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余研究 | 聚焦新型工業化,為新質生產力發展破題
2024/3/14 17:58:10 來源:財訊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龍年春節后的首個工作日,長三角不少城市在這一天召開了新春第一會,定調全年的工作重點,例如,上海市召開營商環境優化大會,鹽城市召開全市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昆山市以新型工業化作為龍年第一會主題等。龍年春節后的首個工作日,長三角不少城市在這一天召開了新春第一會,定調全年的工作重點,例如,上海市召開營商環境優化大會,鹽城市召開全市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昆山市以新型工業化作為龍年第一會主題等。大多數長三角城市把關注重點放在了經濟工作上,在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方面謀新招,出硬招。本文將聚焦新型工業化領域,簡要分析新型工業化“新在何處”“存在的問題”“如何實施”三方面問題。一、新型工業化,“新”在何方
新型工業化并不是一個“新”概念,距離第一次提出新型工業化的時間已過去22年。2002年,黨的十六大首次提出新型工業化的概念,指出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
去年9月,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首次提到新質生產力,提出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同期,全國新型工業化推進大會在北京召開,提出要把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穿新型工業化全過程,為中國式現代化構筑強大物質基礎。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可以說,以新質生產力推進新型工業化、以新型工業化催生新質生產力,形成新質生產力與新型工業化的良性互動,是搶抓新一輪科技產業革命機遇、提升實體經濟發展水平、增強經濟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途徑。新一階段的新型工業化浪潮來臨。
新一階段的新型工業化究竟“新”在何處?在數字經濟及產業信息化發展融合帶動下,儒余認為,新型工業化主要新在新的制造技術、新的材料工藝、新的生產工具以及新的生產要素四方面。
1.新的制造技術,給工業發展帶來了生產效率的突破。本階段的新型工業化立足于智能制造,以生產技術的跨越奠定我國先進制造核心競爭力。以生產線為例,“工業4.0時代”對定制化的需求推動我國柔性生產線的增長,其采用模塊化、智能化、自適應性強等技術手段,通過快速調整生產線的設備、工藝和控制系統來生產不同產品的生產線。目前,我國柔性生產線市場年增長規模超過18%。
2.新的材料工藝,給工業發展帶來了綠色化升級。在本階段的新型工業化進程中,涌現了很多新的材料工藝,如綠色生物替代、化學工業綠色替代等,例如,隨著我國生物制造的發展,有85%的塑料制品有望被生物基所替代,相較于塑料原材料石油基的高碳排放,生物基的碳排放只有石油基的五分之一,將極大地減少碳排放。
3.新的生產工具,給工業發展帶來了數字化支撐。近兩年,智能化的生產工具革命引領產業技術革命。量子技術、虛擬現實技術、AI生成技術等高新技術進一步運用到工業制造業領域,“5G+工業互聯”顯著優化工業生產管理體系的安全性與便捷性。傳感器技術、通信技術、網絡技術等爆發式發展使得人類社會開始適應新的生產、存儲與傳輸體系,工業產業升級步伐加快。
4.新的生產要素,給工業發展帶來規模性升級。在本階段的新型工業化浪潮中,數據、資本、信息、管理經驗等更多數字化要素成為新型生產要素,而新型生產要素與傳統生產要素的融匯整合帶來了生產力水平的遷躍。數據被用來改良傳統生產模式、拓展新的產業端點,對生產經營過程進行及時的響應和反饋,對供給端和需求端都有極大的價值。
二、我國新型工業化推進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我國工業發展目前仍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部分產業環節自主可控能力還不強,工業大而不強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觀。綜合來看,我國目前新型工業推進主要存在以下四大問題。
第一,對產業發展缺乏統籌及精準定位。一方面,在企業招引過程中企業數智化水平往往不是企業篩選的重點。在招商“內卷”時代,企業業務產品類型、規模體量、納稅額往往是招商主要篩選因素,產線自動化水平會被忽視。另一方面,盲目規劃投資高新技術產業,新興產業產能過剩矛盾突出。以動力電池、光伏、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例,很多地方政府在未能摸清行業需求、產能情況、區域產業適配性的背景下,就大量上馬相關項目,造成部分領域產能嚴重過剩。
