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高新區“攀高逐新”實現開門紅
2025/5/12 15:01:46 來源:人民郵電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開局即沖刺,奮進正當時。 在江蘇江陰高新區,江陰捷芯電子經過改造的自動化生產線高速運轉,機械臂精準地為晶圓“做體檢”,生產效率提升3至4倍,晶圓檢測也實現了零誤差; 在開局即沖刺,奮進正當時。
在江蘇江陰高新區,江陰捷芯電子經過改造的自動化生產線高速運轉,機械臂精準地為晶圓“做體檢”,生產效率提升3至4倍,晶圓檢測也實現了零誤差;
在內蒙古包頭稀土高新區,永真磁材、安泰北方等龍頭企業滿負荷生產,AI大模型質檢機器人晝夜不息,誤差率驟降80%,稀土永磁產品源源不斷供應全球市場;
在西安高新區,從閃存芯片到新能源汽車整車,兩大千億級產業集群車間燈火通明,自動化生產線24小時作業忙生產;
在陜西咸陽高新區,新型顯示產業鏈重要的強鏈補鏈項目“G8.5+基板玻璃”生產線點火投產,國產高世代基板玻璃產業規模再擴大……
2025年一季度,各地高新區全面進入“滿電”狀態,奮力沖刺“開門紅”,為全年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產業創新舉措密集落地新賽道加快布局
創新是高新區發展的基因。一季度,國家高新區創新布局持續提速,重大政策、平臺、機制創新頻頻涌現,為新質生產力加快壯大提供了堅實支撐。
新賽道布局加快,前沿領域創新引領。隨著《國家高新區新賽道培育行動方案》印發,各國家高新區積極加強原創性、顛覆性技術攻關,強化概念驗證、中試熟化,推出首發產品,拓展應用場景。
西安、江蘇常州、南昌等高新區聚焦光子、空天動力、新材料、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因地制宜探索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集群。
重慶、包頭、山東青島等國家高新區聚焦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稀土新材料、綠色能源,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打造新興產業集聚新高地。
創新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制度供給精準高效。各地高新區加快政策創新,推動“承諾制審批”“用地清單制”“標準地供應”等改革,完善“先使用后付費”、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科技保險等機制,形成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政策支持體系。
成都高新區出臺《支持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1億元算力券、1億元模型扶持資金、1億元場景專項資金精準支持企業創新;
青島高新區發布“科技創新引領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系列政策,高標準引導創新資源集聚。
產業創新成效持續顯現新質生產力加快壯大
一季度,國家高新區新質生產力加快集聚,產業鏈、創新鏈加速融合,創新成果競相涌現,高質量發展動能澎湃涌流。
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原創成果不斷涌現。高新區成為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成果的重要策源地,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集成電路、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等領域多點開花。
西安高新區累計專利授權量突破16萬件,高價值專利超2.73萬件,企業研發投入占比持續提升,培育國家級、省級知識產權示范及優勢企業192家。
創新平臺能級提升,產學研協同加深。各地高新區依托高水平實驗室、工程中心、共性技術平臺,強化產學研深度融合。
中部湖北、山西、江西、河南、湖南五省國家高新區G100聯盟成立,推動區域協同創新,跨區域協同創新平臺搭建,促進資源集聚、場景拓展和創新要素流動,形成區域聯動發展新格局。
重慶高新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中試平臺告別“卡脖子”,實現設備國產化率90%以上。
科技成果轉化加速,創新鏈條日益完善。各地高新區著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推進“先使用后付費”“中試+投資+孵化”等創新模式。
北京、青島、重慶等地國家高新區布局概念驗證、中試熟化平臺,推動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京津冀國家高新區聯盟等區域協同創新機制不斷完善,技術合同成交額、成果轉化效率持續提升。
產業轉型升級提速內生動能持續增強
一季度,國家高新區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加快傳統產業煥新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速集聚,內生動能持續增強。
