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務院:加快推進財稅體制改革 落實相關政策2014/8/29 18:31:59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國務院:加快推進財稅體制改革 落實相關政策27日,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做了《國務院關于今年以來預算執行情況的報告》。內容全文: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受國務院委托,我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今年以來預算執行情況,請審議。 一、預算執行基本情況 今年以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和經濟下行壓力,各地區、各部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以及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和有關決議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大力推進改革創新,注重實施定向調控,有針對性地解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保持了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平穩和和諧穩定。 財政部門圍繞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認真落實積極財政政策各項措施。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作用,帶動企業、社會資本多元投入,加快棚戶區、中西部鐵路、城市基礎設施、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等建設。進一步減少和規范涉企收費,擴大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實施范圍和金融企業呆賬核銷自主權,簡化合并增值稅特定一般納稅人征收率,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和實體經濟做強。完善出口退稅政策,支持外貿穩定增長。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大幅增加國家創投引導資金促進新興產業發展。改革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辦法,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延續并完善支持重點群體就業創業的稅收政策,出臺進一步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政策措施,落實好教育、科技、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民生政策。支持加大霧霾等大氣污染治理力度。積極財政政策的有效落實,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在此基礎上,預算執行情況較好。 一公共財政預算執行情況。 1—7月,全國公共財政收入87300億元,為預算的62.6%,增長8.5%;全國公共財政支出79410億元,完成預算的51.9%,增長15%。從收入看:一是全國財政收入延續低增長態勢。2012年、2013年全國財政收入分別增長12.9%、10.2%,今年1—7月增長8.5%,其中7月份增幅比上半年回落1.9個百分點。二是中央財政收入增幅低于地方,地方財政收入增幅普遍下滑。中央財政收入40663億元,增長6%。地方本級財政收入46637億元,增長10.8%。全國24個省份收入增幅出現不同程度的回落。三是第三產業稅收增速和比重高于第二產業,房地產業相關稅收回落明顯。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稅收收入分別增長5.2%和11.1%,占稅收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44.5%和55.4%。從主體稅種看:國內增值稅增長7.1%,扣除營改增因素后僅增長2%。國內消費稅增長6%。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關稅分別增長8.3%和15.6%,主要是2013年同期兩者分別下降13.8%、13.2%導致基數較低。企業所得稅增長8.8%,其中工業企業所得稅增長3.2%。營業稅增長3.9%,考慮營改增因素增長11.1%。房地產企業所得稅增長5.8%,同比回落21.6個百分點;房地產營業稅增長6.4%,回落36.6個百分點;契稅增長10.5%,回落29.7個百分點。從支出看:支出進度加快,民生等重點支出得到較好保障。全國財政支出增幅高于收入增幅6.5個百分點。中央財政本級支出12404億元,增長12.8%,完成預算的55.1%,進度同比加快0.7個百分點;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預算已下達39907億元,完成預算的85.3%,進度加快6個百分點。地方財政支出67006億元,增長15.4%,完成預算的51.5%,進度加快2.1個百分點。全國財政教育、文化體育與傳媒、社會保障和就業、節能環保等支出增長11%以上,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城鄉社區、交通運輸、住房保障、農林水等支出增長16%以上。 二政府性基金預算執行情況。 1—7月,全國政府性基金收入30878億元,增長21.8%。其中: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2239億元,增長17.8%;地方政府性基金本級收入28639億元,增長22.2%,主要是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24961億元,增長23.9%7月份增長11.8%。全國政府性基金支出25459億元,增長23.3%。其中:中央本級政府性基金支出1434億元,增長36.3%;地方政府性基金支出24025億元,增長22.6%,主要是用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安排支出21310億元,增長23.3%。 三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執行情況。 1—7月,全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547億元。其中: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356億元,同比增加81億元,主要是2014年提高了中央企業國有資本收益收取比例,預收金額相應增加;地方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191億元。全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下達支出284億元。