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海工裝備市場回暖 多場景創新加速國產化進程
2024/9/14 8:51:45 來源:中國工業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數據顯示,1-4月,全球海工市場成交表現總體平穩,并未出現多大波瀾。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原副書記于亞近日表示,今年海工市場加速回暖,全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數據顯示,1-4月,全球海工市場成交表現總體平穩,并未出現多大波瀾。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原副書記于亞近日表示,今年海工市場加速回暖,全球上半年訂單金額已超過去年全年。全球能源格局變化帶來了機遇,下游需求端樂觀情緒上漲。現在海工裝備行業應該利用市場的景氣區間,工程創新與原始創新互相支撐,提升核心競爭力;利用訂單和場景創新,帶動核心技術突破,實現產業鏈升級。
全球海工裝備市場發展迅速
上半年,全球海工市場成交訂單比2023年全年訂單成交金額還要多22%;海工裝備價格繼續增長,已接近2008年高峰時期的價格水平。
克拉克森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球海工市場共成交訂單72座/艘,約157億美元,盡管以數量計同比下降31%,但以金額計同比增長59%,比2023年全年訂單成交金額還要多22%。
從產品結構來看,海洋油氣相關裝備是絕對主力。FPSO、FLNG等浮式生產裝備訂單活躍,除了巴西國家石油公司的2艘FPSO之外,韓國三星重工獲得了CEDARFLNG項目,合同金額約15億美元,惠生清潔能源獲得了1艘近10億美元的FLNG合同。
僅僅這三艘浮式生產裝備大單,成交金額就超過了百億美元。此外,海工支持船也迎來訂單潮,馬尾造船獲得希臘船東4+2+2艘94.76米平臺供應船訂單,距離該公司上一次承接海工支持船訂單,已經近10年時間。
海工裝備價格繼續增長,已接近2008年高峰時期的價格水平。移動鉆井裝備和海工支持船的價格指數同比漲幅均超過10%,和歷史高峰水平已經十分接近。
價格增長主要受船廠供給側緊張的影響。由于常規運輸船舶市場訂單依然十分火熱,多數海工企業將產能留給了汽車運輸船、LNG船、集裝箱等市場“明星”船型,部分船廠在建船舶的交付時間已經排至2028年。有能力、有意愿承接海工訂單的船廠數量十分有限。
此外,海工裝備租金也持續增長,根據商業情報公司雷斯塔能源公司的預測,全球深水油氣鉆探的資本支出將同比增長10%,躍升至10多年來的最高水平。金額全球需求的提升及鉆井平臺可用性的降低共同推動日費水平和利用率延續增長趨勢,截至2024年6月,自升式鉆井平臺、浮式鉆井平臺租金指數分別同比增長16%、14%。
海上風電船舶的需求仍在增長
預計2024年到2033年,全球將新增410GW的海上風電裝機容量,未來海上風電船舶市場潛力值得期待。
除此之外,海上風電船舶的成交仍然活躍,鋪纜船、起重船、運維母船等各類船舶訂單屢見不鮮。比利時JanDeNul集團與招商工業簽訂一艘“全球最大”鋪纜船,載纜量高達28000噸。中遠海運重工獲得了丹麥船東Cadeler的一艘風電安裝船訂單,價值4億美元。
近期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發布了《2024全球海上風電報告》,報告指出,預計2024年到2033年,全球將新增410GW的海上風電裝機容量,這一數據是當前全球累計裝機容量的5.5倍。中國和歐洲地區仍然是最值得關注的區域,除中國外的亞太其他國家也占據重要地位。
國內方面,隨著搶裝潮的結束,加上風電安裝船的批量交付,安裝船租賃需求有所回落,新造風電安裝船的訂單在減少。但與此同時,鋪纜船、起重船等訂單需求仍在增加。
國際市場方面,韓國、越南、日本等海上風電新興國家從“0”到“1”的需求增長將帶來更多機遇。這些國家目前的海上風電建設大多處于起步階段,但均設定了宏大發展目標,隨著海上風電項目的落地推進,船舶供應明顯不足,未來市場潛力值得期待。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海上風機大型化的發展節奏太快,一些廠商已經推出20MW以上的風機,這導致了一些剛交付不久的船舶就面臨技術性淘汰,船東對這一問題也表示了擔憂,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風電安裝船的訂造節奏。
我國海工裝備行業上半年成績顯著
上半年我國船企獲得多個超級大單,海工新承接訂單金額是上年同期的3倍。
在全球新造船市場持續活躍的背景下,我國海洋工業發揮競爭優勢增長勢頭強勁,在全球18種主要船型中共有14種船型新接訂單位居全球首位。
