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煤電“一體化”有望破解能源價格體制性困局
2009/11/22 21:08:08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煤電“一體化”有望破解能源價格體制性困局近年來,隨著煤價的不斷上漲和電價調整的停滯不前,火電行業出現全面虧損。“煤電之爭”愈演愈烈,甚至變成一場曠日持久的爭戰。“市場煤”與“計劃電”的矛盾,由此成為中國能源價格體制中最大的困局。
然而,許多人注意到了,在全國火電廠全都不景氣的情勢下,卻有一家電廠一枝獨秀,自投產以來始終保持著盈利狀態。這就是頗受業界關注的安徽省田集電廠。
本報記者近日在分別走訪了田集電廠的兩大東家——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和淮南礦業集團公司之后,找到這樣一個答案:“煤電一體化”有望成為打破“市場煤”與“計劃電”能源體制性困局的突破點。
電為核心煤為基礎 中電投求“優”求“強”
在五大發電集團組建之初,就電力資產而言,中電投曾是名符其實的“小弟弟”,但近年來卻成長為利潤和效率的排頭兵。去年,其利潤總額位列五大發電集團第二位,今年預計也將取得較好的利潤水平。
“我們的經營方略是:電為核心,煤為基礎,產業一體化協同發展。”中電投集團公司總經理陸啟洲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發展的方向則是:求結構更優,求企業更強。”
加大煤炭投資比重增強抗風險能力
“作為一家發電集團,按現代社會化分工的原則來講,我們不應該加入煤炭行業。”陸啟洲說“然而,面對‘市場煤’和‘計劃電’的體制性困局,我們必須調整自身產業結構,加大對一次能源投資的比重,進入上游煤炭行業,以增強自身的抗風險能力。”
被業界視為“煤電一體化”發端之作的“淮滬模式”,就是由中電投上海電力公司和淮南礦業集團聯手“打造”出來的。2005年1月,合作雙方按照50%的股權出資成立了淮滬煤電有限公司,公司下轄田集電廠和丁集煤礦。后來,在煤炭價格不斷大幅上漲,煤電之爭日益激化的情況下,田集煤電聯營項目卻“風景這邊獨好”。
“‘淮滬模式’只是中電投進入煤炭行業的一個案例。”陸啟洲說,“其實,早在2004年,我們就在霍林河煤礦開始實施‘煤電一體化’戰略。通過資源整合和項目開發,建立蒙東大型煤電基地。近幾年來,中電投在寧夏、新疆等地都在積極應用這種‘一體化’聯營模式,并取得巨大成功。”
據介紹,蒙東煤電是中電投資源優化配置,構建“一體化”產業集群的最大亮點之一。2008年,在國內煤炭供應趨緊,電煤價格大幅上漲的形勢下,蒙東的協同效應愈加明顯。原煤產量突破3700萬噸,電解鋁達到45萬噸,完成發電量291億千瓦時。按照規劃,到2015年,蒙東能源產業總規模將達到年產煤一億噸,鋁100萬噸,電力裝機1400萬千瓦,鐵路1000公里,港口吞吐量5000萬噸。
“在我國目前的能源價格體制下,如果發電企業不占有一定的煤炭資源,風險就太大。”陸啟洲舉例說,“去年為什么五大發電集團出現全面虧損?主要原因就是煤價漲得太狠。就中電投而言,因為煤價上漲這一項就增加虧損104億元。”
陸啟洲認為,在可以預見的時間內,電煤價格高企的狀況很難改變,甚至還有可能惡化。“因此,發電企業必須向上游煤炭資源領域延伸,要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他說,“中電投將不在沒有煤炭資源保障的地方再上火電廠。”
以電為核心延長產業鏈
“產業‘一體化’,不等于產業‘多元化’。”陸啟洲強調說,“中電投進入煤炭行業,不是因為煤炭賺錢,而是因為在現今能源價格體系沒理順的情況下,要提高電力板塊的競爭能力,不搞煤不行。中電投是發電集團公司,電是核心產業,其它都是圍繞電做的。”
據陸啟洲介紹,近年來,中電投在產業結構調整中,除進入“上游”煤炭行業以處,還進一步加大了對“中下游”市場的進軍力度,比如加大鐵路和港口的投資力度,特別是對鋁產業的投資力度。
“首先,中電投揮資進軍鐵路、港口等交通運輸領域,是為了實現大范圍資源配置、跨區域的煤電聯營,打通物流通道,最終提高電力核心競爭能力。”陸啟洲說,“其次,中電投進入下游投資鋁業,是要提高自己對電力下游市場的掌控力,最終是為了提高電力的競爭力,并由此形成了一個‘煤電鋁路港產業一體化’鏈條。”
