此要加大慈善事業的促進力度和優化慈善行業的治理格局,同時,要規范和促進網絡慈善,加強一級慈善和重視社區慈善,加強“五社聯動”。
具體而言,“建議各級政府、業務主管單位應全方位重視透明公益,將中基透明指數FTI納入國家基金會平谷體系之中,納入政府購買基金會服務范圍;公益慈善基金會方面,則要將透明公益納入組織內部治理的議題,納入日常工作,納入監事會的監督重點和工作人員的行為準則,成為他們未來發展的最重要的考量標準。”黃浩明說道。(華夏時報 周南 文梅)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