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挑戰重重 中國汽車出海尋求多維突破
2024/8/12 8:39:46 來源:中國工業報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繼2023年中國首次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之后,今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品牌繼續在海外市場“狂飆”。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6月,我國汽車出口279.3萬繼2023年中國首次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之后,今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品牌繼續在海外市場“狂飆”。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6月,我國汽車出口279.3萬輛,同比增長30.5%,其中乘用車出口233.9萬輛,同比增長31.5%;新能源汽車出口60.5萬輛,同比增長13.2%。同時,今年上半年,比亞迪、哪吒等品牌在泰國、馬來西亞等地的工廠,也相繼迎來投產。從整車出海到海外建廠,中國車企正掀起一輪的新的出海熱潮。
在近日召開的2024中國汽車論壇上,中國機電商會汽車分會秘書長陳菁晶指出,目前外部經濟綜合指數高于50%榮枯線,還是在回暖狀態中,有利于企業進一步向外發展。近4年以來,中國汽車出口取得了非常矚目的成績,也是值得肯定的。她預計,2024年全年汽車出口量增速在15%-20%之間,汽車出口規模有望達到600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有望提升至35%以上。
熱情“高漲”
中國車企出海數量持續增加,歐洲、北美、南美等海外國家成為國產新能源車出口量大比重市場。
上半年,中國車企出海繼續按下“快進鍵”。
從各企業公布的數據來看,中國車企出海的步伐正在不斷加快。1-6月,奇瑞集團出口汽車532158輛,幾乎占到總銷量的一半。
上汽集團1-6月海外市場終端交付量達55.4萬輛,同比增長13.9%。
長城汽車1-6月海外銷售突破20萬大關,達到201500輛;6月海外銷售3.8萬輛,再創單月海外銷量新高。
長安汽車自主品牌海外1-6月銷量為203207輛,同比增長74.8%。
吉利汽車集團1-6月海外出口197428輛,同比增長超67%。基于上半年出口市場的良好反饋,吉利將全年出口目標從年初的33萬輛上調至38萬輛。
東風汽車上半年整車出口11.2萬輛,同比增長9.1%;廣汽集團上半年出口6.8萬輛,同比增長190.2%。
比亞迪的表現也頗為搶眼。上半年,比亞迪出口20.7萬輛汽車,較上年同期的8.1萬輛飆升155.56%。2024年,比亞迪海外銷量目標為50萬輛,2025年銷量目標為100萬輛,計劃未來三年呈倍增式增長。
造車新勢力也在海外市場迎來了飛速發展。如哪吒汽車宣布,1-6月累計出海銷量達到17687輛,同比大幅增長154%,保持新勢力車企的領先地位。
據咨詢公司艾睿鉑發布的報告預測,中國品牌汽車制造商將繼續在海外快速擴張,到2030年中國品牌汽車將占到全球汽車市場33%的份額,即全球每賣出三輛汽車中就有一輛是中國品牌。
從出口目的地來看,中國汽車出海的觸角已延伸到諸多國家。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表示,1-5月,俄羅斯、墨西哥和巴西位列我國汽車出口量前三位。巴西、比利時和英國是1-5月中國新能源乘用車出口量最多的三大國家。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今年中國車企的主要動力仍是中國產品競爭力提升和歐美市場的小幅增長,及俄烏沖突下俄羅斯市場的國際品牌全面被中國車替代,尤其是中國的燃油車出口競爭力提升帶來的出口增大。
挑戰重重
中國汽車產業鏈短板和歐盟等海外制裁打壓成為影響中國車企出海版圖拓展的關鍵阻礙。
中國汽車出口規模不斷擴大,但從出口額上來看,仍落后于德國和日本。陳菁晶認為,這反映出中國汽車出口在價格等方面與西方汽車制造商仍有一定差距。
除了我國整車制造成本優勢還需提升,外部環境的劇烈變化也給中國汽車出海帶來不小的挑戰。7月4日,歐盟委員會發布初裁公告,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征收臨時反補貼稅,比亞迪、吉利汽車和上汽集團三家被抽樣調查的中國企業被加征17.4%、19.9%和37.6%的關稅,其他未被抽樣企業被加征20.8%或37.6%的關稅。
作為汽車工業的高地,歐洲一直被視為中國車企證明自身實力的競技場。而眼下,這一貿易壁壘無疑會影響諸多車企的出海計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青認為,中國汽車整車出口面臨圍堵和打壓。
深藍汽車戰略市場部副總經理呂婷同樣認為,隨著中國汽車工業從成長期邁向成熟期,中國汽車產業正在迎來出海和升級的新機遇,但同時也面臨貿易保護主義以及地域政治等新挑戰。“一方面,由于貿易壁壘的設置,我國商品在進入其他國家市場時遭遇種種障礙,導致出口成本增加,競爭力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技術和標準制定差異化的影響,中國汽車產品在滿足相關要求方面也遭遇困難,導致出口受限。”
陳菁晶指出,“目前行業并不認可通過的初裁結果,歐盟不應該把其焦慮心態歸結到中方補貼上,這樣的結果是不具有邏輯性的。”她呼吁中歐雙方秉持開放態度,尋找對雙方都有利的最佳解決方案來解決雙邊的分歧。
