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拓展三大消費熱點 長絲織造業向“新”求“質”
2024/7/31 17:10:23 來源:中國工業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從宏觀經濟環境來看,國貨潮品、運動健康、綠色生態等新興消費熱點的延伸,將為長絲織物的應用拓展提供更多空間。 我國長絲織造產業當下發展勢頭正好。 近年來,我國長絲織造企業從宏觀經濟環境來看,國貨潮品、運動健康、綠色生態等新興消費熱點的延伸,將為長絲織物的應用拓展提供更多空間。
我國長絲織造產業當下發展勢頭正好。
近年來,我國長絲織造企業研發投入強度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創新驅動發展成效日益顯著,綠色發展理念走深走實,發展內生動力不斷積聚,正在穩步發展壯大。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端小平表示,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和升級,我國化纖長絲織物的強大生產能力不僅滿足了國內市場需求,在國際市場也具有顯著的競爭力,這種進步主要體現在產品質量提升、產品種類多樣化以及對全球市場趨勢的引領上。
機遇與挑戰并存
“實際上,消費主體多元化、消費目的多樣化、消費潮流多亮點已經成為國內外消費新趨勢。華珊認為,紡織行業要以現代化產業體系七項行動為指南,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
當前,我國紡織行業發展基本面穩、創新能力強、全球化水平高,具有很強的抗風險韌性,國內外市場平穩恢復,產銷形勢回升向好,發展預期有所改善,但向好基礎仍待鞏固。
中國紡織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華珊介紹,2024年以來,我國紡織行業生產形勢穩中有升,企業效益水平持續改善,規模以上企業工業增加值、營業收入、利潤總額等指標均實現恢復性增長。
面對國內外市場環境,我國紡織服裝產業機遇與挑戰并存。在國內市場方面,龐大的國內市場規模及持續升級的市場需求,將繼續支撐行業發展;多層次的消費需求需要多樣化的產品供給;新消費趨勢和消費特點需要供給側精準匹配;我國紡織纖維應用領域不斷拓寬。在國際市場方面,全球經濟將在高通脹和頻繁動蕩的情況下低速復蘇,全球纖維消費增速也將持續放緩;國際紡織品服裝出口競爭格局不斷調整;歐美近地化、友岸化采購傾向日漸明顯。
實際上,消費主體多元化、消費目的多樣化、消費潮流多亮點已經成為國內外消費新趨勢。華珊認為,紡織行業要以現代化產業體系七項行動(推動行業進步的紡織科技創新、突出文化引領的紡織時尚升級、踐行紡織綠色制造和履行社會責任、建立協調聯動的紡織區域融通發展、推進雙循環的國際化供應鏈提升、促進數字經濟與紡織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支撐現代化發展的紡織人力資源建設)為指南,加快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其中,紡織新質生產力是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關鍵,應重點培育科技新質生產力、文化新質生產力和綠色新質生產力。”紡織行業創新需要關注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華珊說。
教育部高性能纖維及制品重點實驗室主任、東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王華平分析,目前,我國紡織新材料產業發展趨勢主要體現出以下特點:一是高性能纖維進入技術與產業、應用與市場協同發展階段;二是通用纖維發展產能承壓加劇、市場波動加大;三是生物基合成纖維技術迭代加快,受到資本與品牌關注;四是循環再利用纖維發展進入專業化分化期;五是前沿纖維產業孵化進程加快;六是功能纖維平穩發展,進入突破”瓶頸“期;七是應用發展切入新賽道;八是軍民兩用不可或缺中創新發展。
江南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國家特支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付少海認為,隨著紡織應用空間的不斷拓展,今后新型紡織產業將朝著”紡織+學科“的方向呈多元化發展,更加功能化、智能化、舒適化、綠色化。因此,聚酯著色應加強聚酯纖維原液著色技術、零廢水排放染色技術,短流程染色技術、數字噴墨印花技術的應用與推廣。
“新”“質”融合發展特點明顯
我國長絲織造企業要向“新”提“質”,繼續深入產品研發,包括要繼續堅持交織物的開發,做好非氨綸彈力織物開發,推進新型功能類面料的開發和迭代,深入材料源頭,增加開發新動能。
2024年以來,我國長絲織造行業運行延續回升向好態勢。據國家統計局統計,今年前4個月,我國化纖織造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營業收入及利潤總額均實現兩位數的較快增長,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3.1%,增速較2023年同期加快12.3個百分點;利潤總額同比增加25.9%,增速較2023年同期大幅回升69個百分點。
中國長絲織造協會會長王加毅表示,2023年我國長絲織造行業運行之所以能夠取得“回升向好”的發展態勢,主要是因為近年來長絲織物的功能性、差異化不斷突破,產品質量持續提升,為消費者提供了高品質、高性能、高環保性的優質供給,深受消費者喜愛。特別是上下游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為深度融合、協同創新創造了更多可能。