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產業生態優化升級。以“頭部企業+瞪羚企業+專精特新”為特征的產業集群加速形成。
南昌高新區電子信息、新材料兩大千億元級產業集群崛起,90%研發機構、投入、科研人員、項目集聚企業,“企業主導創新”特色鮮明。
山東威海火炬高新區聚力推進產業鏈與創新鏈“無縫對接”,瞪羚企業數量翻番,醫療器械、生物醫藥等產業實現“大企業+瞪羚”共生發展。
高端化、智能化轉型步伐加快。江陰、江蘇昆山、青島、包頭等國家高新區堅持“智改數轉”,推動制造業企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賦能。
江陰高新區智能工廠梯度培育,全區數字化診斷全覆蓋,自動化、智能化裝備廣泛應用,制造業向“智造”轉型的新質生產力不斷形成。
包頭稀土高新區AI賦能稀土產業,智能工廠、數字終端、能耗在線監測平臺廣泛推廣,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顯著提升。
綠色低碳轉型深入推進高質量發展底色更足
一季度,各地高新區綠色低碳轉型成效顯著,減污降碳、資源高效利用、綠色制造等多點突破。
綠色制造體系加快構建,低碳技術加快應用。青島高新區綠色工廠、“無廢工廠”創建成效顯著。
近5年,青島高新區在保持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14.7%、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速13.7%的同時,二氧化硫排放總量降低93.4%,氮氧化物排放總量降低30.3%,單位工業增加值能源消費總量下降39.3%,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5.5%。依托中遠佐敦等龍頭企業,推動光伏發電、余熱回收、污水源熱泵等多項綠色技術落地。
綠色產業加快集聚,新能源和儲能發展迅猛。包頭稀土高新區推動稀土新材料、儲能、氫能等產業綠色發展,企業能耗在線監測應用廣泛普及,實現生產過程綠色化、數據化、透明化。
南昌、常州、重慶等地國家高新區通過打造綠色供應鏈、推廣綠色建材、鼓勵企業綠色認證等措施,推動綠色制造、綠色產品供給和消費全鏈條升級。
產業創新生態持續優化企業活力競相迸發
一季度,各地高新區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創新服務模式,企業創新活力競相迸發。
政策服務提質增效,企業獲得感顯著增強。北京中關村持續實施先行先試改革24條,完善“企業開辦進園區”“一件事集成服務”等機制,推動企業設立、變更、注銷等全流程“園區事園區辦”,大幅提升辦事效率。
成都、昆山、濟南等高新區推行“免申即享”、一網通辦、24小時服務、專員幫辦等創新服務,企業訴求實現“吹哨報到”“限時必達”,政務服務更加高效便捷。
南昌、青島、合肥、浙江嘉興等高新區著力打造全生命周期服務體系,通過專班化服務、法治體檢、知識產權綠色通道等多元舉措,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金融賦能創新,科技企業融資渠道持續拓寬。國家高新區積極推進科技金融創新,推廣知識價值信用貸、創新積分貸、科技保險等新型融資產品。
湖北襄陽、合肥、江蘇蘇州、廣東南沙等地國家高新區設立科技創新母基金、成果轉化風險保障綜合險,為企業創新提供“耐心資本”和風險兜底。
一季度,襄陽高新區金融機構已為137家科技型企業提供35.71億元授信額度,發放貸款11.66億元,高新技術企業貸款余額達92.42億元,同比增長22.12%,解決中小微科技企業因資產抵押不足導致的融資困難;蘇州工業園區“園研保”科技保險首單落地,顯著提升企業創新積極性和抗風險能力。
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彰顯,創新創業氛圍愈加濃厚。國家高新區聚焦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等高成長企業培育,完善“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全鏈條孵化體系。
南沙、常州、合肥等高新區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獨角獸企業數量持續攀升,創新型企業集群加速壯大。
威海火炬高新區等地“瞪羚軍團”擴圍提速,形成“大企業+瞪羚”共生新格局。
潮起風正勁,奮楫正當時。國家高新區以“起步即沖刺”的姿態,跑出了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度”。一季度的良好開局,彰顯出國家高新區在創新驅動、產業升級、綠色低碳等方面的強勁動能與澎湃活力。隨著一系列政策舉措的不斷落地和創新成效的持續顯現,國家高新區將為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支撐,為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記者 閆巖)
轉自:人民郵電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