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微盟智慧導購大賽看數字化人才培養新范式
2023/3/10 19:14:57 來源:天極網資訊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已經達到45.5萬億元,占GDP39.8%。在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下,各行各業對數字化人才的需求也呈井噴之勢。數字人才短缺成為普遍現象,制約了企業數字化轉型和推動數字經濟的持續發展。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已經達到45.5萬億元,占GDP39.8%。在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下,各行各業對數字化人才的需求也呈井噴之勢。數字人才短缺成為普遍現象,制約了企業數字化轉型和推動數字經濟的持續發展。中國信通院發布的《數字經濟就業影響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數字化人才缺口接近1100萬。相關議題也引起了兩會代表的關注。3月6日,全國政協委員、德勤中國主席蔣穎指出了當前數字化人才培養存在的不足。她認為職業教育數字專業人才供給乏力,原因包括學校數字教育資源匱乏,課程質量不高且教學團隊力量不足等多個方面。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賽力斯集團董事長張興海則進一步提出了關于加強數字化人才培養的3點建議:強化產教結合、拓寬和延展數字化相關技能人才的成長通道、地方政府加大對數字化人才吸引和激勵力度。
數字經濟時代我們需要怎樣的人才?
數字化人才缺口來自于總量和結構的雙重壓力。
從移動互聯網到原宇宙再到近期爆紅的ChatGPT,不斷迭代的數字技術引領著數字經濟一路高歌猛進,也推動各個行業對數字化人才的需求呈現指數級增長。但同時,數字化人才
供給的增速卻相對平穩,與受教育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基本同步,進而導致數字化人才供需矛盾日趨嚴峻。
另一方面,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創造了大量新型的數字化人才需求,他們需要熟悉數字科技的同時亦對傳統產業有所了解。但供給端往往無法在第一時間進行調整,以滿足這些新型需求,這又造成了數字化人才的結構性短缺。蔣穎就表示:“數字化人才的一大特征是復合型,數字經濟本質是數字技術與產業、場景、業務深度融合,往往需要人才至少具備兩個專業能力”。目前,部分高職院校對數字技能相關的學科仍缺乏資源投入,學科之間存在壁壘,無法提供復合型人才。德勤一項針對數字人才的調研顯示,雖然有88%的高校建立了校企合作機制,但受訪學生中真正有機會參與其中的僅有19%左右。
以賽代訓 發展數字化復合型人才
面對數字化復合型人才短缺的問題,融合了教學和競賽的“比賽”模式開創性的將日常教學引入到賽事的大框架下,形成了全新學習形式,成為了近年來社會各界對數字化人才培養的全新探索。
以參賽群體來劃分,這類賽事主要包括兩大類型。一類是企業面向高校學生或直接與高校合作舉行的行業賽事,以此讓部分優秀人才在步入社會之前便有機會參與到企業實際經營的場景中,完成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例如自2015年起便開始舉辦的華為軟件精英挑戰賽,華為邀請來自全球范圍的高校軟件精英們共同探索技術編程與競技的更高境界,利用軟件設計和編程的創新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目前,大賽已成功舉辦八屆,共有來自全球1000多所高校的160000余名大學生參與。
另一類則是企業基于所處行業特點,針對垂直領域內的特定群體和場景開展的賽事,其目標是提升現有從業人員的數字化能力,主要著眼于培養數字化的應用型人才。
微盟的導購大賽便是這類賽事的代表。過去兩年,這家SaaS服務商通過導購大賽對零售業數字化人才培養進行了全新探索。在“以賽代訓”的模式下,微盟將全國頭部零售企業導購與最先進的數字化工具、最新穎的理論課程和最火熱的實戰舞臺進行結合。目前正火熱進行中的“2023微盟智慧導購大賽”吸引了來自聯想樂唄、來酷科技、GXG、特步、哈森、361°、生活家地板、水星家紡等上百家頭部品牌的數十萬導購參與,是微盟對培養零售數字化人才的最新探索。
結語
無論是面向學生群體,還是一線從業者,“以賽代訓”“以賽促學”的背后是企業在數字化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當然,比賽賽程終歸短暫,而對人才的培養則是一項長期工程。因此,企業在組織賽事的同時,亦需要通過其他方式確保培訓的可持續性和長期性,構筑起多維的數字化人才培養模式。例如微盟在打造導購大賽的同時,還參與了騰訊智慧零售的私域人才認證計劃,以公開課的形式,持續賦能零售從業者的數字化能力。微盟集團副總裁凌蕓曾對此總結,微盟借助多種活動聚焦企業數字零售轉型的中堅力量——“數字零售操盤團隊”的孵化和培養,通過培訓指導、實戰演練、主題直播、專家點評、舞臺展現等多種形式幫助企業實現團隊數字化能力躍升。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無論是產業數字化還是數字產業化,都需要千千萬萬掌握數字化知識和數字化應用能力的人才,需要學校、培訓機構、協會、企業等全社會資源的支持。“以賽代訓”讓學校和企業在數字化人才培養上形成了互補和分工,相較于高校等教育機構側重于對數字化基礎人才的栽培,企業肩負起了數字化應用人才的培養,緩解數字化人才結構性短缺的問題,為數字中國的前進保駕護航。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