當前,我國長絲織造產品全面升級,“新”“質”融合發展特點明顯。一是原料深度賦能產品創新;二是染整技術延伸產品創新邊界;三是“國風”中式與新產品深度融合;四是綠色低碳深入面料研發。“面對行業競爭和消費升級,我國長絲織造企業逐步調整發展方向,布局高質量發展賽道,致力于高端化、差異化、特色化產品研發和生產。總的來看,企業產品創新意識持續提升,研發執行力不斷加強,創新水平快速提高,優質新品不斷涌現,行業發展新質生產力動力十足。”王加毅說。
值得注意的是,化纖長絲織物的產品創新高度依賴于原料、織造、印染后整理、服裝設計與加工以及銷售與服務等各環節的優勢整合與協同合作。王加毅分析,單一企業受資金和能力限制,難以以一己之力布局全產業鏈,長絲織造行業要建立全鏈條的產業聯盟,實現上下游協同創新。長絲織造企業要作為“鏈主”,充分調動各方資源,助力產品研發,并嘗試建立以資本為紐帶的產業聯盟。同時,新興產業集群要持續緊抓產品創新,要對引進企業加強產品考核,對已入駐企業要加強培育和引導,逐步提升集群產業管理者專業素養。
2023年,我國長絲織造行業聚焦創新,謀“新”重“質”,在產品研發上取得明顯進步。王加毅表示,我國長絲織造企業要向“新”提“質”,繼續深入產品研發,包括要繼續堅持交織物的開發,做好非氨綸彈力織物開發,推進新型功能類面料的開發和迭代,深入材料源頭,增加開發新動能。同時,要探索新模式,積極向服務型制造轉型,通過創新優化生產組織形式、運營管理方式和商業發展模式,不斷增加服務要素在投入和產出中的比重,從以加工組裝為主向“制造+服務”轉型,從單純出售產品向出售“產品+服務”轉變,有利于延伸和提升價值鏈,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產品附加值和市場占有率。
針對“國風”會不會持久的問題,北京服裝學院教授、奧運服飾文化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賀陽給出了答案:會。在題為“古韻新潮,國風綻放--國風面料的古今敘事”的報告中,賀陽表示,“國風”代表的是國家形象,現階段大眾對“國風”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展現的是新一代年輕人記憶深處傳統文化基因的覺醒,是國人文化自信的具體表現,以此為基礎,優質國風產品創新成果顯著。目前,我國紋樣提取、再設計的主要來源途徑包括博物館展覽、網站,圖書、畫冊、古玩交易等實物、圖像、文獻等資料,這就要求設計師和研究者更深入地研究傳統和民族的服飾文化,探索歷史淵源和未來走向,設計出更好的產品,讓“國風”在發展變化中以新的面貌被理解和接受。
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鏈
新材料的創新是企業保持競爭力的關鍵,企業要深刻理解該問題的重要性,逐步實現自我“從零到一”的過程。
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我國紡織企業要堅定發展信心。在“雙碳”背景下,發展綠色新質生產力是提升企業降本增效、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途徑。
端小平認為,以新質生產力賦能行業高質量發展:一是行業要重視科技創新,面向重大需求加強關鍵技術突破,加快創新驅動發展,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以企業為主導提高成果轉化水平;二是當前全球經濟環境復雜多變,紡織企業要在加大內循環的同時,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深化國際經貿關系,從而不斷增強市場抗風險能力;三是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鏈,促進發展和諧永續,開發利用環保材料,加快綠色新產品開發步伐,推廣行業節能減排技術,實現生產過程集約化、清潔化和智能化;四是紡織企業要瞄準細分市場需求,搶抓進口替代機遇,研發紡機產品、高性能纖維,投資儲能和綠電項目,不斷延伸產品應用范圍,向國防軍工、汽車工業和大家居等產業延展。
新材料的創新是企業保持競爭力的關鍵,企業要深刻理解該問題的重要性,逐步實現自我“從零到一”的過程。王華平表示,“大纖維+”關系到纖維與人類、纖維與生態環境、纖維與新興產業的關系。因此,企業應關注三方面:一是定制化產品,滿足應用與消費者多元化需求;二是踐行低碳、綠色、環保理念;三是支撐先進制造,拓展新領域。
從宏觀經濟環境來看,國貨潮品、運動健康、綠色生態等新興消費熱點的延伸,為長絲織物的應用拓展提供了更多空間。中國家用紡織品行業協會高級研究員沈婉瑜認為。
據介紹,本季流行趨勢主題為探&尋,意為共同“探”生態之道,“尋”內心聲音。在探&尋總主題下,又衍生了智·愈、綠·動、中·合三個系列。其中,智·愈系列展現出真實與虛擬交織的雙重特性。設計在產品功能性、價值屬性與美學之間尋求平衡;綠·動系列的重點是環保可再生材料、循環利用技術、舊物再造設計,體現了親近自然的需求和為環保助力的雙重期待;中·合系列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新設計交融,將傳統技藝與現代審美需求結合,在保持傳統韻味的基礎上,展現出風格融匯的創意與活力。
名詞解釋:長絲織造是以化學纖維長絲織制絲織物的工藝過程。尤指合成纖維長絲織物的織制。(記者 孟凡君)
轉自:中國工業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