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商文化遺產防震對策 2024文物防震技術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成都舉行
2024/10/20 19:45:41 來源:財訊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10月20日,“2024文物防震技術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成都博物館舉行,海內外近150名文物防震領域專家出席研討活動。10月20日,“2024文物防震技術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成都博物館舉行,海內外近150名文物防震領域專家出席研討活動。研討會現場。(四川省文物局供圖)
地震是造成文物損毀的主要原因之一,2008年中國5•12汶川大地震、2011年日本3•11福島大地震、2023年2月土耳其大地震等強烈地震均對文物均造成了嚴重危害。我國 6800 余座博物館中,60%以上地處抗震設防烈度7度及以上地區,大部分的不可移動文物也處于地震設防高烈區。文物防震保護是全球性的課題,文化遺產應對自然災害的挑戰,也是國際學術界普遍關心的熱點話題。
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圍繞文物防震保護分享了各自最新研究成果,涵蓋了國內外文物防震技術研究進展、館藏文物防震風險管理、氣候影響下的建筑遺產風險管理、以及文物防震的各種措施、方法及試驗研究和在多個項目中的示范應用等。本次會議旨在聯合國內外科技力量、追蹤國際文物防震的前沿科技,加強國際性的技術創新合作與學術交流,推動建立文物防震技術國際標準,為全球文物防震保護做出中國貢獻。
國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司長羅靜介紹,國家文物局高度重視文物防震的科技與創新,通過設立科研基地、部署實施相關研發計劃項目等,不斷加深對文物防震機理的認識,豐富防震技術手段。
四川是文物大省,擁有不可移動文物 6.52 萬處,特別是石窟寺 2134處,居全國第一。同時,四川又是中國地震頻發的區域之一,文物的防震預防性保護工作刻不容緩。為有效應對地震災害,在四川省文物局大力支持下,成都博物館成為了中國第一個采取館舍、柜架和文物本體一體化防震的示范項目,為建立館藏文物防震系統解決方案、編制國家相關規范,做出重大貢獻。此外,采用防震技術的雅安市博物館、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館,分別經歷了2022年6.2級、6.8級強地震,文物無一震損。
會議期間,文物防震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分別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博物館設立工作站,并舉行揭牌儀式,進一步深化館藏文物、古建筑、石窟寺等各類文物的防震技術研究與應用,推動四川文物防震保護事業的發展邁向新高峰。
文物防震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四川工作站揭牌。(四川省文物局供圖)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