據了解,中電投的煤電鋁聯營主要集中在蒙東地區。該地區主產褐煤、低熱值煤,市場半徑相對較小,而且容易自燃。用這部分低熱值的煤炭發電,搞鋁業,通過打造和延伸“低熱值煤-坑口電廠-電解鋁”產業鏈,實現就地轉化。一方面,發電成本下來了,資源得到有效利用,不浪費。另一方面,發電設備的利用小時也上去了。中電投搞電解鋁基于“連鎖生產”,最終提高了電煤核心產業的競爭能力。
陸啟洲說,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實施“電為核心,煤為基礎,產業一體化協同發展”的戰略,適度延伸了企業的產業鏈。不僅可有效防范、規避、化解單一產業結構在市場環境中可能面臨的風險,而且是企業長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用自己的煤發自己的電上市公司皆可扭虧為盈
在五大發電集團中,中電投的優勢在水電與核電,火電資產質量相對較差。去年,集團公司旗下6家上市公司,除露天煤業以處,其余5家發電公司皆報虧損。但陸啟洲表示,今年底所有上市公司皆可扭虧為盈。
分析上市公司虧損的原因,陸啟洲認為,主要還是電價問題。同時,受金融危機影響,發電設備的利用小時數下降。“煤炭價格雖然也下降了,但總體上還是在高位運行。”
他說,火電廠的盈虧平均點當初是按5000小時/年核定的。金融危機發生后,發電設備利用小時大大降低,火電機組虧損加重。目前經濟形勢向好,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雖有提高,但受山西煤炭資源整合等因素影響,電煤價格也出現上揚。
那么,在這種背景下,中電投上市公司扭虧依據何在?陸啟洲的回答是:“發揮控股母公司的‘產業一體化’優勢,用自己的煤發自己的電。”他舉例說,對于吉電股份,將調度蒙東的煤向它供應;同時,通過自己的鐵路和港口,將煤炭資源南運,供應到東南沿海的電廠,實現更大范圍內的“產業一體化聯營”。據了解,目前中電投發電用煤的自給率已達40%左右。
“每一次經濟危機,都是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期。看你是被迫調整還是主動調整,不管怎么樣總要調整。”陸啟洲說,“就發電企業而言,面對金融危機的影響,一方面要利用需求下降的機會,定位市場,加大電源結構調整力度,提高清潔能源和低碳能源投資的比重;同時,進一步加快‘產業一體化’進程,把企業做優、做強。”
“淮滬模式”讓百年老礦“化蝶”
談及安徽省最大的煤炭企業,很多人會想到淮南礦業;如果談及安徽省最大的發電力企業,可能很少有人會想到淮南礦業。作為一家始建于1903年的百年老礦,淮南礦業集團沿著“煤電一體化”的發展思路,從一個單純的煤炭企業,變身為集煤電為一體的現代能源集團公司。
煤電“頂牛”變“攜手”
煤電“頂牛”,由來已久。從“煤電價格聯動”到“煤電企業聯營”,業內人士想出種種辦法,卻始終難以破解“市場煤”與“計劃電”的體制性困局。
“煤和電處于一條產業鏈上下游,原本唇齒相依,卻在近幾年的矛盾中爭斗不休,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影響了國家經濟發展的大局。”淮南礦業集團董事長王源說“如何讓煤電雙方建立一種利益共享機制,我們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和探索,一種新的模式誕生了,這就是被業界稱為‘淮滬模式’的煤電一體化之路。”
2005年1月,二者按照50%股權出資興建的淮滬煤電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下轄一座4×600MW設計裝機容量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的田集電廠和與電廠同期配套建設的設計年產600萬噸煤炭的丁集煤礦,運作模式是以丁集煤礦開采的煤通過鐵路專用線專供田集電廠發電,電廠所發電量通過華東電網全部送往上海。
2007年7月26日,國內第一個均股合資、煤電一體化的創新項目———田集電廠第一臺60萬千瓦機組正式移交生產投入商業運營;同年10月15日,第二臺60萬千瓦機組又順利通過168小時試驗正式投入商業運營。田集電廠一期工程的建成,標志著我國煤電行業創建“煤電一體化”獲得圓滿成功。2008年12月24日,田集電廠二期擴建工程舉行了打樁儀式,標志著淮南煤電化基地建設邁開了新步伐。
