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高壓市場強勁 輸變電產業迎來新機遇
2024/3/28 8:51:46 來源:中國工業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當前,國家電網公司在特高壓領域投資力度不減,該公司相關負責人透露,根據我國電力行業的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預計到2024年,我國電網建設的投資總規模將首次跨越5000億元的重當前,國家電網公司在特高壓領域投資力度不減,該公司相關負責人透露,根據我國電力行業的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預計到2024年,我國電網建設的投資總規模將首次跨越5000億元的重要關口。而電力市場的巨大需求也給各大輸變電裝備企業帶來了更多的機會。
特高壓市場保持活躍
近日,數家輸變電企業公布中標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的相關項目。2023年以來國家電網已完成6批次特高壓設備招標采購工作,主要對應“2交4直”的新建特高壓工程招標,即川渝、黃石交流特高壓,隴東-山東、金上-湖北、寧夏-湖南、哈密-重慶直流特高壓工程,目前這些項目均已核準并進入開工階段。
以平高電氣公司為例,在國網招標項目中該公司以近10億元的訂單位居前列,涵蓋斷路器、隔離開關、互感器、組合電器四類。平高電氣方面表示,中標金額增長顯著,主要得益于公司核心產品特高壓GIS組合電器的突出表現。在國網今年特高壓項目第一次設備采購中,平高電氣組合電器中標份額達到了33%。
還有數家企業中標超億元,其中也不乏國內電網裝備的龍頭特變電工、保變電氣、國電南瑞、西電集團、許繼電氣及多家電線電纜企業入圍特高壓項目。
“特高壓市場已經成為我國電力裝備的重要支撐行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干勇表示,我國已經累計突破了數百項特高壓工程技術難題。到目前為止,我國共有33項特高壓輸電工程,線路達5萬公里以上,投資5000多億元。這直接帶動了西部投資1.3萬億元,每年拉動西部GDP2600億元,增加稅收500億元。同時,我國累計出口了500億美元的特高壓工程裝備。
技術裝備實現質的突破
我國特高壓裝備一直保持世界市場的領先,究其原因離不開技術的不斷突破。在過去一年中,輸變電裝備企業為國家電網的特高壓項目提供了堅實的后盾,多項產品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高端電力裝備國產化,推動成套設備及工程應用發展。
梳理國家電網過去一年重點項目的關鍵裝備可以看出,該公司開工哈密-重慶等8項特高壓工程,投產白鶴灘-浙江等6項特高壓工程,全年完成電網投資5381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其中全球首套±1100千伏自主可控特高壓直流控制保護設備完成掛網試運行。
國產化大功率IGBT器件、國產閥側套管在白鶴灘-江蘇、白鶴灘-浙江±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中批量化應用。
結合葛南直流改造工程建設,推動全球首創并具備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可控換相換流閥 (CLCC)技術、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直流控制保護系統批量化應用。
匯聚齊魯石化、青島漢纜、山東聯科、西安交大等全行業優勢力量,首次實現國產絕緣料電纜長時連續擠出及生產制造。
國家電網相關專家在總結去年特高壓裝備關鍵技術領域時表示,2023年,下游產業鏈合作伙伴突破了多項技術壁壘,取得了跨越性的進步。
著力增強一度電 “含金量”
據悉,在硬件產品不斷突破的技術基礎上,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將采購產品聚焦在如何增強一度電的 “含金量”上,構建了新型的電力系統,也就是把這些硬件裝備更智慧地進行管理。這不僅僅在特高壓領域,也是電力裝備發展的技術趨勢。
記者從國家電網2024年的發展規劃中看到,力爭到2025年,建成初步具備 “清潔低碳、安全充裕、經濟高效、供需協同、靈活智能”為基本特征的新型電力系統。
國網數字化部副主任王磊表示,到 “十四五”末,建成堅強可靠的“算力”“數力”和 “智力”基礎設施,數據要素價值全面釋放,人工智能在典型場景實現規模化應用,基本實現 “電網一張圖、數據一個源、業務一條線、設備一本賬、采集一終端、生態一鏈通”。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郭強認為,未來將打造智慧保障網。一條綠色現代數智供應鏈,貫通1400多家企業、3600多條生產線,應急物資采購供應效率提升30%以上。建成全球最先進的新一代電磁暫態仿真平臺,仿真效率提升3000倍以上。仿真技術相當于電力系統的 “作戰沙盤”,過去掃描分析主網架2.6萬條線路、1.8萬臺變壓器的安全風險需耗時10天以上,現在只要不到5分鐘。
南方電網則明確提出大力推動特高壓柔性直流輸電技術創新的規劃。面對越來越大規模的電力輸送需求,特高壓柔性直流輸電技術應運而生,以其調節靈活快速、運行安全穩定的顯著優勢,逐步成為新能源大規模遠距離外送的理想選擇。
近日,相關部門在政策層面也進一步支持了配電網系統框架結構的轉型工作。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了 《關于新形勢下配電網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中提到,到2030年,基本完成配電網柔性化、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實現主配微網多級協同、海量資源聚合互動、多元用戶即插即用,有效促進分布式智能電網與大電網融合發展。意見中還提出,建設新型能源體系和新型電力系統要求配電網更加智慧靈活,在形態上需要從傳統的 “無源”單向輻射網絡向 “有源”雙向交互系統轉變,在功能上需要從單一供配電服務主體向源網荷儲資源高效配置平臺轉變。(記者 郭宇)
轉自:中國工業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