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銀行業如何在變中尋機
2023/7/22 9:21:55 來源:中國金融新聞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2022年以來,銀行業普遍面臨有效需求不足導致優質資產獲取難、息差收窄拖累營業收入增速放緩等諸多考驗。2023年,為了應對各種挑戰,銀行業的發力重點有哪些?或許可以從今年的2022年以來,銀行業普遍面臨有效需求不足導致優質資產獲取難、息差收窄拖累營業收入增速放緩等諸多考驗。2023年,為了應對各種挑戰,銀行業的發力重點有哪些?或許可以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找尋答案。
首先,要練好穩息差“內功”。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新發放企業貸款平均利率降至有統計以來最低水平。應該說,以信貸投放為主要代表的息差收入,是銀行營業收入的基本盤。而近年來,政策引導銀行降低貸款利率,讓利實體經濟,使得凈息差收窄成為常態,銀行資產收益率持續下行。
3月8日晚間,首份上市銀行2022年年報出爐。平安銀行2022年業績報告顯示,2022年,該行實現營業收入1798.95億元,同比增長6.2%,而2021年該行營業收入的同比增速為10.3%。這并非個例,從已披露的2022年業績快報數據來看,招商銀行、中信銀行、興業銀行等多家銀行2022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速與2021年相比均有所放緩。從整個銀行業來看,2022年四季度,商業銀行凈息差為1.91%,環比下降3個基點。商業銀行營業收入增速放緩的原因,主要是凈息差收窄導致的利息凈收入下降。
在這樣的背景下,商業銀行應如何練好穩息差“內功”?一方面,在資產端,要調整資產結構,提升行業研究能力,深耕行業,依靠專業能力來找準資產的方向,識別客戶、發現優質資產,保持良好的風險定價水平;另一方面,在負債端,要持續推進負債成本下降,加強對高成本存款的限額管控,通過做大流量、做強交易、做多結算,吸收更多活期或低成本負債。此外,銀行業金融機構應搶抓機遇,加速布局財富管理業務,加大中間業務收入,讓非息收入在銀行營業收入中發揮更大作用。
其次,要提高風險抵御能力。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防范風險是銀行業經營工作的永恒主題。當前,銀行經營環境較為復雜,3年來,疫情沖擊與國際環境動蕩等因素相疊加,導致部分行業和企業經營遇到困難,銀行的資產質量也面臨壓力和挑戰。
2023年,各銀行業金融機構需牢牢守住風險底線,前瞻性地應對各類風險挑戰。一是要穩妥、精準處置化解重點領域、重點客戶的資產風險,繼續穩妥做好地方政府債務等領域的風險防范化解工作;二是要持續加強對各類風險的前瞻性防控和主動管理,完善內部治理,提升風險管控精細化水平;三是要在保持合理撥備水平的同時,加快不良資產處置。特別是與大中型商業銀行相比,中小銀行由于資產積累少、風險管理水平較低,其不良資產反彈壓力凸顯,因此,更需要高效運用各類處置渠道,提升不良資產處置效能。
再次,要精準發力支持實體經濟。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保持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對于銀行業來說,應積極有效地傳導貨幣政策,主動優化信貸結構,為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中長期資金支持,持續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基礎設施等領域的支持力度,切實實施普惠小微再貸款、設備更新改造專項再貸款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實現精準滴灌,提升金融服務的覆蓋面和精準度。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工作報告將“著力擴大國內需求”作為2023年的工作重點之一。金融助力擴投資、促消費將成為2023年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主要發力點。在擴投資方面,要用好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加大對基礎設施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推動加快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更好發揮有效投資的關鍵作用。在促消費方面,銀行業應圍繞居民衣食住行,聚焦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等大宗消費和購物、養老醫療、教育文體等消費場景,豐富金融產品。特別是針對新市民消費需求,應進一步增加消費信貸供給,支持有條件的居民消費升級。
[33]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