淮滬煤電公司下屬丁集煤礦與田集電廠實現產能完全對接,即煤礦生產的煤全部供應電廠發電使用,電作為公司的產品直接并網入滬,構建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同時,淮滬煤電公司依托淮南礦業集團在煤炭資源與煤炭經營方面的天然與技術優勢,保證供應電廠所需原料,而上海電力公司作為中電投集團電力上市公司,擁有先進的發電技術與管理經驗,配備有優秀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
“皖煤東運”變“皖電東送”
2005年6月,由淮南礦業集團和浙江能源集團合資成立的淮浙煤電公司在淮南成立,雙方投資股比均等。這是繼“淮滬模式”之后,淮南礦業集團在“煤電一體化”道路上邁出的第二步。
2008年8月6日,淮浙煤電鳳臺電廠1號60萬千瓦超臨界發電機組順利通過168小時滿負荷試運行,正式投入商業運行,為浙江省電網注入第一度電。2號機組也于8月底投產發電,標志著這一煤電一體化項目全面進入生產經營期。
“和田集電廠一樣,鳳臺電廠最突出特點在于體制上的創新。”王源說,“它既不同于一般的坑口電廠,也不同于一般的煤電聯營,而是兩個不同行業的企業通過產業融合,產權鏈接,實施了煤電一體化,變輸煤為輸電,克服了鐵路運力瓶頸制約,即減少了鐵路運力等運輸成本又減少了環境污染。”
通過淮浙煤電一體化項目,原來的“皖煤東運”變成“皖電東送”。據測算,到2010年,就地發電的原煤將達到2000萬噸,按現行同比價格,較直接出售每年平均多產生100億元的經濟效益,其中絕大部分是節省下的中間環節的運輸費用。淮南煤礦緊鄰中國經濟最發達也最具活力的長三角地區,與滬、浙、蘇等地經濟有著互補性,滬、浙、蘇電力的市場需求量大。淮南礦業的電力市場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淮滬模式”為煤電一體化建立了標桿
“淮南煤礦的‘煤電一體化’模式和經驗,成為了中國煤炭和電力兩大行業融合發展的方向。”淮南礦業宣傳部副部長孫學海介紹說,2008年歲末,國家“兩淮億噸級大型煤電基地竣工投產”儀式在淮南舉行,這也是國家規劃建設的13個大型煤炭基地中首個完成建設任務的基地�;茨系V業“煤電一體化”模式作為能源工業體制改革的方向被推向全國。
2009年2月3日,在全國第一次能源工作會議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在提出大力推進大型煤電基地建設的同時,對“煤電一體化”模式給予充分肯定。張國寶明確表示,國家扶持大集團發展,鼓勵跨行業、跨區域、跨所有制合作,鼓勵煤、電、路、港、化工相關產業聯營或一體化發展,發揮國有大型煤炭企業在保障國家煤炭供應中的骨干作用。
“煤電一體化”項目的成功實施,不僅為全國煤電行業提供了一種模式,也為淮南礦業集團自身發展帶來動力。在展望企業發展的未來時,王源毫不掩飾自己的雄心。他說:“在可預見的時間內,淮南礦業不僅要建成華東地區最大的煤炭企業、安徽省最大的煤電企業,而且要建成國內外知名的大型能源企業。”
據王源透露,目前,淮南礦業億噸煤炭基地的規模大局已定,1000萬千瓦至1500萬千瓦電力規模也成竹在胸。他表示,企業下一步將加大資本運作力度,朝著以煤電為主具有金融功能的新型能源企業奮進。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email protected]。- 上一篇:未來八成用戶或將使用無線上網
- 下一篇:手機瀏覽器用戶1.32億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
- 產融加速孵化體系:提供就業保障、激活產業服務、盤活樓宇經濟、化解地方債務、聚合服貿中盤、拉動消費升級
- 重磅!「周六福·吉」文化主題形象盛大啟幕,東方美學盛宴點亮京城
- 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音樂美食嘉年華圓滿落幕
- 教育部推動開設1000個微專業和1000個職業能力培訓課程 “雙千”計劃解鎖高質量就業密碼
- 2025 CSF文化會煥新出發:以年輕化戰略引領行業變革,跨行業周邊定制開辟萬億商機新藍海
- “銀發列車”為何一票難求?
- 景區多元特色主題活動賦能 “五一”假期文旅消費煥新彩
- 八米巨人蠟像亮相杭州 巨人蠟像藝術賦能實體引爆眼球經濟
- “大飛船”正式啟航!深圳科學技術館開館首日人氣火爆
- 合作邁上新臺階 多家跨國車企“加碼”投資中國