而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看來,雖然逆全球化和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阻礙了新能源汽車產業全球化合作,延緩了電動化的進程,但應對氣候變化、綠色發展是全球共識。電動化終將是汽車產業發展方向,全球化是大趨勢,不可逆轉。“中國正在成為新的創新策源地。新一輪發展將加深產業融合與生態合作,汽車產業全球化格局正在加速形成。”付炳鋒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
此外,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瑯還提到,這幾年最熱門的詞就是“卷”,同質化競爭嚴重,價格戰頻發,各行各業都受到影響,汽車行業受到的沖擊尤其大。
“中國新能源汽車已經在全球獲得了一定的領先優勢,助推了中國自主品牌快速成長,逐步擺脫了過去低質、低價、低檔的形象,正在成為市場的主流、創新的代表。但中國汽車在給全球汽車產業帶來活力和創新的同時,某種程度上這種內卷也蔓延到海外:一方面,加劇了整個貿易主義抬頭,一方面只卷價格不卷服務的行為,對中國品牌海外形象造成了不利的影響。”王瑯告訴記者,“正常的市場競爭是市場經濟發展、企業追求領先的必經之路,但過度內卷既不利于企業自身的健康發展,更不利于整個產業生態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王瑯提到:“做大做強中國汽車產業不僅需要強大的主機廠,還需要強大的產業鏈、供應鏈和汽車消費文化,需要全球更廣泛的合作伙伴、生態圈的朋友。市場很大,大家不是惡性內卷,而是各得其所,互利共贏。”
王瑯呼吁,中國汽車產業應該繼續堅持開放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汽車產業重塑,共同推動汽車產業向更高水平發展。奇瑞也將和大家一起精誠合作,協同發展,為中國汽車工業高質量發展加速邁向“汽車強國”作出更大的貢獻。
多維突破
推進翻建、盤活弱勢品牌和低效店面,持續加碼新能源汽車領域,擴大新能源車銷售網絡,加強新媒體運營,強化二手車業務與售后服務等,成為各大汽車經銷商破解困局的共同選擇。
對于中國汽車產業出海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企業需要從生產制造、供應鏈發展、政策研究和服務水平等多個角度出發,不急不躁,穩中求進。
“汽車出口和海外布局是個長期的過程,在當前形勢下,我們更要謀定而后動,穩扎穩打。”中汽中心資深首席專家、中國汽車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總工程師吳松泉表示,一定要堅持長期主義、本地主義、利他主義。堅持出口與投資并重,加強企業之間的聯動合作,加強有序布局和推進;堅持正和思維、用戶思維。
具體來看,一是本地化生產,不斷提高本地配套比例,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二是加強對各國法律法規、市場規則、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三是善用規則。四是加強產品改進。五是堅持互利共贏的理念。六是服務先行,加強維修保養、配件供應、充電體系、模式創新、回收利用等布局,提升海外用戶的購車和用車體驗。七是抱團出海,與供應鏈企業、國內車企等協同出海。
王青則指出,整車出口并非越快越好或越多越佳,最終將在全球貿易格局中達到一種均衡狀態。汽車,尤其是新能源汽車,成為主要經濟體創新發展的核心和重點,不會輕易讓其他國家的產品大規模進入本國市場。在特定階段和條件下,汽車貿易與出口產品的價格和競爭力關系并不顯著,更多的是涉及國際貿易、產業分工與國家利益的再平衡問題。
王青建議,采取主動進攻的策略來解決問題。“我們應充分利用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使全球資源整合和模式創新更多地在中國展開。唯有如此,才能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局面。”
而在陳菁晶看來,中國車企走出去首先要維持正常的利潤率,另外把現有的優勢市場保持住,并且不斷提升服務質量,不是單一的只靠銷售目標來維持市占率;其次我國車企面對海外市場時,要在投資友好型的市場先做可行性分析,再進行下一步投資的打算;另外在公共資源方面包括公共海外倉、國際營銷服務網絡,以及一些境外園區,企業在布局的時候,也可以納入考慮范疇。
“雖然中國汽車目前在出海過程中,面臨一些風險和問題,但事實上,這也是對我們產業的一次集中考驗和磨礪,希望中國汽車在經受過這些考驗和鍛煉之后,能在海外走得越來越遠,越來越穩。”陳菁晶說。(記者 馬艷)
轉自:中國工業報
- 上一篇:短流程煉鋼,節能降碳潛力大
- 下一篇:船舶業進入新增長周期 中國全球第一地位持續穩固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
- 產融加速孵化體系:提供就業保障、激活產業服務、盤活樓宇經濟、化解地方債務、聚合服貿中盤、拉動消費升級
- 重磅!「周六福·吉」文化主題形象盛大啟幕,東方美學盛宴點亮京城
- 教育部推動開設1000個微專業和1000個職業能力培訓課程 “雙千”計劃解鎖高質量就業密碼
- 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音樂美食嘉年華圓滿落幕
- 2025 CSF文化會煥新出發:以年輕化戰略引領行業變革,跨行業周邊定制開辟萬億商機新藍海
- “銀發列車”為何一票難求?
- 景區多元特色主題活動賦能 “五一”假期文旅消費煥新彩
- 八米巨人蠟像亮相杭州 巨人蠟像藝術賦能實體引爆眼球經濟
- “大飛船”正式啟航!深圳科學技術館開館首日人氣火爆
- 合作邁上新臺階 多家跨國車企“加碼”投資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