第二,市場主體數字化轉型意愿低。目前積極擁抱數字化轉型的企業大多是規模較大、產品集成度較高、產線較為集中并且產業附加值大的制造企業,對廣大中小企業來說,在成本和收益兩個維度來看,模仿巨頭進行產業鏈數字化轉型并不一定帶來直接利好。與此同時,考慮到我國人口紅利尚未用盡,低端制造業的智能化需求不高,企業對數字化轉型的態度就更加趨于謹慎。
第三,企業數字轉型技術壁壘尚未突破。相較于其他行業,制造業的數字化水平整體仍然較低,技術壁壘是其中重要原因。以制造業企業“信息孤島”問題為例,雖然已經有大量企業使用信息化技術配置產線,但系統標準不一,信息的收集和轉換能力都較弱,甚至出現同一個企業內物流系統和倉儲系統的數據無法進行數據對接的情況。
第四,新型工業化發展關鍵資源要素瓶頸明顯。新型工業化的推進與地方人才資源、工業結構和創新要素等資源息息相關,而相關資源在區域發展中存在著極強的虹吸效應,尤其是部分一線城市和強二線城市,在人才與企業的“搶奪大戰”中優勢較大,人才和產業資源的匯集也使得其工業“地基”穩定,便于開展新型工業化轉型。然而,很多以制造業為基礎的城市正在受到城市經濟發展薄弱、城市形象不佳、青年群體外流和產業創新能力低下等因素的影響,在本地推行新型工業化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難以見到有效成果。
三、全面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基于本階段新型工業化的社會背景和發展面臨的實際問題,儒余認為,地方需要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勇于面對新質生產力形成過程中的“陣痛”,向新質生產力要增長新動能,加快實現新型工業化的歷史性突破。具體需要立足于以下四個維度:
第一,明確產業發展“施工圖”。緊密圍繞地方產業發展基礎,聚焦工信部出臺的8大新興產業和9大未來產業,做好地方產業發展的系統規劃,實現傳統優勢產業的引導轉型及新興、未來產業細分領域的科學布局。一是綜合工信部出臺《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24年本)》中最新的鼓勵方向和市場客觀的發展規律,以主體培育為重點,建設起一套經過充分驗證的、具有可行性的產業發展路徑計劃;二是充分意識到未來產業孵化培育長周期、高投入、高風險的情況,建立起差異化的資金支持模式,不能只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也不能只投“短、平、快”的生意,立定“十年樹產”的長線思維,從給政策到給機會,從引企業到立行業,“投小、投早、投未來、投硬科技”。
第二,引導加速“智改數轉網聯”進程。在“智改數轉網聯”推進工作進入深水區后,大量中小企業加入在數字化轉型的主觀能動性上還存在不足,直接限制了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范圍和深度。為了突破這層壁壘,很多地方政府正加緊開展數字化轉型的進一步升級。為了調動企業積極性,主動以政府為服務主體,為有需要的企業進行“智改數轉網聯”服務供給,“引”“育”數字化服務商集群。一方面“政府埋單”推進網絡、算力等基礎設施建設,減輕企業數字化轉型投入;另外一方面盡力推廣應用,通過免費診斷、技術輸出、平臺賦能、貼息獎補等舉措,全力加快企業數字化轉型進程。
第三,加快技術標準制定助力制造業數據信息互聯。面對傳統“金字塔式”工業體系架構導致的數據浪費和算力冗余,加快工業互聯網的標準體系建立和推動網聯化進程。2021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組織編制了《工業互聯網綜合標準化體系建設指南》,要求對工業互聯網的基礎共性、網絡、“5G+工業互聯網”、代碼解析等維度制定行業規范化標準。各地也紛紛建立了自己的工業互聯網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工業互聯網的標準化建立將顯著打破制造業“信息孤島”問題,促使信息共享和產業集群效應提升,為區域新型工業化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第四,關注人才和城市形象的提升。著力關注人才的引入與城市形象的提升,以城引人,以人興產,以產招人,最終形成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一是著力提升人才政策與城市“軟實力”,通過高于一線城市的人才補貼吸引一線城市外溢人才,建立產業創新“基本盤”。例如,杭州以超越上海的人才政策和優秀的公共服務能力吸引了大批人才流入杭州“新城”,創造了2010-2020年間常住人口增加37%,人才凈流入位于江浙滬所有城市第一的成績。二是依托本地具有競爭力的優勢企業,做大產業的貫穿性,以產業名片來吸引對口人才,最終實現產業躍遷。在二線以下城市吸引人才上存在劣勢的情況下,很多城市選擇瞄準一個產業類目,扎實耕耘,以強優勢產業吸引盡可能多的優秀人才,打出聲勢,再通過產業輻射吸引更多創新資源的流入。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