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館有了新的“打開方式” “文化+科技”助推“文博游”持續升溫
2025/5/20 9:09:12 來源:央視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近年來,博物館正在積極適應變化,用可親可近的吸引力替代“高冷范兒”,讓逛展融入百姓日常。據統計,目前,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近年來,博物館正在積極適應變化,用可親可近的吸引力替代“高冷范兒”,讓逛展融入百姓日常。據統計,目前,我國備案的博物館有將近7000家。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探訪全國各地形形色色的博物館。
陜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銅萌獸話西周
素有“青銅器之鄉”美譽的陜西寶雞,有著我國第一座以青銅器命名的青銅文化專題博物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這里館藏文物48萬多件,“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錄就出現在鎮館之寶何尊之上的銘文中。除了莊嚴肅穆的青銅禮器和青銅兵器之外,這里還有不少生動活潑、寓意豐富的動物形青銅器。這件3000年前憨態可掬的西周象尊,被稱為青銅器中的“萌系擔當”,不僅四肢健壯、鼻子高揚,身上的鳳鳥紋優雅靈動,它的功能是古時候的盛酒器。
在這里,象尊并不孤單。從天上的飛鳥到地上的走獸,再到水里的游魚,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里的“動物派對”,是西周人觀察自然的眼睛,也蘊含著他們理解世界的密碼。
秦皇島玻璃博物館:見證中國玻璃崛起
位于河北秦皇島的玻璃博物館不僅讓人領略玻璃之美,也了解了我國玻璃歷史文化的開端、演變和發展。這里是全國第一家國有展示玻璃歷史文化和科技的綜合類博物館,已經有百年歷史。
博物館里不僅展示了早期的玻璃形態,還能看到璀璨的玻璃發展歷史,以及現代玻璃在我國航天領域的運用。
周堯昆蟲博物館:“會呼吸”的昆蟲世界
對于喜歡自然科學的朋友來說,一定不能錯過一座“昆蟲奇幻王國”,那就是位于浙江寧波的周堯昆蟲博物館。這里不僅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金斑喙鳳蝶等珍稀的蝴蝶標本,還有國內首例切葉蟻和黃猄蟻生態奇觀。
在生態養殖裝置區,不僅能看到不同職級的螞蟻在功能上形態上的分化,還可以直觀觀測到螞蟻、植物和真菌協同進化、互利共生等奇異的生態現象。逛累了,還可以來到博物館的手工體驗區,用蠶繭做一朵“永生花”。
從歷史走向未來·科技讓文物“活”起來
前不久的“五一”假期里,全國博物館接待觀眾超6000萬人次,創歷史新高。我們看到,一些大型博物館門口經常排起長隊,甚至有人“為了一個館奔赴一座城”。博物館的吸引力不僅來源于多元的主題、豐富的展品,還有科技的力量。
北齊壁畫博物館:科技助力沉浸式體驗
現如今,新穎的科技手段正出現在各大博物館內,讓博物館煥發出年輕與藝術的魅力。位于山西太原的北齊壁畫博物館,是我國首個建立在墓葬原址之上的壁畫主題博物館,墓葬主人所生活的年代,是距今1400多年的北齊。1400多年前的人們在這里是如何生活的呢?VR設備讓游客沉浸式體驗了一把墓室漫游。
現代科技手段的應用不僅讓游客身臨其境,更讓游客能參與、能互動,以新的方式感受文物的魅力。通過投影互動,一千多年前畫師遺忘的樂器又回到了演奏者的手中,壁畫也在參觀者的指尖實現了一次想象的接力。
數字仿真技術助力馬王堆絲織文物復原
科技力量,還能助力文物的保護與修復。近期,湖南博物院推出了馬王堆漢墓文物的一系列最新研究成果,在“湖南馬王堆絲織文物智能數字仿真復原”項目中,研究團隊通過多項人工智能技術,實現了對這件馬王堆絲織品極致復雜織造印染工藝的毫米級精度還原,首次動態呈現了西漢時期絲織服飾的穿著效果與織物垂墜質感。
毫米級精度還原西漢絲織品織造印染工藝
此外,技術團隊還利用AI進行輔助紋樣的生成,讓模型在數字領域,最大限度接近文物本身,并運用實物動捕技術,進行文物動態質感模擬。
轉自:央視網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
- 中糧餐飲強效整合資源,為餐飲企業搭建外部資源中心快速應對市場
- 斑馬AI學 x 西貝 開啟“餐桌上的知識科普”
- 海爾牽頭兩項國家重點研發項目正式啟動
- vivo專家王瑞鑫榮獲3GPP卓越獎,vivo通信技術實力“出圈”
- 大國重器"油"礪鋒芒|埃克森美孚中國亮相2025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
- 磁懸浮冷站引領綠色革命,維諦技術(Vertiv)助力中國電信江西云計算數據中心制冷系統實現PUE1.2
- 微步再獲評CNNVD“高質量漏洞優秀貢獻獎”、“年度優秀技術支撐單位”
- 戰略合作助推產業生態完善,得力發布龍芯系列打印機新品
- 寧德時代港股上市,推動“零碳經濟”全球盛開
- “即時零售+品牌聯營”大眾點評攜美團無人機聯合佳沛開創品牌營銷合作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