其中: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下達支出124億元,主要用于國有經濟結構調整、重點項目和補充社保基金;地方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下達支出160億元,主要用于國有經濟結構調整、重點項目和產業升級與發展等。 四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執行情況。 1—6月,全國社會保險基金收入19821億元,增長14.8%。全國社會保險基金支出16984億元,增長18.8%。截至6月底,累計結余49283億元。 二、落實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預算決議情況 今年以來,財政部門按照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有關決議要求,在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同時,切實加強預算執行管理,較好地服務了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一扎實推進財稅體制改革。 研究制訂了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6月30日經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配合做好預算法修正案草案審議及相關修改工作。探索實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正在對未來三年內重大改革、政策,研究制定政策目標、運行機制和評價辦法,并測算收支數額。清理整合專項轉移支付,將專項轉移支付項目由2013年的220個壓減到2014年的150個左右,同時加大對專項轉移支付資金使用的監督檢查、績效評價和信息公開力度。逐步健全政府購買服務政策制度體系,加快推進改革試點。營改增繼續擴圍,今年陸續將鐵路運輸、郵政業和電信業納入試點范圍。研究完善消費稅改革方案。積極支持房地產稅立法與改革,推進環境保護稅法、政府采購法實施條例等立法進程。及時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重大稅收政策調整情況。開展了政府間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研究。 二嚴格預算執行。 按照批準的預算抓好執行,硬化預算約束。在規定時限內批復中央部門預算。加快了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下達進度,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由批準預算后90日內下達縮短為30日內下達。嚴格按照年初項目確定的預算用途和范圍下達預算。進一步深化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完善預算執行動態監控機制,指導地方加強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開展地方存量財政專戶清理核準工作,壓減地方財政專戶數量,從嚴把好地方財政專戶新開戶核準關。 三加強財政預算管理。 加快構建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2014年將全國社會保險基金預算首次編入預算草案,向全國人大完整報告了公共財政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全國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研究形成了規范稅收優惠政策的初步意見。全面梳理現有政府性基金項目,擬取消或停征部分基金項目。中央企業國有資本收益收取比例在2013年基礎上提高了5個百分點,調入公共財政預算用于保障改善民生的資金規模進一步擴大。中央金融企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管理辦法正在研究制定中。完善社會保障資金財務管理制度,推動盡快建立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基金管理信息化系統。對城鄉低保、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等重要政策、重大項目開展了績效評價工作。 四加快政府性債務管理制度建設。 優化國債品種和期限結構,國債預發行券種范圍擴大,國債余額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開展了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測算評估,加強新增債務管理,地方政府性債務規模得到較好控制。指導地方做好發行2014年4000億元地方政府債券相關工作。開展地方政府債券自發自還改革試點,制定相關制度辦法并確定了試點地區,目前廣東、山東、江蘇等省已完成債券發行。研究制定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及配套實施細則。積極推進政府會計改革,抓緊制定權責發生制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改革方案。 五嚴肅財經紀律。 進一步完善財政支出標準,著力推動項目支出定額標準體系建設。加強行政事業單位和企業會計制度建設,強化單位內部控制。“三公”經費預算繼續零增長,加大了對預算單位大額餐費、娛樂場所消費、公款旅游、購買購物卡和會員卡等違規行為的監控力度。嚴格執行有關會議、差旅、培訓等費用支出的管理制度,認真落實政府性樓堂館所一律不得新建的要求,努力壓縮行政成本。公開預決算的中央部門范圍進一步擴大,公開內容更加詳實,除涉密內容外,中央政府和中央部門預決算全部公開到支出功能分類的“項”級科目,中央專項轉移支付預算按照具體項目向社會公開。中央部門公開的2014年部門預算和2013年部門決算中,分別增加“三公”經費財政撥款預、決算表,并將“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進一步細化為“公務用車購置費”和“公務用車運行費”。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
 - 產融加速孵化體系:提供就業保障、激活產業服務、盤活樓宇經濟、化解地方債務、聚合服貿中盤、拉動消費升級
- 重磅!「周六福·吉」文化主題形象盛大啟幕,東方美學盛宴點亮京城
- 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音樂美食嘉年華圓滿落幕
- “大飛船”正式啟航!深圳科學技術館開館首日人氣火爆
- 八米巨人蠟像亮相杭州 巨人蠟像藝術賦能實體引爆眼球經濟
- 2025 CSF文化會煥新出發:以年輕化戰略引領行業變革,跨行業周邊定制開辟萬億商機新藍海
- 教育部推動開設1000個微專業和1000個職業能力培訓課程 “雙千”計劃解鎖高質量就業密碼
- “銀發列車”為何一票難求?
- 景區多元特色主題活動賦能 “五一”假期文旅消費煥新彩
- 合作邁上新臺階 多家跨國車企“加碼”投資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