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好“社會美育”這堂課
2024/3/12 10:09:17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幾年前,筆者曾去一家美術館參觀珂勒惠支版畫展。觀展結束后,又在館內DIY了一幅簡易版畫,這次活動令筆者對珂勒惠支的生平、作品以及版畫史有了一定了解,也讓筆者知道了版畫制作過幾年前,筆者曾去一家美術館參觀珂勒惠支版畫展。觀展結束后,又在館內DIY了一幅簡易版畫,這次活動令筆者對珂勒惠支的生平、作品以及版畫史有了一定了解,也讓筆者知道了版畫制作過程,可謂一堂記憶深刻的社會美育課。如今,類似的社會美育活動正在噴薄涌現,比如相關機構展出藝術佳作,同時設置觀眾體驗活動;再如組織電影節展演經典作品,并邀請藝術家為觀眾講述創作心路歷程和藝術觀點;各地政府也積極支持社會美育活動,力圖為大眾創造更多接受美育的機會。
愛美、欣賞美是人的天性,美學家朱光潛曾提到,世間事物有真善美三種價值,人類心理有知情意三種不同活動,“真關于知,善關于意,美關于情……人能動情感,就愛美,就歡喜創造藝術,欣賞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北宋畫家王希孟有感于廬山和鄱陽湖之鬼斧神工,畫下《千里江山圖》;后世舞者感慨于《千里江山圖》之精巧秀美,創編了舞劇《只此青綠》;網友看過《只此青綠》,踴躍地進行各種二次創作。從古至今,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存在于人類血脈之中,提倡美育正是遵循“人性”作出的自然選擇。
美育是一堂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課。美育可以從書本理論中汲取經驗技巧,但接受學校美育只是美育的一部分,要培養審美能力、發揮美育對人成長發展的作用,還需要親身經歷、親自體會,從中提煉對美的感受,在校內校外、在長時段內接受潤物無聲的化育。我們看到,教育部印發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強化家庭、學校、社會在美育方面的協同作用;我們還看到,《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掀起傳統文化美學風潮,國產音樂劇、舞劇井噴式發展讓音樂之美持續感染觀眾,各大博物館的館藏展出讓大眾不斷體悟來自歷史深處的光輝。重視社會美育、以美浸潤人,會使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極大豐富,還能強化文化自信,為更多人講好中國故事“撥亮燈火”。
網絡時代,社會美育這堂課呈現了一些新特點。一方面,由于社交媒體、流媒體發達,一部分美育活動轉移到線上,比如可以通過小程序“云游”展覽、通過視頻App欣賞話劇等,社會美育的途徑更加多元,互相探討交流的渠道更豐富,同時還產生了“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良好美育環境。但另一方面,網上可能存在惡意曲解“美”的聲音和作品,也應仔細甄別、堅決抵制,防止其對自我的“浸染”,一道托舉起積極向上的社會美育環境,為他人接受正向社會美育出一份力。
百年前,教育家蔡元培在《美育實施的方法》中提出,美育要從家庭、學校、社會入手。現今,越來越多人正在認真上好社會美育這堂課、努力受到社會美育的涵養。愿鑒賞美、創造美的種子繼續在大眾心中發芽開花,結出累累果實。(晶 微)
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