海洋新興產業不斷成長。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加速回暖,上半年我國船企獲得多個超級大單,海工新承接訂單金額是上年同期的3倍。
海洋工程裝備在海洋油氣、海洋清潔能源、海洋漁業等方面不斷取得新突破。圓筒型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海葵一號”完成海上安裝,大型海上風電多功能運維母船“豐華23”號正式交付,我國自主研制的全球首臺18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吊裝成功,深遠海養殖網箱裝備“深藍2號”實現陸地完工。
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穩步發展,海洋藥物研發有序推進。具有維持血脂健康水平和增強免疫力的雙功效磷蝦油新品發布,免疫抗腫瘤海洋一類新藥“注射用BG136”順利完成一期臨床試驗,“藍色藥庫”開發計劃項目抗乙肝病毒新藥LY102獲臨床準入。
海洋能源、食物和水資源供給穩定增長。海洋油氣增產穩產形勢良好,海上風電供應平穩有序。上半年,渤海油田“旅大5-2”油田二次調整項目、恩平21-4油田開發項目相繼投產,我國海上最大自營油田--綏中36-1油田累計生產原油突破1億噸,海洋原油、天然氣產量同比分別增長5.6%、10.5%,海上風電發電量同比增長26.4%。“藍色糧倉”建設持續推進,優質海產品供給穩定增長。
上半年,全球首個漂浮式風漁融合項目“國能共享號”平臺投產,深遠海養殖裝備“經海七號”和三文魚陸基循環水養殖成功出魚,我國海水養殖產量同比增長超5%。海水淡化規模化利用穩步推進,助力完善多元供水體系。天津南港工業區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一體化(30萬噸示范)項目一期工程第四條生產線調試成功,項目已具備日產12萬噸海淡水的供水條件。
多場景創新打破國外壟斷
未來,包括海上商業發射、海上可燃冰試采、油氣市場水下生產系統的國產化等多場景創新將打破國外海工裝備在這些領域的壟斷。
“未來我國海工裝備將在多場景方面進行創新”,于亞表示。
例如海上商業發射是一項“顛覆性創新”,2019年6月5日12時06分,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在黃海海域,將“捕風一號”等7顆衛里送入預定軌道,我國首次海上發射試驗取得圓滿成功之后開啟了我國海上發射的商業大幕。2024年5月29日16時12分,在日照附近海域成功發射“谷神星一號”遙二送載火箭,搭載的“天啟星難”4顆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8月29日,商業航天企業星河動力航天公司又在山東附近海域完成谷神星一號海射型(遙三)發射任務,將6顆衛星送入535公里高的太陽同步軌道。
此外,南海可燃冰試采場景也是海工裝備在新領域的創新。“商業試采培育帶動產業鏈。這種模式可以復制到海底采礦”于亞介紹說。
對于海工國產裝備的創新,上海利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王東寶表示,需要研究如何實現首次應用,實現風險共擔,機制也需要研究。
王東寶告訴記者,中國在全球油氣市場中占了重要的份額,但水下生產系統用的很少,主要原因是價格貴,因此國產化的第一個層面的意義就是價格。如果國產化價格下降,在油氣開發的應用就可以得到大幅提升。第二個層面就是我國需要研制自主創新的產品。第三個層面是產業制造業如何滿足國產化的需求。
王東寶認為,油氣市場水下生產系統的國產化和我國大飛機是很像的。目前我國整個市場規模是不夠的,國產化需要從設計源頭開始做。
8月26日,中國海油集團對外宣布,在海南島東南海域,我國海上壓力最高的天然氣開發井“深海一號”二期項目A12井(LS25-1-A12井)放噴作業取得圓滿成功,測試產量超過預期,這也標志著我國首個深水高壓天然氣開發項目“深海一號”二期的所有海上鉆完井作業全部完成。該項目采用“水下生產系統+淺水導管架處理平臺+深水半潛式平臺遠程操控系統”的全新模式。
對于未來的海工裝備系統,于亞表示,AI智能化的加入讓傳統裝備行業發展更迅速。自然資源部盤點上半年海工數智化研究加速海洋經濟創新發展成果。海洋數智化應用場景不斷豐富,賦能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在海洋漁業領域,金槍魚智慧漁情預報系統--海鷹AI發布,漁業大模型范蠡大模型1.0發布;在海洋油氣領域,海上智能鉆采平臺惠州26-6安裝完成,海洋油氣完井工具“智慧工廠”建成投產,中海油服“海上鉆井平臺關鍵設備智能監測系統”投用;在海洋船舶領域,船舶數字化管理系統軟件DMS5.0正式上線,“象群”系列智能涂裝機器人正式“上崗”;在海洋探測領域,北斗水上智能感知預警系統投用,數智化海上勘測試驗平臺“中南院520”交付,智能軟體仿生魚“文鰩”問世。(記者郭宇)
轉自:中國工業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