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藻筑綠鏈,藻光映未來——東臺賜百年高志剛董事長央視分享資源化利用創新實踐
2025/9/28 17:05:24 來源:財訊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2025年9月27日,東臺市賜百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高志剛在CCTV-17的演播廳與央視知名主持人董倩進行“微藻筑綠鏈,藻光映未來”專題訪談,深入探討微藻產業如何破解糧食安全與環保難題。2025年9月27日,東臺市賜百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高志剛在CCTV-17的演播廳與央視知名主持人董倩進行“微藻筑綠鏈,藻光映未來”專題訪談,深入探討微藻產業如何破解糧食安全與環保難題。作為微藻產業化領域的開拓者,高志剛以31年深耕經驗,講述了企業通過“微藻固碳-污水處理-高值轉化”全產業鏈模式,實現資源循環利用的創新實踐,對我國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從“微小生物”到“綠色密碼”:31年堅守的創業初心
“微藻貢獻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初級生產力,卻長期被低估。”節目開篇,董倩以微藻的生態價值切入,引出這家深耕行業31年的企業故事。1994年,當國內微藻開發尚處起步階段時,高志剛已敏銳洞察其潛力:“當時我就堅信,這種蛋白含量高達72.3%、生長速度快且不占耕地的生物,能解決國家糧食安全與環保的雙重挑戰。”
憑借農學、工商專業背景與跨學科視野,高志剛帶領團隊從傳統養殖轉向國際化生物科技研發,構建起覆蓋“研發-養殖-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體系。“我們首創將畜禽污水轉化為微藻培養基,既解決了污染難題,又降低了40%的養殖成本。”他在訪談中首次公開這一核心技術突破,強調資源化利用是微藻產業突圍的關鍵。
技術創新破解行業痛點:從“點污成金”到國際標準制定
面對“微藻蛋白成本高、污水治理難”等行業共性問題,賜百年通過五大技術路徑實現突破:
• 污水資源化:全球首創畜禽污水營養轉化技術,保留氮磷等養分的同時去除致病菌與重金屬,使污水成為安全培養基;
• 清潔能源互補:光伏、風電與沼氣發電結合,降低能源成本10%;
• 智能裝備升級:AI在線監測與自動化設備節省人工成本超10%;
• 光生物反應器優化:封閉式與開放式養殖結合,增效10%以上;
• 優質藻種篩選:培育抗逆性強、蛋白含量高的工程藻株,進一步提升產能。
這些創新不僅讓企業牽頭制定《產品碳足跡光合微藻(養殖)計量方法》等兩項國際標準,更推動微藻蛋白成本較傳統工藝下降60%。“我們的螺旋藻原粉通過歐盟有機認證和美國FDA認證,蛋白質含量達72.3%,類胡蘿卜素超400mg/100g,品質全球領先。”高志剛自豪地介紹。
多維價值凸顯:守護糧食安全與生態平衡
訪談中,高志剛深入闡釋了微藻產業的三大核心價值:
• 保障糧食安全:微藻蛋白含量是大豆的2倍,生長周期僅需14天,可替代進口大豆與魚粉,目前已在通威集團等企業的飼料中實現部分替代;
• 助力雙碳目標:固碳技術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3萬噸,相當于種植240萬棵樹;
• 破解環保難題:黑龍江林甸縣5700畝微藻循環經濟產業園建成后,年處理污水200萬噸,實現“零排放、全利用”。
“微藻不僅是蛋白源,更是生態鏈的關鍵紐帶。”高志剛以創業故事印證觀點:從最初的單一養殖,到如今布局藻藍蛋白、DHA等高附加值產品,企業已形成“微藻+食品、飼料、肥料、能源”的多元業態,產品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未來展望:三年實現微藻蛋白“同蛋白更低價”
談及未來規劃,高志剛透露,企業將重點推進三大戰略:一是深化與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平臺的合作,突破合成生物學與智能控制技術;二是加快黑龍江基地建設,2026年投產后預計年產微藻飼用蛋白2萬噸;三是通過技術迭代,力爭三年內實現微藻蛋白與傳統蛋白“同蛋白更低價”。
“微藻產業的春天已經到來。”節目尾聲,高志剛表示,愿與行業伙伴共同推動微藻在鹽堿地改良、沙漠治理、生物降解材料等領域的應用,讓這一“綠色密碼”綻放更大生態與經濟價值。董倩總結道:“從解決行業痛點到引領全球標準,賜百年的實踐證明,微小生物也能釋放巨大能量,為中國乃至世界的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