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養高技能人才助力“中國制造”
2023/3/8 12:09:17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技能人才是支撐“中國制造”和“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而“培養技能人才”也成為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熱議話題之一。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眾多代表委員表示,技能人才是支撐“中國制造”和“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而“培養技能人才”也成為全國兩會期間代表委員熱議話題之一。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眾多代表委員表示,要完善技能人才職業教育體系,強化職業技能培訓,提升技能人才社會地位,增加技能人才供給,為“中國制造”和“中國創造”培養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高技能人才缺口巨大
近年來,我國加大高技能人才培養力度、完善技能導向的使用制度,推動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工作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截至2021年底,全國技能人才總量超過2億人,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人,技能人才占就業人員總量的比例超過26%。
“大國重器離不開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是托起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堅實力量。”全國政協委員、煌上煌集團董事長褚浚表示,受傳統觀念、技術工人身份、體制和機制等因素的影響,高技能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還面臨著諸多挑戰:供需仍然不足、結構不盡合理、評價體系不健全、培養體系跟不上社會需要。
褚浚介紹說,具體來看,相對經濟發展需求,我國高技能人才隊伍總量仍然不足,高技能人才公認的缺口已達2200多萬,且中低級技能人才占多數。許多勞動者在企業工作崗位中,技能已經達到高級工以上水平,但由于評價工作沒有及時跟上,不能被認定相應的職業資格,其能力和才干沒有得到應有的體現;目前職業教育仍以校內理論學習為主,車間實習實訓為輔,導致職業教育人才與企業需求匹配度低下。有調查顯示,63.97%的受訪職業院校學生畢業后不會選擇進入工廠、工地、車間等一線基層崗位。
“制造強國離不開技術工人,而且需要大量的技術工人。”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工集團首席技師戴天方認為,當前我國裝備制造特別是高端裝備制造業迎來新的發展期、變革期、創新期。隨著信息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高速發展,數字孿生、虛擬場景、智能制造高科技正逐步應用參與到生產過程中,這需要一大批具有掌握更多專業知識更高技能水平的人員進入新產業,原有的技能人員與技術人員的職業邊界會越來越模糊,技能與技術會深度融合,使原從業人員單一的作業方式也將發生很大的變化。
發揮職業教育關鍵作用
去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提出,到“十四五”末期,技能人才占就業人員的比例達到30%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達到1/3。
如何不斷壯大高技能人才隊伍,持續優化技能人才結構?眾多代表委員表示,培養高技能人才,教育是基礎,職業教育是關鍵。
“要完善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創新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褚浚建議,從機制上創新校企合作,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聯合職業教育師資力量成立企業大學,探索“校中企、企中校”雙向培養模式,企業、學校、學生簽訂三方培養協議,采用“訂單培養”方法,為企業定制專業技能人才。同時,打造人才供需大數據信息共享平臺,優化教育規劃與產業規劃的協同性,為職業院校實時提供產業用人信息、招聘信息,也為用人單位提前提供職業教育招生就業情況,提高校企之間的聯動效率。
戴天方表示,未來培養高質量復合型人才需要從基礎教育、義務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入手,在教育的不同階段融入不同的教育內容,灌輸終身學習的理念。
全國人大代表,航天江南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鮑斌表示,要建立健全職業生涯技能培訓體系,充分利用培養基地政策并得到人才培養政策支持。同時,多形式開展崗前培訓、學徒培訓、在崗培訓、脫產培訓、業務研修、崗位練兵、技術比武、技能競賽等活動,助力技能人才成長成才。
暢通人才成長通道
除了發展職業教育外,不少代表委員還建議,應從建立技能人才職業技能等級制度和多元化評價機制,鑄就技能文化,積極拓寬成長成才通道,更好激發技能人才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加速優秀技能人才脫穎而出。
褚浚說,根據本地區支柱產業發展的需要,加快推進政策落地,統籌各方力量在企業大學建立布局合理、技能含量高、面向社會提供技能培訓和技能鑒定服務的公共實訓基地,放寬企業自行建立技能等級晉升評價機制,滿足技能勞動者職業技能等級鑒定需求。
“進一步暢通人才成長通道,打破制約人才發展的天花板。明確任職條件及考核、晉升等要求,并與專業技術人員成長通道對應享受相應待遇。”鮑斌表示,同時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將工匠精神融入企業文化建設,培育工匠文化,逐漸形成創新、專注、敬業、精益的工匠意識,以及尊重勞動、尊重技能的文化氛圍。
戴天方也表示,要正確引導從業人員的就業認知、職業認知,要系統規劃從業人員自身職業生涯。要有主動融入、主動接軌行業發展的意識,要有不斷學習的理念與行為,才能勝任明天的工作,成為具有新時代特色的制造業所需復合型人才。(記者 葉偉)
轉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