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拿下海外多個大單 中國船舶出口順風順水
2024/6/4 8:51:46 來源:中國工業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隨著全球貿易和航運需求的回暖,我國船舶出口呈現“量價齊升”的態勢,成為4月主要出口商品中的最大拉動項。2024年4月全球船舶訂單量同比增長24%,中國承攬了76%的訂單,穩隨著全球貿易和航運需求的回暖,我國船舶出口呈現“量價齊升”的態勢,成為4月主要出口商品中的最大拉動項。2024年4月全球船舶訂單量同比增長24%,中國承攬了76%的訂單,穩居榜首位置。
中國船舶出口穩居世界榜首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4年前4個月,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13.81萬億元,同比增長5.7%,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
其中,在出口商品方面,前四個月船舶出口發展迅猛,出口金額同比增長108.4%,多家船舶上市公司相關表現突出。前4月我國累計出口船舶1809艘,金額達1002.9億元,同比增長108.4%,為前4個月全國出口重點商品中出口金額同比增幅最大的商品。僅從4月來看,船舶出口共481艘,金額達297.8億元,出口金額同比增長98.14%,環比增長34.27%。
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趙偉分析認為,從需求端看,全球船齡已接近25年更新周期;從供給端看,中國造船引領全球,造船完工量占全球比重超過一半。全球制造業需求持續復蘇下,這種出口強勢還將延續。
另據克拉克森研究最新發布的數據,2024年4月全球船舶訂單量實現了顯著增長,這不僅反映了全球經濟的復蘇態勢,也凸顯了中國造船大國的實力與地位。
上市公司出口成績亮眼
在企業層面,龍頭船舶上市公司第一季度業績受益于海外市場。中國船舶(600150.SH)2024年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52.70億元,同比增長68.84%。公司公告顯示,今年一季度,公司交付船舶數量、單船平均價格均同比上升。
近年來,公司在造船、修船等方面具有明顯的規模優勢,造船完工量、手持訂單量、新接訂單量等均處于國內領先地位。截至去年年底,公司新簽海外造船合同金額約14.6億美元。
更值得注意的是,近日中國船舶集團和卡塔爾能源公司簽署了18艘27.1萬立方米LNG船項目建造合同。LNG運輸船是公認的世界上最難建造的船型之一,也是世界造船業三顆“皇冠上的明珠”之一。這筆全球最大訂單顯示出中國造船業的迅猛崛起。
我國另一大船舶公司中國重工(601989.SH)也實現了快速增長,2024年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01.67億元,同比增長49%。據了解,中國重工出口市場成績亮眼,近日該公司宣布其全資子公司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與兩家歐洲船東簽訂了多艘超大型油輪(VLCC)的新造船合同,總金額約為18億美元。
中國重工旗下擁有大連造船、武昌造船、北海造船等國際知名的現代化造船企業,業務覆蓋船舶造修全周期,形成了大型LNG船、萬箱級集裝箱船、成品油船、好望角型散貨船、超大型礦砂船等多個船型,能夠根據市場需求進行多種類型的船型開發制造。其中,大連造船研制的VLCC全球市場份額領先。
綠色船舶成市場發展趨勢
船舶行業專家對今年我國出口市場分析認為,全球航運業綠色低碳轉型速度加快,以能源運輸為主的海運貿易格局重構,全球優質造船產能供給趨緊,對新造船市場形成有力支撐。
同時,2023年,國際海事組織設定了到2030年實現5%-10%的零碳航運燃料使用比例目標;自2024年1月起,航運業也被納入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船東需繳納其碳排放量40%的碳配額,且這一比例將在2026年提升至100%。
克拉克森數據顯示,2023年約有539艘替代燃料船舶的新船訂單,其中125艘為甲醇雙燃料訂單,占比近1/4。另據測算,當前全球燃料油需求約為3.5億噸,若其中20%替換為甲醇,則未來船運業甲醇需求量將達到1.4億噸。2023年以來,我國一大批綠色甲醇項目陸續獲批,僅2023年,總投資額就達1500億元。
再拿船舶出口第一的江蘇省為例,2023年全年,江蘇省出口各類船舶655.3億元,同比增長37.1%。江蘇船舶工業國際化程度高、產業鏈長、技術密集、輻射面廣。近年來,江蘇的船舶行業不斷加快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持續推進船舶行業高質量發展。
江蘇揚州新大洋造船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斌表示,今年交付的9艘船中,有半數都是跟智能化和綠色能源相關的。采用甲醇、氨等清潔燃料的綠色船舶占比不斷提升,該企業剛交付的950箱支線集裝箱船,就是采用綠色甲醇作為燃料。
全球船舶市場保持旺盛需求,但出口市場依然存在風險,中國船舶行業協會專家提醒,未來需要注意鋼材、匯率和航運市場的波動風險增加。
同時,船舶市場亦受全球經濟、貿易增長、地緣政治等因素交織影響,當前航運造船市場面臨的宏觀環境不確定性和復雜性也有所提升。
中國船舶集團相關分析認為,要以價值創造為導向,充分研判國際船海市場形勢發展,尤其是國際海事組織最新環保規范要求,更好把握中高端、綠色船型更新及細分船型市場輪動的訂單需求,持續深化與國內外知名航運船企、能源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的戰略合作。(記者郭宇)
轉自:中國工業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